深化农业投资合作,“一带一路”看哪里?
2018-05-14林芊芊
林芊芊
当前,跨国农业投资已成为国际社会及东道国日益重视的问题,政府、科技力量、企业家和国际农业产业园区,更是成了深化“一带一路”农业合作绕不开的四大角色。在第15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框架下举办的“一带一路”农业投资合作论坛中,与会代表们完成了一场关于农业国际营商环境及其行业双向投资有关政策的解读和探讨,并参加了项目招商推介专场活动。
农业“走出去”却“落地难”?
王永壮来自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作为该所的副研究员,近年来他和团队曾多次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农业合作既“输血”又“造血”。在王永壮看来,农业技术是“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刚需,而中国农技“走出去”最大的问题却在于“落地难”——因为许多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我们从中国带了很多农机设备去到东南亚国家开展农业合作项目,但如果不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水肥条件等因素考虑,这些技术设备也没有用武之地。”王永壮这样告诉本刊记者。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功能农产品委员会副会长蔡善田则认为,要实现农业技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落地,还取决于当地对农产品附加值的认知。功能农产品如富硒农产品等,是蔡善田任职的委员会主要的推广对象。他告诉本刊记者,富硒功能农业在中国已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技术和市场也相应成熟。“但是东南亚国家目前仍致力于农业产量的提升,对‘富硒的认识与接纳还需要一个过程。而‘富硒在‘一带一路沿线一些发达国家已被普遍认可,富硒农业技术可直接与当地品牌农产品实现对接。”两相对照,蔡善田发现,富硒功能农业要“走出去”做技术推广落地,还得有政府间的双边政策引导带动,才更具公信力。
2017年,中国发布了《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提出今后沿线各国将构建农业政策对话平台,强化农业科技交流合作,优化农产品贸易合作,拓展农业投资合作,加强沿线国家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和民间交流,推进全球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此次论坛上,中国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程国强在发表主旨演讲时建议道,深化“一带一路”农业合作,要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一带一路”农业合作架构;突出农业重点合作领域,探索创新合作机制与方式;同时重视举办论坛所能发挥的效用,以提升政策和机制对接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一带一路”成农业投资热门商用资源期待释放潜力
根据此次论坛主办方中国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此前对中国对外农业投资存量排名前100位企业的跟踪研究结果显示,这些企业的投资路线与“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大型跨国企业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高度重视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布局。其中51%的企业投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占比76%。企业对外农业投资的区域集中度较高,印度尼西亚、泰国、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俄罗斯、中亚5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因其资源、地理、人文和政治经济等优势成为热点。“一带一路”倡议的三条主线中,排名前100位企业在南线的投资覆盖率达到82%。
从投资规模和企业数量上看,亚洲是排名前100位企业投资最集中的区域。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资金实力较强,通过直接投资和并购投资,在全球范围内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全面融入价值链分配,实现对农业上中下游的控制力。从行业类别看,非农企业对外投资流量占排名前100位企业的61%,上升势头强劲。
翻开此次论坛的招商项目汇编册,记者发现,在招商需求上,大多数项目对投资者有着“具有雄厚资金能力”“具备成功融资经验和资源整合能力”“拥有专业技术团队及营销渠道”“有海外农业运营项目经验”等硬性要求,其中不少项目对投资者的注册资本划定了千万元(人民币或美元)级别的明确数额,一些境外产业园区项目还对大额投资者给予股份承诺。
“‘一带一路农业投资合作离不开科技、贸易、资金这三个关键。政府在发挥多双边政策作用的同时,也应注重引入商用资源。”程国强说。
站在农业科技输出的立场,王永壮也明显感受到了资金支持对“一带一路”农业合作的促进与改变。“通常是我们通过向国家政府申报课题项目来实现农业合作的‘走出去,但是近年来除了国家立项的课题,一些企业也出资让我们到他们的境外项目中做科研和技术培训。”王永壮说。
农业产业价值链的升级和重组势在必行
据统计,“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来,中国已与6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120多个农业合作协议;在“一带一路”投资农业项目200多个,投资额700多亿元。本次论坛上,“营造良好国际营商环境”的主题圆桌讨论中,结合中美贸易战等国际热点,以共同应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挑战,推动以共同发展为目标的新型国际发展合作为共识,讨论嘉宾们就“一带一路”农业贸易和发展合作如何深化发表经验见解。
当跨国农业投资成为国际社会及东道国日益重视的问题,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FAO和OECD等机构均制定了相关指南、规范等,对农业走出去的影响进行评估。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农业投资的两个趋势亦随之显现:一是政府通过支持企业以跨国并购而非绿地投资的方式进入东道国,降低新建企业面临的各类风险。二是外资更倾向于采取与东道国本地企业或农户进行合作的方式进入市场,开展多双边合作经营。这就要求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注重模式创新,在趋紧的国际投资规则下实现走出去。
讨论嘉宾们指出,近年来,农业领域“买全球、卖全球”格局初现。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升级和重组是全球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要积极参与、構建、整合并逐步掌控产业链,延伸产业链长度,扩展产业链宽度,增加产业链厚度,形成产前、产中和产后高度融合的协同效应,用全球化思维、市场化手段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全面提升农业走出去企业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