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连续性文本助力诗慧课堂

2018-05-14沈春燕

阅读(教学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古诗

沈春燕

【摘要】“诗慧课堂”致力于打造愉悦、探究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习得学习方法,获得智慧的增长。古诗教学是“诗慧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借助于非连续性文本,为古诗教学提供新的内容和新的方式,“串联”学生的已有知识和体验,找准“诗慧课堂”的基点,把握“诗慧课堂”的节点,挖掘“诗慧课堂”的生长点,从而提高“诗慧课堂”的新鲜度和有效度。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  古诗  诗慧课堂

古诗言简意丰,在意象的选择、字词的锤炼上,都彰显着诗人的慧心。古诗是传承中华经典文化,陶冶学生高尚情操的重要载体。在对古诗教学实践的观察、调查中,我们发现,较之于其他体裁的文本,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古诗教学在新鲜度、有效度上均不尽如人意。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浅显:基本是解释词语和句子,体会诗歌中的情感;教学方法以朗读、想象和表演为主;教学流程单一,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已形成学习古诗的模式,对古诗学习的兴趣不高。

在古诗教学中,笔者尝试引进非连续性文本,在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表达智慧上下功夫。本文以《池上》一诗的教学为例,浅谈我的做法。

一、串联生活,找准“诗慧课堂”的基点

學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古诗理解的完整度和深度,是开展“诗慧课堂”教学的基点。而非连续性文本以碎片化状态存在,因为独有的图文互补、简明直观、形象概括等诸多优势,呈现出简短、概括、活泼、形象的特有魅力,如果用得好,可以为古诗教学增色添彩,为学生阅读素养提升助力。怎样把非连续性文本和古诗有机结合起来?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学院的佐藤学教授给了我们启发。他认为:“串联”是教师工作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把教材与儿童串联起来,把一个儿童同其他儿童串联起来,把一种知识同别种知识串联起来,把昨天学到的知识同今日学到的知识串联起……”在教学《池上》一诗时,通过前置学习单,我大致了解了到学生对本诗学习的自我评估,大部分没有提出探究的问题,感觉诗歌内容浅显,语言平白如话。囿于思维发展的水平和学习、生活经验的不足,学生未必能清楚地说出自己在理解上的难点。其实,“采莲”的“莲”就是一个容易理解偏颇的词语;“撑小艇”的“撑”到底是什么样的连贯动作?这更是离学生距离很远。于是,我用心搜集了与本诗密切相关的“撑船”视频,用非连续性文本素材,服务于《池上》教学,引导学生感知撑船的不易,读懂诗中小娃的机灵。

二、放手试错,把握“诗慧课堂”的节点

学生是“诗慧课堂”的主人,激发他们学习古诗的热情,融入到古诗创造的情境中去,是“诗慧课堂”的必要条件。非连续性文本的介入,指向于突破诗歌内容的重点,解决学生理解的难点。非连续性文本何时出现?以怎样的形式出现?则需要教师拥有调控课堂的“诗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理解不够深入,表达不够贴切,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而要给学生试错的机会,做好必要的等待和相应的引领。“撑”和“采”的动作究竟是怎样的?对表现小娃的特点有什么作用?都要在学生的观察、想象、表达和质疑中去探索。在学生互相评价和启发之后,出示一棵完整的莲花图,让学生对照阅读这个非连续性文本。这样,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不是源于灌输,而是通过寻找非连续性文本素材和古诗意象之间的联系,实现自我发现和智慧增长。在学生试错而不得解之后,出示非连续性文本,就是把握好了“诗慧课堂”的节点。

【教学片段一】

师:刚才同学们表演了发生在“池上”的故事。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1:他们一个做的是“采”的动作,一个做的是“拔”的动作,不一样。

生2:“采”是对的,小娃不是去“拔”荷花的,只要采下白莲就行。

生3:表演“撑”小艇,他不够用力,平时我们说要“撑住”,就是很难的情况下还要坚持。

师:观察真仔细!这是对同学的尊重,也是锻炼自己、获得智慧的最佳路径。对于他们的表演,你们能给出具体的建议吗?

