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微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018-05-14周雪雪

丝路视野 2018年14期
关键词:特色群众建设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微文化的内涵和特征等分析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来为新时代条件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关键词】微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微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一)微文化的内涵

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因为是人们长期创造实践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长期发展的积淀物。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微文化从狭义上讲,是“人们借助于计算机互联网进行各种活动时所形成的具有自身鮮明特征的信息文化”。

(二)微文化的特征

微文化更加注重“便捷”的价值。人们在购物时的微支付减少了排队等候的时间,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人们以发朋友圈、动态、微博等形式来记录生活,这些形式甚至提供语音输入来识别文字,提供形声一体的生动合成方式,几乎代替了传统的用笔来写日记的传统方式。

“微文化的出现使自媒体时代的人们拥有了更多自主表达自己感情思想的空间,获得了更大的话语自由。”为文化发展了每个人的可能性,可以使每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得以可能,好的微博可以瞬间转发,微视频使每个人都有了当导演的机会,微商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老板,微公益也使更多人加入了公益事业。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不论贫穷富有,社会阶层的高低,每个人都可以浏览新闻并发表自己的言论和看法,微文化提供了一个大众参与的平台。

微文化借助微博、微信、QQ等平台使信息传播的更为快速和便捷。朋友之间可以分享彼此的生活、工作的喜怒哀乐,亲人之间可以了解各自的生活,同事之间的工作交流变得快捷,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知道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新闻和情况,也可在任何地点分享自己身边的小事情和大事件。

二、微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微文化的积极作用

1.微文化促进了先进文化传播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互联网为先进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媒体,开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为先进文化提供思想保证。目前,互联网上已建立大量的先进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此外,还可以通过网上汲取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精华,去其糟粕,促进文化更加繁荣。

2.微文化促进文化的大众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者,因此人民群众必须享受到其服务,并且其文化要反映代表人民群众的意愿,不断满足社会各阶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先进文化之所以会成为大众的文化,是因为它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二)微文化的消极作用

1.微文化垃圾泛滥,严重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美国传播学专家理查德·斯皮内洛认为,道德“应当是网络空间的终极管理者,为个人行为和组织政策划定边界”互联网是一个开放和发展的环境,一些破坏分子就利用其无限制性钻空子在网上违法犯罪。网络相关法律法规和权威性监督机构尚在构建中,微文化使得人人都可以在网上发布各种各样正确与否的信息,人人在行使言论自由权的同时却没有履行应尽的义务。

2.微文化使得道德缺失现象严重

微文化条件下个体的身份等信息难以获取,在网上做些违法犯罪的事情难以察觉。在这个过程中,微民们享受着草根英雄集体狂欢的快感,表现出对于传统价值观的嘲讽与解构,其本质是一场争夺信息主导权的舆权博弈。而我国相应的网络监管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人们的网络行为不能有效地被制约和约束,一些人随意公布他人隐私,制造虚假信息。

三、加强微文化建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微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新事物不可能在产生之初就是成熟和先进的,微文化也不例外。微文化的出现,为我们实现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创造与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二)加强微文化建设,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微文化具有高度自由性与开放性,微文化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无比丰富的文化产品,同时又为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提供了无比广阔的舞台。微文化对网络世界中的人的生产及生活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三)加强微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实现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在内的整体复兴。我国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

参考文献

[1]赵颖华.微文化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传播的对策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4.

[2]李峰.微文化.全媒体时代的新宠儿[J].新闻世界,2012(02):75~77.

作者简介:周雪雪(1992—),女,汉族,河南人,南京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特色群众建设
寒露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The Chinese Olympic Committee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