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机器人集团产业运营生态圈及机器人产业发展动向
2018-05-14
如今,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机器人的身影,伴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人正变得越来越智能,并且在工业、教育、医疗、安防等诸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在总结过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产业生态圈,并对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独到见解。
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的产业生态圈
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成立于2014年12月,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以产业集团为组织形式,以产业投资和产业孵化服务为工具,以聚合产业发展资源为特色,以高端技术和高端人才为核心竞争力,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任务和重要利润来源,以产业链整体运营和整体进步为目标的工程化创业模式。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的缩写是HRG。因此,我们也把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的这种创新、创业和产业模式称为HRG模式。
当前,我国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的节点,增长模式由投资引领升级到创新创业驱动。通过探索和实践,目前HRG已经基本形成自己的产业生态圈,打通了创新、创业、产业联动发展的业务和逻辑链条,能够很好地把项目从哪里来,项目如何孵化,以及项目到哪里去的问题统筹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构建了完整的创新体系、创业体系和产业体系。
创新平台
创新平台的作用是有效地整合创新要素和资源。通过相关的创新要素聚集、交流和共享,提高技术向产品转化的效率,降低成本,缩短周期。我们联合了哈工大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等机构以及HRG自己的产业研究院,在关键性的核心技术上谋求突破,力争抢占全球下一代机器人的技术高地、产业高地和人才高地。
创业平台
通过创业平台服务项目孵化,为孵化企业导入营销、人才、技术、供应链、品牌、基地建设、基金等支撑资源,同时为企业提供核心人才培育服务,从而保障创业者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技术研发、产品生产、质量监管等核心环节,专注于企业竞争力的打造,助力企业价值快速体提升。
产业平台
通过产业平台聚焦主导产业建设,以产业基地为依托,整合有关配套资源,形成具有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产业环境,为地方打造产业增长点。HRG的产业协同平台面向孵化产业的发展期、稳定期和高速增长期等各个阶段的产业培训培育体系。目前我们主要聚焦于智慧工厂及智慧城市、工业机器人、服务及医疗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新兴智能装备和文旅机器人等。
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2018年慕尼黑机器人及自动化技术贸易博览会上,作为中国“智”造代表之一,HRG展示了由特种事业部承担研发生产的T5轻型协作机器人。T5轻型协作机器人具有人机交互简便、部署灵活、接口丰富等特点,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的柔性化产线,可完成搬运、分拣、装配、喷涂、检测等工序,可为3C、机械加工、食品药品、汽车汽配等行业中小型制造企业提供安全、简单、经济的自动化解决方案。此外,它还可以用于医疗、教育、科研、娱乐等多种行业。在工业设计方面,我们联合了顶级的工业设计商洛可可公司共同打造,在2018年3月一举斩获了德国红点设计大奖。
另外,参加此次展会的还有包括由HRG旗下的服务机器人事业部推出的激光导航AGV、“镑镑天工”智能制造互联网服务平台,工业机器人事业部研发的精密摆线针轮减速器、工业机器人技能考核实训台以及智慧工厂事业部展示的锂电池综合解决方案等。这些产品涵盖了工业机器人基础核心零部件、集成系统应用、教育体系以及智能制造“一站式”服务平台等产品方向。
《2018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分析
报告》及机器人产业动向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展会期间,哈工大机器人集团联合智匠网、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共同发布了《2018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分析报告》,深度剖析了机器人产业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创业公司和投资机构进行市场分析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报告中,我们以独特的分析视角,基于一系列的一手信源及产业经验积累,访谈了数十位业内专家,厘清了上中下游产业链结构,阐述了中国机器人产业现存问题及发展趋势。同时,结合国家统计局、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中国电子学会、中关村双创服务机器人产业联盟、国际机器人联盟等机构的权威数据,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完成了細分市场规模、上市企业经营数据等重要数据的分析。
报告指出,在2017年,中国机器人产业总体蓬勃发展,产业链结构趋于完善,整体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发展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资本市场高度活跃。但与此同时,国内机器人产业仍未扭转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的局面,工业机器人大多依靠系统集成盈利,服务机器人B端应用市场还没有明确的应用方向,特种机器人仍面临资金、技术方面的双重压力,整体机器人产业技术成果转化率偏低。
基于整体调研分析,报告总结了以下几点标志性成果:
1.国内工业机器人密度有望首超全球平均水平。数据表明,随着国内制造业水平应用需求的高速增长,2017年中国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人88台,在2018年有望首次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2.工业机器人教育有望成为中国机器人本体企业爆发的细分领域。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编制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0年,我国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技术人才缺口将达到300万;到2025年,缺口将进一步扩大到450万。在技术人才短缺的形势下,高校的机器人教育开始补位。北大、清华、北航等数百家院校陆续开设机器人类人才自主招生报名渠道。未来,工业机器人教育有望成为下一个机器人本体爆发的市场。其中,国产品牌会凭借其高性价比打破国外机器人本体对于市场的垄断。
3.协作机器人热潮涌现,本土厂商有望实现“弯道超车”。目前,国产协作机器人已实现三大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虽然我们在技术、价格、寿命、稳定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但至少我们在三大核心零部件领域中都涌现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在未来,凭借产品价格更低、售后服务更完善、响应个性化需求更及时等优势,国产品牌有望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车”。
4.服务机器人成长动能显著,巨头进场速度加快,推动产业化进程。近年来,跨界巨头纷纷进入服务机器人市场,以赢得市场先机。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凭借其强大的技术背景,通过提供人工智能技术以及相关的投资服务切入服务机器人领域。海尔、美的等家电企业凭借其传统业务经验的积累布局扫地机器人等产品。哈工大、北航、天大等高校研究机构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也积极推进手术机器人等医疗机器人方向的产品化。
5.服务机器人企业数量年增速放缓,产业泡沫有被减压的趋势。2017年,国内新增服务机器人企业数量为238家,同比增长25.93%。而在2015年,国内服务机器人企业数量增速达到129.58%。从数据对比中可以看出,从2015年之后,服务机器人企业的总体增速处于下行阶段,企业数量增速放缓。同时,市场部分企业由于缺乏资本或者核心技术的支撑而退出服务机器人市场,产业泡沫在逐渐缩小。
6.医疗、清洁、娱乐机器人成为服务机器人专利热点布局方向。截止到2017年7月,国内服务机器人专利数量累计达到24094件。从专利布局上看,医疗机器人相关技术的创新最为活跃,其次为清洁机器人,第三是娱乐机器人。由此可以看出服务机器人在未来短期的发展方向。
7.监测样本持上市企业经营数据,展开市场环境分析。2017年,机器人市场发展较好,国内对制造业自动化的需求持续增长,营业收入及毛利润均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同时,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将日趋规范,控制器有望成为国产核心零部件的下一突破口,性价比将成为市场竞争关键,教育、医疗机器人有望逐渐放量,产学研驱动力也将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模式将落地。
(本文根据“2018雷克大会”现场速记整理而成,未经演讲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