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方高校勤工助学体系的构建、完善与创新
2018-05-14丁涛
【摘要】勤工助学是高校教育工作中对经济困难的家庭给予的政策性帮扶,帮助学生减轻家庭负担顺利完成学业。但是,现阶段部分地方高校勤工助学体系不完整导致无法落实、培育价值丢失或是勤工助学体系落后等诸多问题,因此,地方高校怎样完善勤工助学体系、创新体系得到了重视,成为重要研究内容。
【关键词】地方高校;勤工助学体系;完善与创新;研究分析
一、勤工助学体系的重要作用
勤工助学在高校中的逐步开展,让很多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得到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及坚强意志在勤工助学过程中能够得到提升和锻炼。而且,还会使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信念和奋发学习的精神,也使他们对社会和生活能够有积极的认识和评价,对其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引导学生心理成长发育
大学阶段,很多学生心志发育不完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心理负担较重,加之家庭望子成龙的期盼心理增加学生生活压力,极容易产生不良心理倾向从而影响一生发展。而高效采取勤工助学不仅帮助学生减轻家庭负担,还能够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发育。学生通过勤工助学活动提高综合素养、实践能力,帮助家庭减轻经济压力的同时培养自身意志力,按劳所得帮助建立积极、乐观的思想,为今后走向社会埋下希望的种子。同时,学生在勤工助学中对知识的学习更加渴望,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调动学习主动性。
(二)建立自主意识,学会坚强独立
很多贫困生自主意识较差,每次遭遇挫折或问题时故意逃避,消极情绪较大,无法正视问题。以往勤工助学仅局限于减免学费使得很多学生依赖心理较重,自强意识淡薄。现阶段,地方高校进一步扩大了勤工助学体系范围,不仅重视对贫困家庭经济帮助,还重视学生自主意识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劳动获得报酬,减轻生活负担。这种帮扶形式更有助于学生自主意识培养,使学生懂得坚强独立,学会靠自己的双手和头脑解决困境。
(三)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很多人将大学比喻成大学就像一个小社会,是学生真正走向社会前的历练。因此,各高校应在该阶段做好学生思想价值观树立,树立完善的人格。勤工助学活动是磨练学生的有效方法,引导学生懂得如何交流、如何获得报酬、如何解决困难,对自强自立意识培养具有积极影响。在今后勤工助学活动开展中,学校还应立足于长远眼光与社会关联,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综合技能、扩事业从而懂得劳动致富的道理。
二、地方高校勤工助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概念定位不准确
现阶段,贫困等级分为特殊困难、困难、一般困难,岗位根据困难等级划分,结合学生困难程度判断。尽管有相关部门的材料证明,但很多材料形式化给贫困生准确判断带来干扰。同时,很多地方高校只在学生入学时一次评定,学生在3~4年的学习过程中家庭也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家庭生活质量逐渐提高无需帮助;也有学生家庭突发变故生活水平降低需要学校的帮助。因此,这种评定形式具有局限性。
(二)学校可提供的岗位稀缺
一方面,伴随着地方高校生源的提升,学校贫困生数量也在随之增长,而勤工助学岗位有限很多学生无法顺利进入岗位;也有一些学生被安排到校外兼职,但与学校学习时间冲突给学生带来烦恼。另一方面,勤工助学岗位问题对学校资助管理产生影响,管理困难,甚至没有分配到岗位的学生心理落差较大进而产生消极情绪。因此,现阶段当务之急是增加助学岗位。
(三)勤工助学岗位内容单一
受教学时间、思想意识影响,很多地方高校勤工助学体系仅局限于体力劳动,缺少与专业融合的知识型岗位设置,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对综合素养、专业能力培养无较大作用。另一方面,勤工助学学生可得薪酬较少,学生付出劳动与薪资不成正比,不利于学生参与热情调动,增加学生管理困难,
