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林州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优势
2018-05-14王海利
【摘要】河南林州旅游资源丰富。林州在以中国旅游知名品牌红旗渠为龙头的带领下,已发展成为河南省一个重要的旅游区。以此为契机,林州的旅游业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林州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主要在于资源类型齐全、开发潜力较大;景观品位较高、资源内涵丰富;生态环境好、旅游项目多。
【关键词】林州;旅游资源;旅游开发;旅游优势
河南省林州市原名林县,因60年代修建人工天河———红旗渠而闻名于世。1994年撤县设市始称林州市。林州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晋、冀、豫三省的交界处,自古就有“鸡鸣三省”之称,是一座景色秀美、历史悠久的名城。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林州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优势,境内的林虑山自古就有“景色雄奇、秀绝一郡”的美誉,是帝王将相、达官雅士、文人墨客游赏栖息之地。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林州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拟围绕林州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优势,展开具体论述。
一、林州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现状
林州在以中国旅游知名品牌红旗渠为龙头的带领下,已发展成为河南省一个重要的旅游区。自1990年红旗渠景区开始建设以来,林州的旅游业就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尤其是1995年以来发展势头更猛。依托独特而高品位的旅游资源,林州旅游业已成为林州的支柱产业,同时在旅游行业管理、景区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市场开拓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绩。
目前,林州市已建成景区14个并开放9个,初步形成了以红旗渠红色教育游和太行大峡谷绿色生态游“一红一绿”为主题的特色旅游产业。全市直接从事旅游业人员3600余人,间接从业人员接近2万人。2004年以来,红旗渠精神展在全国部分大城市的巡回展出,进一步促进了林州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对第三产业水平的提升举足轻重,成为林州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林州旅游资源开发优势
林州旅游资源的主体为红旗渠———林虑山风景名胜区,是一处以人工天河红旗渠和北雄风光林虑山为特色,以渊源深远的儒、释、道历史文化为内涵,集旅游观光、休闲养生、滑翔攀岩、教育写生、会务度假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林州旅游资源的总特点是:资源类型齐全、开发潜力较大;景观品位较高、资源内涵丰富;生态环境好、旅游项目多。
(一)资源类型齐全,开发潜力较大
林州作为一个旅游风景区,是多种旅游资源的结合体。境内不但有迷人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且有独一无二的红色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方面,有雄、奇、险、绝、秀著称的太行山,展示着她独特的魅力,所有的峰峦全是横空出世,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态。著名的太行大峡谷就位于林州境内,这里峡深谷幽、飞瀑流泉、气象万千、十步一景,号称“百里画廓”。尤其是神秘莫测的大峡谷三绝,更让游人赞不绝口:一绝是冬暖夏结冰的冰冰背,二绝是白雪纷飞时桃花盛开的桃花洞,三绝是会发出猪叫一样声音的猪叫石。红色旅游资源方面,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是林州的骄傲,红旗渠被国际友人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在中原大地散发出它独特的魅力。林州红旗渠景区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108个旅游知名品牌之一,是河南省十大旅游热点景区之一。
(二)景观品位高,资源内涵丰富
太行山绵延千里,位于林州的一段称南太行,即林虑山。由于山势雄伟,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独特而丰富,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太行之魂”王相岩是太行山风景最胜处,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黄华神苑、太行断崖鲁班豁、太行隧道、洪峪金灯、龙洞天桥等景点也具有较高的品位。境内还有让人叹为观止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及红旗渠精神。林州的所有景区中,红旗渠和王相岩被评为一级景区,黄华山、洪峪山和五龙洞被评为二级景区,天平山被评为三级景区,龍凤山被评为四级景区,万泉湖被评为五级景区。
(三)生态环境好,旅游项目多
林虑山树木苍翠、群山高耸、飞瀑高悬,素有“自然氧吧”的美誉。林州地处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太行山的山地抬升作用,使林州的年平均降水量比同纬度的安阳甚至低纬度的郑州还要多。山区小气候独特、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春暖少雨、夏热多雨、秋季凉爽、冬寒带雪。由于地理阻隔,尽管很早就有人类活动,但尚没受到现代工业的大规模破坏和污染,生态环境良好,尚保存有相当规模的天然植被,再加上林州多年来注重生态环境建设,是全省唯一获取“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市)”称号的县市。林州旅游项目开发的指导思想是:以人工天河红旗渠为龙头,以南太行山优美的山水风光为基础,以雄浑奇特的“大峡谷”和林密幽静的“五龙洞”为重点,分类型、分等级,开发“红色教育旅游”、“生态观光旅游”、“文化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林州现已开发出旅游观光、休闲养生、滑翔攀岩、教育写生、会务度假等多种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张海凤.林州市旅游景区市场营销与管理[J].财经界,2015(05):14.
[2]郭筱翠,赵丽佳.对太原市旅游形象定位的思考[J].太原科技,2008(01):43~44.
作者简介:王海利(1979—),女,河南辉县人,硕士,新乡学院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