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优化路径研究
2018-05-14张丽娜
张丽娜
【摘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微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模式、渠道等都产生巨大冲击,同时也为牢牢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和话语权提供了新的契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准确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基础上,构建“六微一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从而达到畅通传播渠道、更新教育内容、优化育人方式的有機统一。
【关键词】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六微一体”
一、建设微媒体、微平台,畅通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渠道
(一)建设“微媒体”“微平台”必须坚持“少而精”的原则
现在的微媒体平台有泛滥之势。以微信公众号为例,有的高校微信公众号高达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二级院系等部门纷纷申请建立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成为简单的信息发布平台或信息转载平台,极大地减弱了其本应该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由此造成的直接结果是,学生通常是“加而不阅”,甚至是“阅而无感”,久而久之其权威性、影响力、信服力大打折扣。因此,有必要对高校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整合,集中精力打造高质量的新媒体平台,大力提升其吸引力和影响力,使之成为具有广泛吸引力和影响力、广受学生喜爱的媒体平台。
(二)建设“微媒体”“微平台”必须坚持“新而活”的原则
信息新,无论是校内重要信息还是国内外重大新闻都要第一时间发布或转载,逐步让学校建设的“微媒体”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第一渠道;内容新,内容创作要有原创性,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反映学生的关注关切,表达学生心声,让学生有想法第一时间想到通过学校新媒体去表达;感觉新,突出互动性和交流性,要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到自己观点、意见或建议受到重视。
(三)建设“微媒体”“微平台”必须坚持“深而实”的原则
“思想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必然去占领。”高校的新媒体平台要坚持思想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统一,尤其是要把思想性放到首位,所传递的一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传播的一定是全社会弘扬的“正能量”。
二、打造微课程、微活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一)打造“微课程”,提升效果性
“微课程”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借助微平台、基于问题展开,时间虽短但却能使教育信息层层深入,顺势而下,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为学生课下自主复习、自主思考奠定基础。高校可以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某一门课程为试点建设“微课程”课程体系,改变填鸭式、单一式的教学方式,以价值观塑造为目标、以问题为牵引,把课堂化整为零,从而加快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进程。
(二)打造“微活动”,提升渗透力
借助新媒体平台,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在教室、课外活动等场所进行,而且可以在微信、微博等新的载体上进行,让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更立体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利用学生业余时间,结合第二课堂,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广泛开展微设计大赛、微制作大赛(包括微视频制作大赛、微电影创作大赛、微广告策划大赛)等各类比赛活动,在润物细无声中强化正面引导。
三、开展微服务、微交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方式
(一)充分利用“微平台”高效便捷的特点,通过提供“微服务”,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
开发综合服务客户端,整理各类信息资源,实现服务的高效化、个性化、便捷化。例如学生通过该平台可以实现日常教学计划查询、选课及选课结果查询、考试信息查询、成绩查询、教室使用情况查询等教学教务信息查询,学生资助、维修投诉及结果查询、就业招聘信息查询等各类服务信息支持,在服务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落细落小落实。
(二)充分利用“微平台”个性多样的特点,通过进行“微交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微平台”本质上还是一个交流平台,包括信息的交流、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交流。通过深入的“微交流”,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真实状况和个体差别,从而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精准化。完善相关平台建设,“微交流”可以是在“熟人”之间的进行,也可在“陌生人”之间进行,在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校管理者与师生之间开展。这既有利于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思想状况,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也有利于推动学校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思政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面对“微时代”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应对,顺应“微时代”所带来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强化阵地意识,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谢宏.进一步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N].人民日报,2000-02-05(001).
[2]游敏惠,唐妮霞.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