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环境下精神科护理质量控制探讨
2018-05-14黄颖
黄颖
[摘要] 探讨新医改环境下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查阅了新医改制度中对精神病患者的管理目标,以及关于精神科方面不安全相关因素以及管理发展的相关文献,对引发精神科患者安全护理的影响因素以及管理措施进行了梳理。要想给予精神科患者良好的安全护理就需要从护理人员自身素质以及人力资源有效配置等方面开展,进而通过这些有效管理措施最大化保障精神科患者的护理安全性。
[关键词] 精神科;管理;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1(a)-0195-02
新医改制度中对精神病患者的报账比例和报账幅度均有所提高,政府投入力度增强,其结果就是直接影响了精神病患者入院率的急剧增加,对该精神病医院来说就是护理人手的不足和精神患者大幅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且大幅增加的患者中包括流浪的、吸毒的患者,对护理质量和院感控制也是很大的挑战[1]。所以现阶段如何完善护理工作模式,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保证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良好质量,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也成为广大医疗机构非常关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精神科领域的不断扩展,这一领域中也出现了最新的对护理工作模式的要求,所以还需要护理人员改变思维,突破传统的护理模式,切实做好护理工作,保障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安全。
1 相关概述
1.1 精神科护理相关概述
精神科的疾病都屬于一种长期的慢性疾病,护理人员需要掌握扎实的精神科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熟练掌握精神科药理知识、心理治疗要点;在护理过程中指导患者配合治疗合理用药,并恰当地做好用药健康指导,用药工程中副作用的观察及处置;除此之外,精神科护理人员还需要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性,合理安排患者的起居,既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又杜绝患者懒散;同时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情,以及患者的兴趣爱好等特点,适当的安排娱乐活动(棋牌、绘画、阅读、书法、手工等),并且在活动的过程中给予患者精神上的鼓励,提高其参与的兴趣,这一点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也是非常有效的[1]。
1.2 新医改环境下我国精神科护理模式变化
随着新医改制度的提出,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护理、康复已呈现多点联动的新治疗局面,现阶段的护理模式已经由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性的护理模式。这种护理模式应用在精神科主要在5个方面体现出来:①体现在服务的对象上,把患者、患者的家庭作为一个整体;②然后就是在服务的内容上,把对患者的生理、心理护理还有社会功能护理作为一个整体;③在管理上,把对患者的管理决策、制度、环境等方面作为整体;④在空间上,把院内治疗和院外的预防、治疗等作为一个整体;⑤在服务的时间上,在患者入院前、入院时、入院后的几个时间点作为一个整体。在这种庞大的工作程序下,实现高质量的精神科护理和安全护理成为了追求的最终目标。同时现阶段系统化的整体护理也是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进而出现的一种比较先进的护理方式。这一点也良好地体现出医院中护理工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等[2]。全新的护理模式和护理安全目标还需要注重人文关怀,从而实现整体的护理方式。
2 新医改制度下精神科护理质量优化策略
2.1 注重预见能力培养
在精神科的护理过程中,相关医务人员应当具备高度责任感,同时护理技术也应当精准熟练掌握。提高医务工作者护理积极性,综合能力与素质同事故发展一般关系都是比较密切的,是安全可靠护理坚实保障。医务工作者除需具备基本护理知识以外,还应当掌握娴熟技能和专业知识,同时必要行为准则与心理素质也是所需的,从而方便日后临床工作能够灵活掌握、运用得当,渐渐培养起和提升意外事故应急能力与预见性思维,加强护理人员的基础理论知识、社会文化知识、法律意识、医保知识、人文知识。通常精神科患者在出现意外情况时,现场工作人员往往是那些护理工作者,这就要求这些工作人员不慌不忙,保持清醒头脑对各类突发事件进行解决。还应当细腻做好各种交接工作,例如:一旦患者进食出现异常情况,医务人员要对现场所发生事情记录在案,同交接人员将注意事项交代清楚,让所有在岗人员有成竹在胸,对监护内容能分清轻重点,采取有效举措和策略减少意外事故发生[3]。
2.2 注重人性化因素
在精神科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是主要的管理者,而患者则是被管理人员所调动和管理的对象。在精神病患者因为受到病情的影响而出现冲动行为的时候,甚至有些时候出现伤人等异常现象的行为时,护理人员还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表现和不同状态给予患者特殊的护理。同时对于患者在社会中受到心理、社会等因素影响的过程中,例如:有些在康复期间的精神病患者很容易在自制力逐渐减恢复的过程中,因为疾病的影响,从而出现严重的消极想法的现象,所以护理人员对于在康复阶段的患者还应该尽可能的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了解患者的心里想法,加强对这样患者的关注程度,保证护理工作更加有效,这样才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这也表明在精神科进行护理工作的时候,还需要充分重视人文因素[4]。
2.3 注重家人、朋友的作用
