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女子20km竞走运动员全程速度变化的特征
2018-05-14姜静
姜静
【摘要】本文以2016年罗马世界竞走团体锦标赛我国优秀女子20km竞走运动员全程各分段成绩为对象,研究比赛过程中运动员速度改变的战术特点及规律。通过录像观察法和案例研究,笔者认为我国优秀女子20km竞走运动员均在后五公里成绩突显出竞争优势,从而取得了好成绩。本文通过对该比赛中前八名比赛选手全程速度变化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发现竞走运动员制胜关键在于后程的速度差异上,因此认为加强有氧能力的训练,有效提高竞走运动员后程的速度保持与加速能力,才能提高比赛中的竞技水平。
【关键词】女子运动员;20km竞走;速度变化特征
一、引言
20km竞走项目是一项耗时长,对体能要求高的运动。在整个比赛中,运动员须确保动作的运用不触犯规则,避免被判罚出局,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体能分配、速度规划,才能顺利到达终点。可以看出,运动中除动作规范外,如何根据情况进行体力和速度的调节,使用恰当的战术是赢得比赛的关键。笔者对实施不同战术和不同竞技水平的竞走运动员在同一赛段速度变化特征,对2016年世界竞走团体锦标赛我国优秀选手全程各个赛程的平均速度进行统计,总结优秀运动员的速度分配规律,分析战术实施目的,找寻制胜规律,从而更好地实施有个性运动处方,提高运动员的整体竞技水平。
二、20km竞走项目特点分析
(一)20km竞走项目的比赛特点
竞走是人体与地面不得分开、连续性地进行走步的运动,在人眼观察下不得出现腾空动作。前腿垂直部位必须维持伸直形态,在碰触地面起到行走期间都是如此。正是这种原因,在田径的各类比赛中,竞走是最特别的一个类别。在其比赛中,时间上要快,而在动作上又要保持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走完全程而不被罚下。
(二)20km竞走项目的供能特点
竞走项目所需要的耐力具有周期性,这样的特点使其拥有特有的供能代谢,科学地说就是有氧代谢、糖酵解和磷酸原组成的混合式供能代谢。20km竞走整个完成其用时还是比较长的,这期间机体的有氧功能居功至伟,占据主要地位。但人的机体具有全面性质,所以无氧产生的能量供给也是不可忽略的。无氧功能产生能源的方法是有磷酸供能及糖酵解。所以无氧给机体的反应就“累”得快,恢复也是同样快的特点,相对无氧特点,有氧给予机体的是长时间的持续运动能力,但一旦过量,其恢复时间也较长。正是因为这样的特点,在竞技运动中有氧供能与无氧功能要进行互换式供给,取长补短,给机体长久“动力”,保持机体的高强度运动,也因为互换式工作,有氧和无氧也可以互相休息,以赢得恢复,更有效地进行能量供给。
(三)能量与速度的关系
竞走所需耐力具有周期性特点,其机体主要是有氧代谢但同时也具有有氧无氧混合供给机体能量。而且,竞走又是比拼速度的体能类项目,时间长短是比赛最终成绩的表现,也指速度节奏是关键。速度节奏可以说是机体经过调整能量的供应大小和能量供给的速度进而掌控运动速度的快慢。其适应于体能竞速类项目,就是在给定的长短距离中,花费时间最短完成比赛。所以,分析顶尖竞走运动员参数,个体以及群体在比赛中的速度变化特点,对这个项目的未来方向及成绩的提高都具有重大影响。在现实的比赛中,速度由能量控制表现得更直接。
三、2016年世界竞走团体锦标赛我国优秀女子运动员20km竞走速度变化特征
通过对2016年世界竞走团体锦标赛女子20km竞走前八名分段速度变化规律进行整理与分析,通过表1和图1的呈现,笔者对比研究发现我国优秀女子运动员在各分段速度的变化特征。
研究发现,前八名选手的前半程(前10km)的速度差异不大,而最终取得冠军的我国优秀选手刘虹在后半程的速度变化较为明显,由此可见,后程(后10km)的速度变化便成为此次比赛的制胜关键。
