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陶渊明的诗歌特色

2018-05-14朱慧玲

丝路视野 2018年14期
关键词:陶渊明分析

朱慧玲

【摘要】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也是别具一格的文学大师,陶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为后人开辟了一片广阔而情味独特的天地,对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作为在文学史上做出划时代贡献的伟大诗人陶渊明,他的诗歌跳出东晋时代玄言诗的藩篱,给晋宋之交的文坛带来一股清新的风气。他的诗歌内涵神韵明晰高远,透露着平淡自然的特色,诗风真切淳朴,不事雕琢;他的诗歌思想感情静穆深切,诗风刚健、豪放,直接体会到作品中的真情实感。他的山水田园诗寓情于景,情由景生,景物和情感相谐相生。他的语言色彩质朴清丽,没有浓墨重彩的铺展。他的作品语言平淡新奇,通俗的“田家语”使他的作近乎口语化,读来朗朗上口。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特色;分析

陶渊明是浔阳柴桑(九江)人,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晋宋之交年代的官宦之家,曾祖父官至开国元勋级,做过朝中大司马,爷爷和父亲都任过太守、县令等职位,到陶渊明之时家道已经中落。他生活于东晋末期战乱不断的大环境中,在40岁之前,他怀着积极进取的态度面对社会和自己,有“大济苍生”的壮志,儒家思想浓厚,然而,时局动荡,门阀制度森严,仕途万般险恶,让他在无耐的情景中,對现实深恶痛绝,思想逐渐消极避让,回归自然,退隐山林。隐退到农村后,他对现实有更深刻的理解,切身体会到广大人民的热切愿望,境由心生,于是构筑了心中理想的美好社会。这就是传之后世的《桃花源记》里描绘的让世人羡慕的世外桃源。在这个理想社会里,生活富裕,和乐安宁,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灾难。

一、自然的极致美

陶渊明的诗歌分为两类:咏怀咏史诗和田园诗,其中后者的成就更高。陶渊明是山水田园诗的宗祖,以自然为诗歌的审美极致。陶诗的风格主要是清,清淡、清幽、清远,展示出自然界多姿多彩的自然之美,是自然的清新和淳朴,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诗人体悟自然,表现自然美,以平淡自然见长,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既生动地勾画出淡雅素净的田园风光,又将诗人在田园中的恬淡心境率真地抒发,一切仿佛都是自然流露。

陶渊明的一生和田园保持密切的联系,几乎完全生活在农村,他的所见、所闻、所感都与田园生活密切相关,以自己最为熟悉的生活为素材,他的笔下,呈现的是最普通的自然风光。如《归园田居》里写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草屋前后绿树掩映,远观村落疏稀宁静,近闻鸡鸣狗吠,一片生机勃勃的田园景象和恬静气息,闲适的乡村生活,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一切都是那么平淡闲美,自在无拘,没有比喻、象征、暗示,种种事物无不透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依恋和喜爱。一草一木都抒发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使人产生“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般的惬意心境。

二、写意的意境美

陶渊明的诗歌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就在于他能用平淡无奇的意象创造出韵味悠长、意境深邃的艺术境界,体现出平淡中风绚烂的特点。

陶渊明的田园诗常为农家生活场景,在内容上以自然、真淳的审美特质给人们创造出一种意境美,而其古朴简炼、典雅的语言给人们带来画面美,总会给人带来一种清新而别有韵味的视觉美感。陶渊明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生机勃勃的画面,使他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从形成的图画意象中渗透出来,从而在朴实平淡的景物上抒写情感,给人一种深切的艺术享受,带来一片生机盎然的审美天地。《归园田居》其五更是一幅妙不可言的图画。“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给我们呈现出一幅江南夏日的生活情趣,仿佛置身于草木虫生,崎岖的羊肠小道,溪水清清的场景,每一个生活画面都被作者诗意化,而诗意化中的自然风物不外乎生活。

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把宁静朴素的乡村生活画面诗意化,而诗意化的自然景物不外乎生活,可见陶渊明总会给人留下一种对情趣化生活的联想,而这种由诗带来的画面美感无不为其内容上的真淳自然在形式上增添了意蕴。

三、理趣的和谐美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中国文化中“和”的特点在他的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在陶诗中我们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是陶渊明人生的最高追求与创作原则。正因为“质性自然”,所以不甘心屈从,回归山村,躬耕田园才是最符合他本性的选择。在陶诗中表现了一种全新的人生观和自然观,执着于人向自然的回归,强调人与自然的同一,并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怡然自得。

在陶诗中,陶渊明通过纵情山水,寻求精神寄托。他想通过一种休闲快乐的生活,但又被现实所困惑,寄居山林的乐趣和官场上失意共同存在,自然山水成为诗人的参照物,把它看作是一块净土,一个人内心的痛苦的无助可以得到治疗和安慰,在山水田园中寻求解脱和得到缓解。《归园田居》其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现了诗人不慕名利,志存隐逸的精神境界。诗人不做凡尘世物中为攻名博击的雄鹰,而愿做在林中自由自在自得其乐的小鸟,他抛弃了功利,从防尘俗务中解脱出来,精神生活得到超脱,享受了生活带来的自由乐趣,从而使自己达到“忘我”的境界。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找到了归宿和寄托,找到了身心两安的解决方法,达到了身心和谐的更高的精神境界。

陶渊明钟情于自然,寄情于山水,在隐逸的田园生活中得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愉悦,成功地将精神的放纵与生存的理智进行和谐的统一,让读者在欣赏他的诗文的同时既看到他放纵傲骨的个性,也体会到他对生存深沉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陶渊明.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猜你喜欢

陶渊明分析
民航甚高频通信同频复用干扰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陶渊明失败了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另一面
回头潮
陶渊明的“粉丝”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论“持之以恒”
基于均衡分析的我国房地产泡沫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