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
2018-05-14崔丹
崔丹
【摘要】混凝土建筑物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形式的裂缝,其中,不同类型的裂缝对混凝土建筑物产生的影响也会有差别,即使影响程度较低的裂缝也会使得混凝土建筑物的内部构造受到损害,会使得混凝土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受到影响,对于建筑物的承受能力也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而程度较重的裂缝甚至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不良影响。为此,相关工作人员要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混凝土裂缝。本文主要针对于混凝土建筑物产生裂缝的原因展开简单分析,并在认识危害基础上相应地提出有效的预防处理措施。
【关键词】混凝土建筑物;裂缝;预防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发展速度很快,对建筑工程施工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混凝土施工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是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中发生问题,将引起裂缝问题发生,裂缝的产生会对混凝土建筑物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混凝土建筑物产生裂缝的原因并不相同,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根据裂缝的成因进行不同的处理,根据裂缝的形成原因设计出最适合的处理方案,本文针对混凝土裂缝出现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进行简单分析。
一、混凝土裂缝的危害及成因分析
(一)混凝土裂缝的危害
混凝土建筑物中裂缝的危害有以下几点:一方面,混凝土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要求在混凝土建筑物施工中不能有裂缝出现。因为裂缝不仅会影响整个结构的稳定,某些主体结构上的裂缝还会严重影响整个混凝土建筑物,一些结构表面的裂缝会随着裂缝的渗透作用,最终影响到混凝土建筑物内部,造成严重破坏。另一方面,混凝土建筑物的裂缝,会反映出混凝土建筑物内部的钢筋材料,钢筋材料经过风吹日晒后,对混凝土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混凝土裂缝成因
混凝土建筑物中裂缝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裂缝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来说,裂缝成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收缩所引起的混凝土裂缝
混凝土建筑物中的混凝土,在进行缓慢凝固的过程中,由于复杂而缓慢的化学反应,其体积会逐渐变小,体积减小到一定程度进而导致混凝土表面产生大量的、不可逆转的收缩裂缝。这些收缩裂缝大多分布在沿梁和板的长边等重要位置,且主要表现为细小而密集的形状。
2.施工质量不过关
施工前,对材料的试验检测不到位,不合格的粗细集料、水泥、外加剂等被用于现场施工,直接导致裂缝产生。事实上,混凝土建筑物工艺流程复杂,任务繁重,但一些施工人员没有加强施工质量控制,混凝土浇筑和振捣不到位,施工养护被忽视,导致裂缝产生。
3.温度控制不到位
加强混凝土建筑物温度控制是预防裂缝产生的重要策略。在施工过程中,一些施工人员对此没有足够重视,对施工温度控制不到位,没有遵循温度控制标准开展工程施工。此外,施工现场温度测试被忽视,在混凝土拌和、运输、碾压、养护等施工环节,也没有加强温度控制,这也是导致裂缝产生的重要原因。
三、混凝土裂缝预防与治理策略分析
(一)完善收缩裂缝的防治措施
对收缩裂缝的防治来说,加强施工原材料的管理与控制显得非常有意义,施工原材料管理好了,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收縮裂缝的情况发生。因此,在道路桥梁施工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原材料的控制管理工作。在材料选择时,应尽量选择高质量、性能好的材料。
(二)加强施工过程控制
加大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控制力度,能够有效预防混凝土开裂。第一,加强对混凝土振捣的控制,实行分层浇筑的方法,提升振捣的密实性与均匀性。第二,对模板支撑系统进行监督,防止发生变形、松动等问题。第三,做好养护管理工作。混凝土浇筑后需要进行保养,做好洒水养护与覆盖保湿等工作,冬季应采取保温措施,混凝土养护应维持在半个月左右,不能在上面堆放杂物,否则混凝土荷载将变大。
(三)做好温度裂缝预防
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期间,要通过有效防范降低混凝土内外温差,这样不仅能够减少混凝土内部产生的热量,还能够让混凝土外部散热量变小。在实际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应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强对施工材料温度的控制,特别是遇到夏季高温的时候,应该适当降低混凝土厚度,将浇筑层散热利用起来,通过喷洒水雾,冷水冲洗等方式降低材料温度。第二,混凝土制作搅拌的时候,要运用三冷技术控制浇筑温度,从而避免混凝土温度裂缝的出现。
任何混凝土建筑物在经过长时间的使用之后都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裂缝,有的裂缝影响较大,有的影响较小,针对不同的裂缝需要采取不同的修补方法。所以相关维修人员需要根据裂缝形成的原因判断出最适合的裂缝修补方法,从而保障修补效果,这样才能保证混凝土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周建新,周红芹.水闸混凝土裂缝成因及防治措施[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24):109~110.
[2]史祥峰.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分析[J].施工技术,2017,46(S2):589~590.
[3]韩根圣.水工建筑物混凝土裂缝成因与预防处理措施[J].居舍,2017(33):29.
[4]石岳灵.水工隧洞衬砌混凝土裂缝成因及控制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21):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