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胜利者的战争
2018-05-14佘涛
爱你·健康读本 2018年5期
佘涛
1918年底,阿道夫·希特勒在一战中因毒气负伤在普鲁士小镇养伤,当他恢复意识的时候,惊闻同盟国已经战败投降。他扑倒在自己的床上,把脑袋埋进枕头和被子里。“我从站在母亲墓前的那一天起就没有哭过,现在我无法自已了。”
这种以民族主义为导向的情感,在一战后社会危机和激进化思潮的刺激下,酿成了20世纪最濃郁的一杯毒酒。
耻辱感是任何一个战败国都会有的正常情感,但是一战所带来的这种情绪有其特殊性——它容易转化为极具攻击性的背叛感。
对战败国德国而言,战后最要紧的事是弥合被战争极大撕裂的德国社会。新成立的魏玛共和国政府试图弥合这裂痕,埃伯特总统在勃兰登堡门迎接从前线返回的军队时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们没有被击败。”可惜这样的努力在战后德国的困境和布尔什维克主义、右翼思潮的左右夹击下败下阵来。
许多昔日的士兵都觉得自己被后方出卖了。他们经常被苏维埃的支持者解除武装、撕去肩章和羞辱人格。有些人还觉得家人并不欢迎自己,因为他们的长期离家使得家庭收入减少,还不能以打了胜仗来辩解。同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让人们看到布尔什维克主义是可以实现的。
赤色革命激起了德国右翼分子的反弹,本来“相对平静和以浓浓的资产阶级化引以为傲”的慕尼黑反而成为魏玛共和国中最坚定的反布尔什维克的城市。激进复仇的情绪四处蔓延。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201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