如表1所示,冠军刘虹在0-5km的赛段中,用时为22min10s,平均速度为3.76m/s,该5公里的速度为比赛全程中速度最慢的一个赛段。在5~10km里的赛段中,刘虹与其他7名选手均开始产生速度变化,整体的速度变化开始呈现渐进上升趋势。其中,在10~15km赛程中,刘虹等前三名选手的仍处于速度上升阶段,如图1所示,前三名选手速度上升趋势较为明显,而后五名选手速度上升变化并不明显,甚至部分选手已经出现降速的情况,由于赛程过半,身体产生疲劳,乳酸堆积过多,肌肉的PH数值下降抑制了糖原的分解,并且阻碍了机体的能量供应。在该段赛程中,我国选手吕秀芝和杨家玉速度明显下降。在15~20km赛程中刘虹与第二名选手继续处于加速冲刺阶段,其速度达到全部赛程中速度最快阶段,而同刘虹持续保持相同速度的切阳什姐出现速度下降,其他选手也相继在该赛段出现了速度下降或速度提升不明显的情况。而在该段赛程中,前三赛段持续保持匀速前进的第七名运动员开始后程加速冲刺,也在赛段出现了全程最高速度3.81m/s。刘虹和获得第二名的选手,在全程四段赛程中的速度变化中,持续呈上升加速趋势,而刘虹在后半程加速阶段更胜一筹,以此获得了比赛的冠军。
纵观整场比赛前八名选手的速度变化,速度变化规律反映了运动员在该场比赛中所采用的战术,通过不同赛段平均速度的标准差来分析运动员在比赛中所采用的是匀速走还是变速走。标准差可以准确地反映数据离散程度的变量,若标准差较大,则可以说明其速度变化相对较大,可判定其为变速走。若标准差较小,则说明其速度变化差异较小,为匀速走。从表1中发现,前八名运动员在四个不同赛段中平均速度的标准差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五名>第八名>第四名>第七名>第六名。获得本次比赛前三名的运动员,全程持续加速,特别是我国优秀选手刘虹,在四个赛段中,速度持续上升,也是由于刘虹的有氧能力储备雄厚,可以很好地贯彻变速走的战术。切阳什姐在前三段速度变化较为明显,也因为实施了变速走战术,而在15~20km阶段,由于有氧能力不足,出现后程降速的问题。获得第六名的吕秀芝和第八名的杨家玉在后三段赛程中速度下降较为明显,且后程加速效果并不明显。而第七名选手在比赛全程中,平均速度标准差较小,其贯彻的则是匀速走战术,前三段赛程中速度基本无变化,而第四段赛程中速度持续上升,但未能达到超高水平。在20km竞走比赛中,后段赛程的速度变化则是制胜关键,无论采用匀速走还是变速走战术,在后程的5km赛段都应具备一定的加速能力,这对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储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可见,运动员的有氧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到最终比赛的结果。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2016年世界竞走团体锦标赛女子20km竞走运动员在比赛中的速度变化特点为,冠军刘虹全程持续进行渐进型加速变换节奏,切阳什姐在前15km赛程中也保持较好的渐进型加速变换节奏,而15~20km赛程中,由于体能水平下降,有氧能力不足致使后程出现较为明显的速度下降,未能贯彻全程变加速的战术节奏。吕秀芝和杨家玉在全程比赛中经过了速度渐进—速度调整—持续降速的节奏变换过程,而15~20km赛程中也因有氧能力储备不足导致速度变换未能出现较大幅度的提升。以上节奏变换说明速度节奏的变化对20km竞走的比赛结果影响较为重要。
(二)建议
教练员应当进一步完善运动员的训练体系,找寻更为有效的训练手段与方法,从而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能力,防止在今后的比赛中出现后程降速的问题。同时,应当总结我国女子优秀选手在2016年世界竞走团体锦标赛中的制胜因素,认真分析和发觉运动员自身的特点,发现与主要竞争对手在竞技水平上的差异,以合理安排和贯彻比赛战术,从而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田径协会.田径竞赛规则(2012-2013)[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2.
[2]王林.现代竞走技术与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
[3]邬孟君,刘进.第29届奥运会竞走比赛运动员的速度变化特征[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03):28.
[4]国际田联官方网站[EB/OL].:http://www.iaaf.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