生4:表演“采”的时候,也要联系“撑”的动作。因为小娃的船可能会晃动,要表现出他采莲的胆大心细。

生5:我虽然没有撑过船,但是我暑假旅游看过船夫撑船,我想给大家表演一下。

师:大家的表演和评论是不是符合诗意呢?先看一张图片。你认为诗中的“莲”指的是哪一部分呢?为什么?

(PPT出示非连续性文本——一棵完整的莲花图,标注着莲花、莲蓬、莲叶、莲藕)

生1:“白莲”是“莲蓬”,他想吃的是莲蓬里面的莲子。我没有吃过这么新鲜的莲子,但是喝过莲子粥。

师:联系自己的生活思考,就是智慧。我还给大家带来一段撑船的视频,一起看看,“撑”的过程是怎样的?跟刚才这位同学的表演一样吗?

(PPT出示非连续性文本——一段撑船的视频)

三、群文阅读,挖掘“诗慧课堂”的生长点

非连续性文本是古诗教学的必要补充,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也不是营造课堂氛围的花架子。在古诗教学中,我比较重视相同主题的群文阅读,利用与古诗高度关联的其它古诗等材料,组合成非连续性文本,挖掘“诗慧课堂”的生长点。教学古诗《池上》时,我先后考虑了几首描写儿童的古诗,最终确定了《舟过安仁》,它也是“童稚可爱”的主题,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理解最后一句有一定的难度,给学生带来了新的障碍,也提供了挑战的机会。这样整体感较强的“串联”,课内外知识相辅相成,给课堂带来新的研究内容,也产生了新的疑点。学生不是蜻蜓点水地读一遍补充的非连续性文本,而是经过研究性学习,将思维的触角伸展开去,进一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在“诗慧课堂”中获得自我提升。

【教学片段二】

师:“池上”风景如画,“池上”的“小娃”调皮可爱,让“池上”充满生机。这儿还有一首诗,是杨万里的《舟过安仁》: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PPT出示非连续性文本——《舟过安仁》及与诗歌相对应的插图,提供了“篙”“棹”“怪生”的解释。)

师:谁能借助注释和插图,说出诗歌的大体意思?

生1:有两个小孩子坐在船上,船桨和竹篙都收起来了。怪不得不下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生2:他说得还可以,但是最后一句等于没有说。我觉得最后一句的画面是这样的:不是为了遮在头上挡雨,是为了“使风”。

生3:你的“遮头”说出来了,“使风”呢?

师:大家听得真认真,思考也细致。老师提醒一下,用“使”组词,再代进“使风”?

生4:“使用”风。

生3:为什么是“使用”风?我看了插图,还是不清楚。

师:你们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向我求助,一个是借助上下文咬文嚼字。

生4:“使用”风,是把伞当做船帆。因为上面说“收篙停棹”,他们故意不用船桨和船篙,就是想试试把伞当成帆。

师:太厉害了,完全正确!多么智慧的解读!为你点赞,也为追根究底、提出疑问的思考者点赞!你们再猜一猜,我为什么要补充这首诗呢?

生5:这两首诗都是写的孩子。

生6:他们都是调皮、聪明的孩子。

生7:他们都是在小船上。

师:老师真开心,有这么多同学是我的知音啊。你们就像《池上》和《舟过安仁》中的孩子一样,都是聪明的小娃!咱们再读一读《池上》,读出你们脑海里的画面,读出你们心中的小娃。

在古诗中引进非连续文本,进行集中阅读,对教师、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了解学情,充分估测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忽略、模糊的地方,找准“诗慧课堂”的基点,在整合非连续性文本上下功夫。在课堂的重要节点上,适时出示非连续性文本,利用其形象性降低理解难度。挖掘“诗慧课堂”的生长点,启发学生将非连续性文本和学习内容以及生活经历“串联”起来,从而提高“诗慧课堂”的新鲜度和有效度。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高新区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非连续性文本古诗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劳劳亭
古诗鉴赏,你不得不熟知的答题模式
三渗透,整合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资源
隋·智永正书《千字文》集古诗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