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格里格调性模糊的艺术处理

2018-05-14李冬

丝路视野 2018年19期

【摘要】笔者拟从格里格艺术歌曲中使用的异调配置手法、终止中主和弦的回避、终止中的自然调式因素三个方面阐述哥哥调性模糊的艺术处理方式。

【关键词】格里格;调性模糊;异调配置;终止式

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1843~1907),挪威作曲家,19世纪下半叶第一位获得欧洲声誉的作曲家,挪威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格里格一生经历了挪威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年代,具有进步的民主爱国思想,他承德奥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传统,下启印象派,并对印象派音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国内最早介绍格里格及其作品的文章是1957年一本较为权威的音乐杂志《音乐译文》。由此见得国内音乐学界对格里格的重视,也应属于较早进入我国音乐视野的西方作曲家之一。国内音乐学界人士对格里格音乐作品的相关研究一直持续,但是国内的书籍多是撰写格里格的生平传记,论文则以他的钢琴小品、戏剧配乐《培尔·金特》和《a小调钢琴协奏曲》为主。而在笔者当前的统计情况下,关于占到格里格全部作品1/3的艺术歌曲的论文只有3篇。其中最为权威的是桑桐先生在1997年12月在《音乐艺术》中发表的《半音化的历史演进(六)》一文中介绍李斯特、勃拉姆斯和格里格三位作曲家的半音化处理风格的内容中,对格里格的艺术歌曲有具体的涉及。另外两篇分别是:《走进淡雅恬美的挪威梦-格里格艺术歌曲-梦-分析》《格里格艺术歌曲创作研究》。而《格里格艺术歌曲创作研究》是从西方音乐史的角度论述格里格艺术歌曲。从总体看,以上著作和论文主要侧重音乐学的分析与研究,关于格里格艺术歌曲的和声专项研究则被研究者忽略。从世界范围来看,格里格的研究也是以传记居多,关于格里格艺术歌曲与和声的研究相当匮乏。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国外的著作有:1982年张洪模译的艾贝著的《格里格的和声研究—关于他对印象派音乐所作贡献的探讨》以及2003年出版的Sandra Jarrett著《格里格与他的歌曲》。

一、异调配置手法

在歌曲中,旋律的调式的中心音(主音)与和声调式的中心音的不一致,并且二者有不同音阶音列,构成了不同调式调性风格的叠置的和声配置方法被称为异调配置。这种异调配置手法是格里格喜爱的手法之一。异调配置手法在格里格的艺术中运用广泛,种类又很多:关系大小调结合的异调配置手法,不同调式结合的异调配置手法。

关系大小调结合的异调配置手法为三度调的叠置手法,在格里格的艺术歌曲中运用的颇多,尤其是在他早期的作品中,极为常见。创作于1863年艺术歌曲Op.4《歌曲6首》第2首《晨露》Morning Dew的中段,结构为二乐句组成的转调乐段,由a小调进入,和声结束在D7-t,第二句与第一句同头,在第7小节通过a小调的主和弦为中介和弦,转入G自然大调(e自然小调)【此标记指和声为G自然大调,旋律为e自然小调】的Sii和弦,乐段的结尾钢琴伴奏的和声部分结束在G自然大调的属七和弦上,而旋律则为e自然小调,强拍均为调式的主音与属音,并结束在e自然小调的主音上,调性非常清晰。而在第8小节的配置时,格里格巧妙的将e自然小调强拍上的主音与属音当做强倚音分别上行大二度与下行小二度解决到G大调属七和弦的三音与五音,和声与旋律声部的调式调性融合自然,朦胧。

二、终止中主和弦的回避

格里格对终止中主和弦的回避处理手法的灵感来源于挪威民间音乐,挪威的民间音乐中的调性多数运用了模糊的手法,格里格对其又进行了很大的突破和创新,尤其是在他中后期的作品中,表现出了与传统和声终止式截然不同的风格。如下例Op.59《挽歌六首》第4首的结束乐句,旋律结束在调式的主音上,而伴奏声部以属和弦结束,第4小节和声为a小调属持续音上的交替大调的Sii7和弦解决到属七和弦,第5小节旋律停在了属音上,而属七和弦没有按常规解决到主和弦,而是七音保持反功能进入到小下属六和弦,再解决到属七和弦,最后七音消失,全曲终止在了不解决的开放属三和弦上,这样的结束句打破了传统和声的规则,使音乐有了意味深长之感,留给听众无限遐想……

三、终止中的自然调式因素

在和声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调式之间相互交替融汇的和声思维又继续向前更深远的关系扩展延伸,逐步突破自然大小调而进入到更广阔的自然调式领域。2在格里格的艺术歌曲中,他将自然调式风格的和声融入到了终止中,多采用挪威民间音乐的曲调中常存在的多里亚调式大六度、弗里几亚调式小二度以及洛克底亚调式的小七度音等这些特色音,主要采取不同调式的融汇的对置,为作品增加了更多的色彩性。

格里格创作于1866年的艺术歌曲Op.44《高原与湾峡的回忆》第5首《拉格纳》的终止部分,从这个谱例中我们能看到,弗利几亚小二度向E大调的渗透,和声进行为那不勒斯调的重属导七和弦-那波里的副属导五六和弦解决那不勒斯三和弦再到弗利亚调式的导六和弦最后解决到主和弦。在第3小节中这个与调式主音构成小二度音程关系,虽然以传统大小调和声中的那不勒斯和弦有着共同的基础音响,但此时,后面弗利亚调式的导六和弦的出现将乐曲引入了新时期的民俗音乐的清新气息的领地。

从调性方面看,他采用多种手法营造调性的朦胧感,如终止中刻意回避主和弦的手法以及终止中采用自然调式和弦的手法等,这些手法都为歌曲所表达的情绪营造了完美的意境,体现了格里格对调性思维艺术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达格·舍尔德鲁普—艾贝.格里格和声研究—关于他对印象派音乐所作贡献的探讨[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2]李冬.试析格里格声乐套曲<山之精灵>Op.67中的和声手法[J].音乐创作,2010(01).

作者簡介:李冬(1984—),女,中国艺术研究院,编辑,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