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培智学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探究
2018-05-14郑瑞熊
【摘要】基于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实施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将生存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纳入教育的全过程,并且采取措施对施教和受教过程进行有效考核,不断完善对学生的教育培养方式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石。
【关键词】新课程;弱智学生;社会适应力教育
一、设定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目标
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通过让学生掌握必须的生活技能、与社会接触等能力的培养锻炼,塑造弱智学生的健全人格,从而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或者在一定程度上自立于社会,最大限度地发展自我。在这过程中,应当将弱智儿童的培养方式与正常儿童相结合纳入教学实践,目前呼声较强的是随班就读。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是我国现阶段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主要形式,从某种程度来讲,这也是对弱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的锻炼一种实践教学。社会适应能力的目标需要由针对性和效果性,目标要根据弱智学生的自身大脑发育特点进行设定,并且考核学生的培养效果也应建立在这个要求基础之上,目标的实现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方能使弱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内容及措施
(一)摈弃家庭和社会的认识误区
当前,在对弱智学生的培养观念领域,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社会均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一方面,家长出于爱孩子的目的,认为孩子已经是弱智,不能再让孩子受苦受罪;另一方面,家长和社会认为弱智儿童是不可教育的,从而忽视对弱智群体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性教育。基于此,我们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由学校推动家庭、社会(社区)一起来关注孩子的成长,使家长和全社会重视和参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通过“家校结合”方式,逐渐引起家长和社会的关注,为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师的施教实践打造一个和谐的氛围。
(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之具体内容
1.设立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课程
基于培智学校的现行常设课程,将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教育开发课程。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技能、生活常识和社会沟通、人格培养等方面。除此之外,还要开设与社会适应能力有关的选择性课程,例如开设适合学生智力特点的艺术、休闲娱乐等课程,以裨益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2.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不仅要在学校受教,对智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的有效方法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弱智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接触到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增强弱智学生对社会、集体的责任感;同时还能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自我展示,并形成良性的自我认知。
3.生存性实践劳动教育
弱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的需求是方方面面的,特别重要的是应当对学生生存有关的技能进行教育,例如家务劳动、烹调技术、服装裁剪、花卉种植、艺术品制作等技能。這些技能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而且还能开发弱智学生的智力,对其康复大有益处。
4.时代性技能培养
当今时代,不懂信息技术已经与“文盲”无疑,对弱智儿童而言,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其适应社会,并有所作为。结合大数据时代的特征,培智学校应当把对弱智学生的信息技术、电脑操作等技能教育作为重点,以利于学生走进社会之后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
三、社会适应力教育的特点
(一)以社会适应体验为主进行的教学实践
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学生在教育中能够实现自我展示,正确地实现自我评价,树立生存立世的自信心,打造生存立世或者半生存立世的基本能力。
(二)以模拟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
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教育过程中,培智学校通过创设模拟教育环境,结合社会适应力培养的要求,对弱智学生进行综合性教育,最终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以积极的心态走进社会,融入社会。
四、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一)对教师施教能力的考核评价
基于常规的考核评价方法,应当增加对教师施教过程的考核,例如通过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全流程测量教师的施教过程;通过考核得出施教经验,以优化升级教学措施。
(二)对弱智学生的受教评价
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受教过程的档案记录、成绩表现等痕迹记录,学校与家长相互配合,全面评价学生的成长进程,找出更加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以有利于对学生的发展。
在新课标下,对社会适应力的教育,这种教育思想的形成与人权意识、教育的机会平等、教育以人为本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这种方式下,能够提高弱智学生的能力,为其将来立足于社会或者一定程度上自立注入阳光。
参考文献
[1]朱楠,王雁.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职能的转变[J].中国特殊教育,2011(12):3~8.
[2]粟道中.家校共育教改的重要支援[J].中国西部,2012(27).
作者简介:郑瑞熊(1982—),男,甘肃成县人,大专,陇南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研究方向:培智儿童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