精神病患者的家属和有人一般被称为“非正式组织”,这样的组织常被认为是以情感结合的一个群体,在精神科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除了受到疾病本身以及社会的影响之外,还会受到亲属和友人情绪和语言的干扰。因为“非正式组织”中的人对于精神病患者比较了解,所以这样的影响程度就相对比较大。曾经就有相关的案例中提到,有一位男性患者,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在患病期间,由于自身的幻觉,导致把母亲看成怪物,最终杀害了。在其恢复自知能力之后,痛不欲生,所以开始拒绝治疗,在这样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就需要首先给予患者心理上的安慰和护理,同时强化自身精神科各种意外防范意识,然后需要发动其家属和友人共同对患者进行思想改征,在精神上给予其安慰和鼓励,帮助患者重新树立其战神病魔的信心,能够积极配合治疗。由此能够看出亲友和家人在精神科患者的护理中也有着良好的效果[5]。
2.4 注重工作效率
针对现代的管理要求中,一般情况下都需要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效率,这样才能保证其具有良好的效果,而把效率和效果相结合,利用在精神科护理中,就能够帮助患者减少痛苦,减轻压力。在精神科的护理工作中不仅仅需要讲究效率,同时还需要注重护理的保护措施,同时在实施护理工作之后,还需要对患者的感觉和满意度进行合理的调查,这样的结果对于护理工作的进行显得非常重要。一旦工作没有达到要求,就很容易对精神科的患者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造成比较严重的危害,所以在护理过程中首先需要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强化院感意识,并严格执行院感的相关规定除了要配合医生做好传统精神患者的药物、心理治疗,还要配合医生做好精神病患者的社区管理(包括精神病患者在社区康复中的用药、效果评价和危险性评级等)[6]。
3 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精神科的护理工作也面臨着全新的挑战,所以还需要在护理工作的根本上进行全新的调整。在现阶段我国的精神疾病护理工作虽然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具有一定差距的。主要就是因为我国对于精神疾病的防治体系并不健全,在这其中护理人员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此我国还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护理经验,针对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具有我国特色的先进、系统、全面的护理服务体系,以便于满足社会上的需求,保证我国的精神科护理工作有着质的飞跃。就精神科日常护理工作来讲任务量较为繁重,护理工作者出现护理差错也是无法避免的。而要想给予精神科相关患者良好的安全护理就需要从护理人员自身素质以及人力资源有效配置等方面进行。
精神科中护理工作的开展,能够保证护理人员的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因为护理人员观念的转变能够促进其工作行为发生根本上的变化,并且保证护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使护理团队的工作情况和服务的形象受到院方领导以及患者的赞誉。在发展的半个世纪以来,精神疾病的护理模式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逐渐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方式转变到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方式。同时对着现代护理工作的不断发展,护理人员所需要护理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其职能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范围。因此传统的护理模式已经完全不能够适应科学发展的需求。同时在护理模式转变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护理人员越来越注重人文精神,从而有效的减少意外事故发生的几率,对于患者的护理工作中,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这样的情况也减少了护患之间的纠纷。实践证明,全新的护理模式在精神科的应用能够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并且保证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做到爱岗敬业,同时也能够使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服务价值得到充分展现,保证患者能够得到全方位的服务,因此全新的护理模式值得广大医疗机构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梁可美.新形势下精神科安全护理管理的展望[J].内蒙古中医药,2014(3):111-113.
[2] 许云华,姜森林,付雪梅.临床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的认知现状及其应对措施[J].中国医药导报,2014(14):143-146.
[3] 庞媛媛,范玲.护理安全现状及信息化护理安全管理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4(29):3585-3590.
[4] 竹婴,杨术兰,付雪梅.精神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4(30):129-133.
[5] 田素斋,曹雯雯,陈慧霞等.护理安全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1(21):1886-1888.
[6] 庞蓉.PDCA循环管理对精神科老年病房基础护理质量的影响[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4(7):708-709,711.
(收稿日期:2017-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