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常规课”和“示范课”的思考
2018-05-14李鹏程
李鹏程
【摘要】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质量是学校的生命。听课是历史教研活动的重要形式,那么历史“常规课”和“示范课”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如何在历史教研活动中把握历史“常规课”和“示范课”的评价标准呢?笔者对这一问题试提出自己的浅析。
【关键词】课堂评价;常规课;示范课
在教研活动中,我们一般将历史课分为“常规课”和“示范课”,参加了无数的听课评课活动,在受到启发,获得收获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疑问:“常规课”和“示范课”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究竟怎样的一堂课才是一堂好课?对于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理应成为提高历史教育教学水平的应有之意。
一、历史“常规课”和“示范课”区别与联系
(一)“常规课”是基础,“示范课”是品牌
历史“常规课”是“示范课”的基础。在三维目标、教学基本结构、教学环境等方面,“常规课”和“示范课”是基本一致的。不论是历史“常规课”还是“示范课”,教师都必需以历史教材为蓝本、历史以课程计划为依据、以学生学情为基础,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计教法与学法。上好“常规课”是上好“示范课”的先决条件,而“示范课”是为了更好地展示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二)“示范课”是教师培训的大舞台,“常规课”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示范课”与“常规课”往往差异很大。公开课或多或少的存在作“秀”现象。它是经过多次的“磨”课,才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但又不可否认,“示范课”又的确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教研平台。有的“示范课”是教师个人潜心钻研、精心准备,又独具匠心设计出来的,有的“示范课”是以教师个体为载体,教师集体“磨”出来的好课。不论哪种形式,在这些“示范课”中,都展示了教师先进的历史教学理念,都不同程度地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应该说,教师每上一节自身精心准备的“示范课”,也就前进了一步,所以说“示范课”是教师培训的大舞台,“常规课”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
二、历史“常规课”和“示范课”的评价标准
对于“常规课”和“示范课”,都应该是有一个评价的标准。“常规课”,大家所把握的评价标准,主要看重的是教学的实际效果。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让学生掌握需要掌握的知识、了解需要了解的方法、培养需要培养的能力,最终,考试考出个比较好的成绩。那么,这样的课,就应该算得上是好课了,因为“常规课”是朴素的,是要出效益的,我们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学习效果,老师的教,显然应该是为学生达成学习效果服务的。所以,“常规课”的评价标准,更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我们日常在评课时也是这样操作的,老师讲得头头是道,而学生学习的效果不理想,自然会受到适当“指点”。尽管,我们也有日常教学的课堂教学规范要求,但是目标是不变的。同时“常规课”不会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准备和“包装”,因为,那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在常规课的历史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历史老师课上的一般,但是历史考试的结果却挺不错,而有的历史老师的课听上去还不错,但是学生检测的结果却不太理想,那么,究竟谁上的是好课呢?当然,多数历史老师的努力和教学的效果成正比的。综上,“常规课”的评价标准,是不是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就是学生的学习效果?直观地可以通过检测看到的成绩?实际上平时学校也是这样要求教师的。
“示范课”一般而设计为情境导入、目标呈现、学生自学、检测评价、讲解拓展、教师素养等方面进行评价,这些评估项目是笼统而又模糊的,怎样才算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三维目标?怎样才算达成了教育教学的目标?达成度是怎样具体体现的?……既然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标准,那么,教师们在听评课时,更多关注的,是自己心目中的“示范课”的标准,有的考虑更多的是新的形式,有的考虑更多的是教学的规范,有的考虑更多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有的考虑更多的是学习目标的达成……有的喜欢四平八稳踏踏实实,有的喜欢活动丰富热热闹闹……由此,最后的评比结果就有了比较大的差距。而听课老师的评价标准,更多关注的是教学的效果,就是用哪些更好的方法达成教学的目标和学习的目标,老师们听评课想学习到的也是方法:教学的方法、处理教材的方法等,哪个能更好达成教学目标,哪个就是好的。
那么,“示范课”就没有一个评价标准了吗?有的。首先,三维目标等肯定是必须的,历史教学中老师是不是有意识地體现与尽可能地落实,这个需要具体化,要可操作性。其次,经过多次打磨的评优课,有没有亮点,有没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比如教材的处理、教学主题的呈现、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再次,教学的效果如何,这应该是“示范课”更多关注的,除了课堂中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表现外,学生自主的表现、学习的效果,也都应该纳入评价标准中。当然,实现这一点有点难,但至少要作为考虑的因素;最后,可借鉴的程度有多少。听课学习当然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如果只是“看上去很不错”而无法学习到手,那么,再好的课也只能叫做“好看的课”了。
让学生对历史进行整体的了解、深入的理解、深切的领悟,甚至是达到心灵的震撼,使之能因此引起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并由此产生应有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应该是中学历史教学的真正使命。课堂形式与课堂活动的设计,都只是课堂使命达成的工具与手段而已。
参考文献
[1]张汉林.初中历史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齐健,魏效冰.新课程教学设计(初中历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孙爱华.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