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原作家群与茅盾文学奖

2018-05-14徐玲

丝路视野 2018年30期
关键词: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原

【摘要】对于中原作家群来说,带着神圣意味的茅盾文学奖在引领着中国长篇小说的创作方向的同时,也是对创造性劳动的认可、尊重与鼓励,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促进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和提高,同时也使得作家在对奖项向往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创作竞争力,使河南文学不仅在国内,更在国际文坛取得有力的话语权。因此,研究中原作家群和茅盾文学奖的内在联系就显得很有价值。

【关键词】中原作家群;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从1981年创立,历经34年风雨,满怀着文学前辈对文艺发展的深切期待,同时也见证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时代的心心相惜。从创设至今,茅盾文学奖作为呈现中国长篇小说优秀水平的重要奖项,始终与国家意识形态、文化政策及主流政治等因素紧密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视为国家文艺政策在文艺评价制度的具体化。

对于中原作家群来说,带着神圣意味的茅盾文学奖在引领着中国长篇小说的创作方向的同时,也是对创造性劳动的认可、尊重与鼓励,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促进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和提高,同时也使得作家在对奖项向往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创作竞争力,使河南文学不仅在国内,更在国际文坛取得有力的话语权。因此研究二者的内在关系也显得更有意义。

中原作家群植根于中原大地,滋养于悠久厚重的中原文化,作品中無处不弥散着中原文化的韵味气息,鲜明的文化烙印赋予中原作家作品特殊的精神风致。正如何弘于《中原作家群新论》一文所指出的:“中原作家群是一个以中原文化为背景的庞大创作群体,大致包括两类作家,一类是坚守在河南本土的作家,一类是生活、工作在外地的河南籍作家。中原文化氤氲了河南人特有的性格特征,而中原作家群在文学创作中则形成了关注现实、尊重历史、注重对价值和意义追求的基调,在题材上则以对苦难的抗争和对造成这种苦难的中原文化的反思为基本内容,在表现上则以厚重而风格多样为基本特点。”而中原作家群中的多位作家更是得到被誉为中国“第一文学大奖”茅盾文学奖的不断眷顾。一直以来,茅盾文学奖令作家们所向往,每届从一开始评选到评选结果公布,不仅是媒体的重要话题,同时还会作为文坛重要事件被热议。茅盾文学奖本身彰显的文学观、倡导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倾向表明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给中国作家树立了文学的榜样与学习实践的方向。

历经数次茅盾文学奖评选工作的著名评论家胡平曾这样分析:“茅盾文学奖在国内被视为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主要基于以下几种原因:1)长篇小说创作被普遍认为是最为复杂、最难于掌握的文学创作;2)茅奖四年一届,每届产生不超过5部获奖作品,而以目前每年国内出版1000部以上长篇小说的数量计,相当于平均每800部以上作品中产生1部获奖作品;3)新时期以来30余年里成长起来的知名小说家们,大都经过中短篇小说创作的磨炼,进入了以长篇小说为主的创作阶段。摘取茅奖桂冠,则成为他们中许多人最后追求的目标;4)在传统上,茅盾文学奖是颇为重视艺术质量的,获奖意味着艺术上最重要的成就。这些原因使得围绕茅盾文学奖的竞争空前激烈。”

茅盾文学奖从1981年设立、1982年开评,历经9届评选,至今已走过了三十多年。在这9届评选中,共产生了获奖作品43部,有43位作家获奖。在历届获奖的43名作家中,有8位来自中原作家群,他们的获奖作品分别是第一届郑州人魏巍的《东方》和南阳人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二部),第二届洛阳人李准的《黄河东流去》,第六届南阳人柳建伟的《英雄时代》和宗璞的《东藏记》,第七届南阳人周大新的《湖光山色》,第八届新乡人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第九届许昌人李佩甫的《生命册》。本文以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中原作家群的作品为线索,试图从中梳理每一届茅盾文学奖和获奖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

姚雪垠在《我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的感想》一文中认为“当我听说首届茅盾文学奖有《李自成》第二卷的时候,我就有一个很简单而又很坚定的感想,第一、要感激党和广大读者对得奖者的鼓励;第二、就我们作家自己来说,不要满足于得奖。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创作出思想上、艺术上真正成功的作品,这才算是不辜负党和群众的期望和要求。”这些思想其实也贯穿在中原作家群的创作理念中。应该说,对贴近现实生活的作品的关注一直是茅盾文学奖评选的一个重要取向。

在第一届和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中,现实题材的作品占有相当的优势。1985年12月10日,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公布,已近耳顺之年的老作家李!凭借50余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黄河东流去》获奖,这部作品其实也是李!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小说的内容并不复杂:1938年6月,为阻挡日军沿陇海线西犯,蒋介石接受“以水代兵”的建议,下令军队炸开河南省郑州市区北郊17公里处的黄河南岸的渡口———花园口,造成人为的黄河决堤改道,形成大片的黄泛区。洪水淹没了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共44个县,一千多万人受灾,死亡人数达百万。史称花园口惨案或花园口事件。由于生态被破坏,洪灾直接导致了1941-1943年间的大面积旱灾和蝗灾,这便是饿死300余万人的“河南大饥荒”。1947年黄河决口合堤,在此前后灾民陆续返乡。《黄河东流去》便是以此为背景展开叙述,重点描写了黄河边上的小村赤杨岗里的七户人家在近10年的灾荒、战乱中的生活。《黄河东流去》的部分意义:“这部作品的意义在于它的过渡性,这是一部承上启下的作品,是从十七年的文学观念传统向新时期文学观念革新过渡的作品。”