(四)管理制度不到位
勤工助学体系包含培训工作、岗位分配、工作审核、权利保护,但目前地方高校没有设置勤工助学机构,未安排专业人员负责管理、管理制度不到位使得勤工助学管理效果不理想。
三、地方高校勤工助学体系的完善创新方法
报告显示,63%的在校大学生通过学校相关机构获得勤工助学岗位,其中有70.2%的大学生勤工助学月收入在201元~400元之内,并有超过六成的学生认为勤工助学对今后求职有促进作用。而在其他一些高校中,勤工助学活动尚处于起步阶段,组織结构比较松散,活动的开展也比较随机,还不能有效地发挥勤工助学应有的作用。笔者结合实践经验,就高效勤工组学体系完善与创新方法提出几点建议。
(一)优化高校勤工助学平台
勤工助学作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磨练意志的主要途径,学校有必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评价,发挥勤工助学育人作用。很多贫困生自卑心理较重、对生活缺少积极性,对此学校有责任有义务引导该类学生重新燃起生活、学习的希望,进行学生有效引导并培养独立、自主意识。勤工助学活动为学生锻炼提供了机会,学生通过辛苦劳动减轻家庭负担,让学生懂得怎样协调学习和工作关系,主动迎接困难,重建信心、增强抗压力。
(二)设置勤工助学机构,完善体系制度
地方高校设置勤工助学机构,促进勤工助学工作规范合理。第一,机构设置应具有独立性和专业性,制定系统的管理制度、优化分工,尽可能满足勤工助学学生要求,给出适当意见并帮助找到适合岗位。第二,工作人员主动与各企业联系,协调好学生学习、工作时间,进行勤工助学总体控制发挥监督作用。
(三)公开招聘助学岗位
学校公示岗位信息并公开选拔,认识到自身问题、感受到竞争压力从而不断的提升自己。额学校通过岗位招聘有助于选择适合的人才,让很多学生懂得参与勤工助学的价值意义。公开招聘也有助于学生对岗位情况的了解,结合自身优势选择适合的岗位,找到专业对口或感兴趣的工作,更好地适应岗位环境,贡献力所能及。
(四)扩大勤工助学岗位
地方高校充分利用有利资源,增加勤工助学岗位数量,例如:超市、食堂等,创新思想融入新的岗位,联合社团举行校园自行车租赁、旅游、中介等业务,多设置专业性较强的勤工助学岗位。此外,根据各专业课程设置具有技术性的岗位,比如:为会计专业学生的提供财务管理工作、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供机房工作、体育专业学生提供实验器械维护、保养等岗位。校企联合也是一种有效方法,学校从企业中获得更多勤工项目,扩大岗位范围、提高勤工助学活动层次。因为学生时间差异显著,一人一岗无法满足岗位需求,建议采取定岗分编形式,一个岗位安排两人以上。由此一来,既扩大了岗位容量又让更多学生得到发展机会。
(五)完善勤工助学审核体系
勤工助学不只是对贫困家庭的经济帮助,也是人才培养的有效形式,让学生提高专业水平、综合素养。地方高校做好勤工助学岗位等级审核,定期审核学生工作状态,制定系统的勤工助学评价审核体系。比如:实行季度审核或年度审核,表现积极、工作完成质量较高的学生给予物质奖励;对于态度消极、工作懈怠的学生给予警告观察处理,累计2次审核不合格者给予淘汰。勤工助学审核体系有助于调动学生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资源的充分应用。
四、结语
综合分析,勤工助学作为高校贫困生一项福利制度,对学生学习、生活压力具有帮助性作用。根据现阶段地方高校勤工助学实施情况分析,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还需要各校立足于制度完善、优化勤工助学平台、增加勤工助学岗位、加大审核等多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更加高效地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实现勤工助学的完善。
参考文献
[1]王霖.师范类院校勤工助学现状调查与问题研究———以韩山师范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05).
[2]崔方磊.当代大学生勤工助学现状调查与思考———以西北某文科高校为例[J].新西部,2018(12).
作者简介:丁涛(1978—),河南郑州人,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