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风口
2018-05-14李方
李方
朋友是“70后”,跟我聊天,聊到短视频项目,我说:“‘70后就不要做短视频了,这个风口是留给‘80后的,快手的宿華、抖音和火山的张一鸣都是‘80到‘85这一拨的。不是说逆势而为一定不行,但是‘60后‘70后从小在图文环境里长大,对短视频的感觉差很多。”朋友问:“那‘70后能做什么呢?”我脱口而出:“做智能汽车啊。”
为什么?这跟人生体验有很大的关系。“90后”也可以做汽车,但“90后”理解的好车是什么样子的呢?我猜就是一脚油门下去瞬间把别人都甩得没影了的那种。但好车还真不只是一脚油门的事儿。“70后”好车和坏车都开过,驾龄十几年。对车子的感觉是靠公里数堆出来的,特别是那些细腻而精准的感受和体验,不是一脚油门踩到底就能换来的。40多岁的人开车足够谨慎,却不失锐气,最知道一部好车需要什么,而一部好车也恰恰是为这个年龄的人准备的。如果这样的你还在互联网前沿搞爆款产品,可能希望不大了,但是把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讲究品质的汽车结合起来,可能“80后”和“90后”还真的玩不过你。
没有哪个年龄段注定落伍,每个年龄段都有它的风口,这些风口跟社会需求有关,更跟生命的体验有关。
那么“60后”呢?很显然,他们对于汽车的体验已经衰退,但是对于身体缓慢变化的敏感是其他年龄段不具备的,所以“60后”的风口也许是医疗事业、养老产业。另一方面,“60后”可能是目前掌握资源最丰富的群体,足够做成一些需要调动很大资源的事情,而不是凑三五个小伙伴开发一个爆款App碰运气。“60后”还有一个风口是教育。“60后”处于人生经验的顶峰,可以为师矣。
我们在人生的每个阶段经历不同的事情,获得不同的生命体验,因此,也会在每个年龄段得到不同的风口。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前段时间的“油腻”话题很无聊,也很恶毒,因为它不仅仅是对中年人的攻击,更是试图否认除了年轻之外的一切存在的意义,把本应多元化的社会价值完全收回到对年轻的无条件崇拜上。
过去我们崇拜年轻,那种粗放的、凭着感觉来的飞跃式发展主要靠的是年轻的冲劲。几十年来,相比制造业、互联网产业,这个国家的医疗事业、教育产业并没有发展到预期的高度。也许现在我们能够明白,医疗和教育这些领域,不是说大干,就能见效的。你的体验和理解没到位,给你再多的钱和再多的机会也是做不好的。现在是“60后”和“70后”中年人的优势时期。中国的低端手机市场曾经被华强北的山寨机垄断,必须要等到雷军、余承东他们步入40多岁,造出来的小米和华为让你握在手里觉得很像样。这种对品质的理解和追求,必须和生命的体验紧密结合。
总之,任何一个年龄段都自有风口,因为生命的体验是无法替代的。对于中年人来说,不必手扶肚腩自觉威武,也不必因为油腻而自卑,我们仍在开辟这个国家前人所未有的事业,修补它在粗放发展的上半场所缺失的短板。(摘自《南都周刊》2018年第3期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