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施策略
2018-05-14逯义军
逯义军
[摘 要]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实施中存在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不完善、岗位层次不明确、学校与企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目标不一致、入企实践学习与校内理论学习时间冲突、业务实践课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出建立完善的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建立“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职”的一体化招生招工制度,建立有效可行的管理制度与实施方案,校企确定岗位层次与学习内容,开发符合企业标准的物流业务实践课程等措施,以提高现代学徒制实施效果。
[关 键 词] 物流管理;现代学徒制;双主体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0-0098-02
一、前言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是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电子商务物流企业、生产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仓储、配送、运输等岗位技能。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物流产业逐渐向智慧化、共享化、一体化、绿色化等方向发展,现代物流企业或其他企业岗位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理念的员工,因此,培养具有物流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迫在眉睫。
(二)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教育部提出的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进行的双主体育人模式,主要是探索能够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技能的双主体育人机制;联合企业,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学校招生制度推行校企招生招工一体化制度,完善招生招工一体化工作方案;校企共同制订适合现代学徒制开展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教学文件;聘任企业优秀技能人才担任带教师傅,建设校企互聘、互用、互融的双导师教学团队;根据现代学徒制的实施特点,制订能够推动现代学徒制实施的管理制度。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不完善。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均与合作企业签订了现代学徒制实施协议,但未能明确校企双方在学生培养中的职责与分工,不能体现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人才培养的成本分担制度不完善,大部分企业只关注用工问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人力、财力、岗位、实践条件等资源投入不足,影响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效果。
(二)岗位层次不明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就业岗位应属于基层管理岗位,但是物流企业往往以单纯用人为目的安排岗位,不能按照人才培养需求安排适合的岗位。
(三)学校与企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目标不一致,学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目的是培养高层次的物流管理人才、提升学生就业岗位层次、增加学生就业薪资,而物流企业的目的是满足企业短期生产需要,还没有考虑学生下一步发展需求,企业没有以物流人才培养为目的实施现代学徒制。
(四)企业学习与校内学习时间冲突问题明显,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入校后,第一学年应完成公共课、专业平台课以及专业基础课,只能短期进入企业开展物流管理专业认知学习,第二三学年每个阶段大概有一半的时间进入合作企业进行业务实践学习,一半的时间在校进行物流专业理论学习。这种模式下,学校希望能够在理论足够的前提下进入企业实践,而企业根据工作需要希望学生在企业实践能够具有长期性与连续性。
(五)入企学习业务实践课程,其体系不完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入企业学习期间往往没有固定的实践课程,而是以工作需要为导向,让学生不能了解将要学什么、怎么学。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实施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
校企签订《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实施协议》,融入企业在人才培养各环节尤其是在实践能力培养环节中的职责与义务,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校企签订《现代学徒制实施投入与回报协议》,明确规定校企在实训基地、双导师团队、带教师傅、实习岗位、课程资源、实训项目、师傅酬金等方面的投入,同时明确企业在专业人才、技术改进等方面的回报,完善成本分担机制,激发企业的参与积极性。
(二)建立“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职”的一体化招生招工制度
推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招生录取与物流企业用工的招生招工一体化制度,校企共同制订和实施招生招工方案。按照山东省高考制度,以“单独招生”为突破点,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研究制订《现代学徒制单独招生方案》,根据方案、物流管理专业特点及物流企业用工要求制订《招生招工考核形式及要求》,通过试点探索创新先招生再招工(学徒)、招工(学徒)与招生同步、先招工(学徒)再招生等多种形式。
(三)建立有效可行的管理制度与实施方案
制订符合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情况的《物流管理现代学徒制实施方案》《物流管理专业实习管理制度》;融入双创能力的《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课程标准》;制订能够促进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带教师傅标准》《校内导师标准》《企业导师标准》《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质量评价标准》等。
(四)校企确定岗位层次与学习内容,实现岗位育人
校企组建调研团队,深入各高职院校、物流企业进行深度调研,确定仓储主管、配送主管、运输调度主管、客服主管为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实施岗位,制订各岗位在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等方面的规格与要求,设计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制订校内教学内容与企业教学内容,完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五)制订有效可行的入企学习过程
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入企学习过程主要包括企业认知、仓管岗位学习与实践、配送岗位学习与实践、运输调度岗位学习与实践、轮岗实习、顶岗实习。
企业认知阶段,安排在入学后第一学期,共一周时间,由物流企业各部门经理任教师,每天安排一个业务经理带领学生认识物流企业,了解物流企业的工作过程及工作岗位。回校后,校内指导教师开展物流企业认知大讨论,学生完成物流企业认知报告及职业生涯规划。
运输调度岗位学习与实践阶段,安排在第二学期,共两周时间,与校内运输管理课程同时进行,由企業运输调度部门承担,由企业师傅带领学生完成运输调度业务。
仓管岗位学习与实践、配送岗位学习与实践,安排在第三学期,共两周时间,与校内仓储配送作业与管理课程同步进行,由企业仓管与配送部门承担,由企业师傅带领学生完成典型的仓储、配送业务流程与管理。
轮岗实习阶段,安排在第四、五学期,每学期一个月时间,由合作企业业务部门承担,由师傅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物流业务,企业根据学生业务开展情况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后更换其他岗位实践。
顶岗实习阶段,安排在第六学期,共六个月时间,根据学生意向选择实习岗位,作为新员工独立完成物流业务,遇到问题或困难时由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师傅帮助解决,并及时完成顶岗实习手册。
(六)开发符合企业标准的物流业务实践课程
校内专业教师、企业导师、企业师傅根据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共同开发《运输调度与管理》《仓储中心运营管理》《配送中心运营与管理》等课程,编制《运输调度岗位标准》《仓管岗位标准》《配送岗位标准》《客服岗位标准》等。
(七)与合作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与合作企业签订物流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校企共建校内物流实训中心、校外物流实训基地,签订教师、员工互聘互用协议,共同完成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科学研究等工作。
四、总结
针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实施中存在的岗位不明确、运行机制不健全、入企实践课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出学校要与现代学徒制合作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完善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确定合适的实施岗位,形成明确的入企业务实践体系等,提高学生的业务实践能力,达到岗位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Z].国办发[2017]95号,2017-12-05.
[2]教育部等六部门.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Z].教职成[2018]1号,2018-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