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立体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究
2018-05-14李淑梅
摘 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两课”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全面地反映中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着力于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在明晰立体教学模式科学性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基本特征,理论联系实际,探究了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立体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立体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究
作者简介:李淑梅,硕士,平顶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平顶山学院校级教改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立体教学模式改革探究”(编号:2016-JY4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1-0039-03
“立体教学模式”是对现有教材体系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学生乐于探究的特点,设计出课程的重要立体模块,以专题教学为主,融合“讲、论、看、评、写”五个环节,环环相扣[1]。本文拟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立体教学模式的融入问题,来探讨如何通过立体模式教学法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结构做精准分析,查漏补缺、突出重点、弘扬主题,从而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活力,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亲和力。
一、开展立体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立体教学模式”应用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是教学法研究的新探索,能很好地使学生参与“原理”课程的学习。以往学生的课堂参与多是听课程、读理论、评价历史、反思问题,学生处在教师、教材之外第三者的角度,尤其是当教师面对众多学生、多个问题的情景,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使学生的所有问题得以解决,也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的疑惑,易于造成教学在事实与结论之间的割裂感,不利于学生入心入脑。作为教育部指定开设的“两课”教学之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经过多年的开设,同行前辈逐渐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授课办法,但仍面临着一些困境,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意义重大。
二、立体教学模式的现状
“立体教学模式”运用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上属于一项富有实效性的探索性研究。近年来立体式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多集中在英语学科中,鉴于“原理”课程理论性强、实践教学更具有学生关注度,立体式教学能很好地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及教学实效性的需要。因此,这一探索能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及实践趋势。新形势下,各高校都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形式的创新探索,从实际运作情况来看,大多有研讨学习的环节,这种创新性的授课模式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但问题是研讨课的最佳运作模式尚需一定时间的集中建设。目前的情况是各任课教师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处理研讨学习环节,有学生轮流发言,有读书讨论等。总体来说,在时间的安排、主题的选择、资料的提供及考核的标准等方面尚未形成一个科学的体系,还有很大的建设空间。
三、应用立体教学模式的作用
1.調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立体式”教学法应用到“原理”课程是教学法研究的新探索,能较好地创新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解决学生参与课题教学时处在教师、教材之外第三者角度的困境,以及教学在事实与结论之间的割裂感。就目前的教材内容而言,理论线索清晰,结论精准到位,而用于例证的细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深化,如何更好地深化内容,以利于学生真懂真会,是给授课教师提出的现实课题,也是“立体式”教学法存在的意义。
2.提升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立体式”教学法是一种以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国家实时动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立体式教学法不仅能满足学生回答历史的需求,更符合大学生探究、创新学习的个性特征。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立体式教学方法克服了教师说服教育时不能真正入心入脑的弊端,从身边的实时出发,找出其理论根源,加深理解。如在讲到矛盾辩证关系原理时,可以联系十九大报告中我国主要矛盾变化的问题,让学生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十九大报告指出,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也就是说,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讨论,为什么主要矛盾会发生变化?什么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他们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再引导学生思考,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如在城乡收入分配上,东部地区、发达地区、特大城市的收入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偏远农村的收入水平较低。发展不充分主要表现在: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等,这些已经成为我们社会发展,伟大中国梦实现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在高度参与中抽丝剥茧、渐行渐近地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心灵的体验、思想的升华。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两课”教育始终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希望它能成为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作为“两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任重而道远。就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而言,他们是一群爱国、向善、向美的群体,有较强的历史使命感,有时代意识,需要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有更为清晰的了解,更加全面的判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就属于能引发学生探究、引领大学生思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立体式教学探讨,通过学生参与教学,亲身模拟体验历史情境,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参与,表达学生的心声。让学生在查阅资料、准备参与内容、创新体验形式、交流学习等环节收获理论知识的细节,满足学生对理论细节的探究,同时使其思想得以升华,以塑造出具有强烈爱国意识、有历史责任感、有健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当代大学生。
四、实施立体教学模式的有效路径
