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口述影像研究展望
2018-05-14刘洋
刘洋
【摘要】口述影像是指对于盲人和低视力者提供的基于图像信息的文本解说活动,属于符号间的视听翻译。本文厘清了口述影像的概念,并对中国口述影像研究和行业发展现状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国;口述影像;展望
视障者是指先天及后天盲眼者以及视力低下无法如正常人生活的人群。口述影像是将视障者看不见的影像信息通过口头描述的方法转换成语言,从而帮助视障者理解影像传达的内容。按照处理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口述影像分为现场式(当场为视力障碍者提供影像解说的服务)和后期无障碍处理式(在录音棚内加入对影像的旁白描述录音然后合成音频)两种。
中国是世界上残疾人最多的国家,为了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口述影像相关的行业必须携手,锐意改革,以创新思维为主导推动口述影像良性、健康、持续的发展。除了研究者们提出的建议外,下面是笔者给出的几点建议。
一、开展不同形式的口述影像研究
目前的口述影像研究主要集中在无障碍电影领域,对于其他类型的口述影像研究关注较少。建议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开展针对电视、戏剧、博物馆、自然景观、图书插页等的口述影像服务,例如,在一些科学类电视节目当中,由于缺乏视像的辅助,科学概念是很难让视障者清晰理解的,针对这样的电视节目,可以制作口述影像版,这样的介入可以为视障者解说图像和知识的关系。再如,博物馆是保存人类知识与经验的地方,可以让参观者加深对世界的认知理解,口述影像员可以为视障者提供针对每个文物的外形、尺寸和历史的口述描述,通过实地体验,拉近视障者与文化知识的联系。还有一些配有插图的书籍对于视障者来说,理解的困难很大,可以运用口述影像的理念,解决视障者在欣赏这些图片时的问题,帮助视障者增进学习的沟通、理解、观察、记忆和创造能力。通过研究口述影像在不同领域的运用情况,丰富口述影像研究的内涵,从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扩展,构建国内科学完整的口述影像研究体系。
二、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共享口述影像研究成果
1970年,弗雷泽在其硕士论文中首次提及“口述影像”概念。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美国的口述影像服务在立法和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美国国家法律,广播电视网络收视率前四位和有线频道收视率前五位的节目每周需要提供四小时的口述影像辅助。2009年,美国盲人协会公布了口述影像译员培训计划,以期提升美国口述影像服务和学术研究的水平。港、澳、台地区的口述影像研究在协会建立、活动组织、建立文化产业创意群等方面也发展得较为成熟。
国内的口述影像研究应该加强与欧、美等国的联系,学习别的国家和地区的先进制作经验和管理经验,把国外优秀的口述影像音频通过翻译等手段引进来以及把我国优秀的口述影像音频通过翻译送出去,让各个国家共享口述影像成果,扩大口述影像覆盖的范围,从而开展更多的关于口述影像的研究,进而改善口述影像国内研究的生态,推动口述影像研究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最终为提升视障人士的文化事业,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而努力。
三、加强口述影像员的认证和培训工作
随着视障人群的增多,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口述影像员,国内口述影像专业化培养的步伐有待加快。为了培训更多的口述影像员,规范口述影像培训与资格能力认证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可以将口述影像员作为一种新职业纳入资格认证,普及和推广口述影像工作。中国就业会应该成立口述影像培训基地,随后推出中国口述影像能力培训与考试认证。可以设立不同级别的证书,设立考试中心,考试合格后颁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资格证书,将口述影像员纳入国家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范围。
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视障者作为社会的平等一员,与视力正常者拥有相同的获取信息和文化的权利。口述影像促进了视障者精神文化的发展,维护和保障了视障者的合法权益,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对视障者的人文关怀,为社会建设,为人类进步做出贡献。本文对中国知网近年来口述影像的研究论文进行分析,发现国内关于口述影像的研究刚刚起步,口述影像研究远远滞后于口述影像服务,研究数量呈现严重不足,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显得十分薄弱,未来在相关技术标准、视像制作、交流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仍需继续加强。
参考文献
[1]潘祥辉,李东晓.绘声绘色:中国无障碍电影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浙江学刊,2013(04).
[2]赵雅丽.言语世界中的流动光影———口述影像的理念架构[M].台北: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