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仍然全是现实题材的作品。柳建伟《英雄时代》的获奖优势在于,“这部作品面对了广大读者共同关注的现实生活中的大问题”。柳建伟在获奖感言中也谈到,获奖是对他关注社会现实、关注最广大人群的生存境况的创作道路的奖赏。《英雄时代》以中国1998年的政治、经济宏观格局为叙事语境,也正面表现了党和政府在党的十五大关于国企改革、发展民营经济、政府机关机构改革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但是与过去的必然性叙事模式有别的是,作者采取了一种与必然性叙事不同的过程性和可能性的叙事方式。小说并没有按照传统模式表现实行这些政策之后的必然性辉煌,而是正面描写实施这些政策引发全社会各种利益矛盾冲突的错综复杂状况,用一种宏观视角广阔地再现了中国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艰难历程,叙写出这一时代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况。宗璞的《东藏记》描写的是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写的是明仑大学南迁昆明之后,教授孟弗之一家和师生们在国破家亡、居无定所弗之一家和师生们的生存境况,但像宗璞一样写战争时期高层知识分子生活、思考的却不多;把硝烟里流离失所的生活写得这样有童趣,把生与死看得透彻,又把家国恨写得雅致而牵人心弦的却不多。

多元化的文化选择成为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评选活动的最大特色与亮点,反映出“茅盾文学奖”评选(评奖)机制已由过去的“政治主导模式”向当下的“文化选择模式”的重大转型。而周大新的《湖光山色》则以当下农民工奔波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具典型性的人生经历为表现题材,反映了新一代农民自觉迎合现代化诉求的精神面貌,体现出鲜明的主旋律写作的文化立场。周大新以他对中国乡村生活的独特理解,既书写了乡村表层生活的巨大变迁和当代气息,同时也发现了乡村中国深层结构的坚固和蜕变的艰难。因此,这是一个平民作家对中原乡村如归故里般的一次亲近和拥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乡村变革发自内心的渴望和期待,是一个有识见的作家洞穿历史后对今天诗意的祈祷和愿望。

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五部获奖作品在叙事风格和语言风格等方面有很多的不同,但是有一个重要的相同之处就是,它们都是运用文学的方式解读了“中国问题”。所谓“中国问题”,是指现当代中国发展、变革过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中出现的种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相比于外国来说,这些问题是中国发展历程中特有的。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直接以表现“中国问题”为主题,紧随时代的步伐,不仅对历史上的中国问题进行了解读,对当下中国社会问题也进行了描述。《一句顶一万句》是刘震云酝酿三年的小说。小说的前篇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只为寻找失踪的唯一能够“说上话”的养女,而走出延津;小说的后篇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建国,同样为了摆脱寂寞寻找能够“说上话”的朋友,走回延津。这一出一走,延续百年。作者这样的写法将中国农民甚至是整个中国人的孤独无助心理展现的淋漓尽致,激起了读者心理的共鸣。

2014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阐述文艺在当代的性质、地位和重大使命,以“中国精神”作为涵括文艺精品化、推动文艺在高原上走向高峰的核心思想,必然会引导茅盾文学奖在评奖的指导思想、标准上的一些变化。2015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作为讲话之后第一个重要的文学大奖,其与事关中国文艺未来发展的“中国精神”思想的积极呼应,显示出当代文坛在文艺题材、主题及作品整体取向上的积极调整。李佩甫的《生命册》用文学书写生活,深刻地阐释着“中国精神”,提炼着历史、民族、当代社会的信仰、品质、价值和人的精神特质。这是一部自省书,也是一个人五十年的心灵史。追溯了城市和乡村时代变迁的轨迹,书写出当代中国大地上那些破败的人生和残存的信念。在时代与土地的变迁中,人物的精神产生裂变,都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在这些无奈和悲凉中,在各种异化的人生轨迹中,又蕴藏着一个个生命的真谛。

截止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中原作家群中有八位作家获奖,意义重大。这不仅是这八位作家个人的荣耀和他们在文学创作上的重要的里程碑,更是河南文坛乃至中国文坛的一件大事,也从一方面鼓舞了河南文学创作的士气,展示了河南作家不凡的整体写作实力。茅盾文学奖是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而设立的,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也是国家对多年以来坚持写作,不屈不挠、始终把文学当事业追求、永不歇息的作家创作劳作精神的高度认可。每一部作品的获奖,都会掀起新一轮河南文学阅读、研究的热潮,对河南文学文化和中原文学文化品牌的发展传播都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因此,研究中原作家群和茅盾文学奖的内在联系就显得很有价值。

参考文献

[1]姚雪垠.我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的感想[J].辽宁大学学报,1983(04).

[2]胡殷红.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评委谈获奖作品[J].文艺报,2005(03).

[3]胡平.我所經历的第七届茅盾文学奖[J].小说评论,2009(03).

[4]孟繁华.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为什么是“50后”[J].文学与文化,2011(04).

[5]孙荪.文学豫军论[J].牡丹,2012(05).

[6]何弘.中国新文学中的中原作家群[J].小说评论,2012(03).

[7]何恩玉.一部过渡性的作品———《黄河东流去》得失管见[J].文学自由谈,1987(06).

作者简介:徐玲(1982.04—),女,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原
2022年下半年卡通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新时代的啊哩哩
绿色农业逐梦中原
2018年书画临摹获奖作品选登
校园足球中原行活动掠影
2018年荷赛奖获奖作品精选
文学评奖与文学编辑的“艺术真实观”
茅盾文学奖为何离读者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