“立体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讲、论、看、评、写”五个环环相扣、网状交叉的环节。具体为:“讲”是指专题讲授,是立体教学模式的核心和关键;“论”是指专题讨论,是专题讲授的有益补充;“看”即看影像资料和参观考察;“评”即对现实问题做出评论和反思;“写”就是写调查报告、读书心得。立体式教学把教材、学生、教师、理论、实践、社会等各种因素有机联系起来,符合马克思主义系统论观点,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过程做到历史感、现实感和逻辑感的有机统一,从而能够激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活力,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亲和力,使学生积极学习、乐于学习。为使“原理”课中立体教学模式得以有效实施,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与学生的专业课相结合。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很多学生比较重视专业课,认为学好专业课是以后找工作的筹码,觉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学习无关紧要,时常会出现学生上课玩手机、打瞌睡,或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作为高校“两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此种情况,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仅有责任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更深刻的认识,更应让他们站在国家的角度,对国家发展有担当意识,使他们成为具有家国情怀的一流人才。为此,就要做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与专业课的相结合,破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和专业课两张皮的现象。针对不同的专业,从不同的角度去启发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明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学好专业知识、认识复杂的社会现象;帮助他们把握方向、明辨是非,获得正确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获得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政治素质,获得不断奋斗前行的动力,获得伟大的人格魅力[3]。
2.论:让“原理”课更走心。作为“两课”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其授课教师更多充当的是心灵导师的角色。让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增添更多的人生感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组织中,要通过课堂讨论的环节,真正地了解学生,了解他们当下的困惑,了解他们当下的问题,了解他们的快乐和悲伤,要和学生平视,去了解他们的内心。在讨论中去创造一个能打开心扉的“原理”课。
3.看:通过影视资料还原教学背景,加深学生理解。“90后”的大学生,他们从小就生活在各种网络、视觉、听觉冲击的环境中,视频、影像,图片和音频等已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一种习惯和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视频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在授课过程中,改变只靠教师口头或黑板板书呈现所讲内容,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把视频影视资料恰如其分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还原课程教学背景,把生硬的理论变得生动、鲜活起来,使课堂气氛不再沉闷,教学内容不再枯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恰当地选择视频对教师授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教学内容的相关度、学生的关注点等因素,才能更好地契合教学目的和学生的需求,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比如在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联系的客观性”时,笔者选择了一小段彼时热播剧《武媚娘传奇》中的片段,让学生感知“唐三代而亡,女主武氏而代之”这句话符不符合联系的客观性,从而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
4.评:引导学生就现实问题做出評论和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原理”课堂更是被赋予这样的使命:用所学的知识反思社会现实。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然现实问题多种多样,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不同地区的问题亦各不相同,如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出正确的反思,把我党最新的治国理念与身边的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在讲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时,让学生联系十九大报告中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内涵,反思为何“不忘初心”?引导学生理解“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和其他一切政党的分水岭”。所以我们一定要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核心内涵。中国有古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民心向背。人民是党执政之根基,如果将党比作舟,那么人民即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唯有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唯有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方能坚守初心、践行使命[4]。
5.写:通过调研报告中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活”起来。在“原理”课的授课过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让“原理”课活起来,让同学们感受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能够真正地帮助他们解决现实问题,把他们认为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具体化,让他们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5]。每学期给学生布置若干调研任务,主题可以是老师建议,也可以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拟题目,最后根据调研内容撰写调研报告,计入平时成绩。通过这种形式,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把中央精神和学校的实际需要、学生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让学生自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可以潜移默化地指导他们成长。
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而言,“立体式”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体验。此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原理”课教材容量大与学时有限之间的矛盾;也能够克服学生理论背景模糊,同时自身又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参与欲之间的冲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当然,“立体式”教学法依赖于教师与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交流探索来共同完成。所以每个环节所选的切入点,必须针对不同的学生群“量身定制”,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也恰恰是“立体式”教学法在“原理”课程应用中的难点,也是提高学生对“原理”课程的参与,在自主参与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冯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立体教学模式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6):29.
[2] 新华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背后——十九大专题报道[EB/OL].http://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21/c414305-29600806.html.
[3] 孙勇,刘庆丰. 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J].思想教育研究,2015,(6):44.
[4] 张晓林.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J].前线, 2016,(8):15.
[5] 武丽娟.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22):201.
责任编辑 程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