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共产党宣言》的内在逻辑
2018-05-14李劲李文飞
李劲 李文飞
〔摘要〕 《共产党宣言》以人的现实命运与生存境遇为逻辑起点,通过考察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反思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对立,揭示了资本发展的现实困境——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反抗;指出世界市场的建立将带来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并最终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上通过“劳动的革命”颠覆“资本的统治”,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与全面发展。
〔关键词〕 《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人类解放
〔中图分类号〕A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8)06-0026-04
自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初次公开发表,至今已过去170年,但是它所阐发的基本原理在新时代依然还具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意义,仍然在思想上不断地激励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行动上不断地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可以说“我们的时代依然是《共产党宣言》胜利的时代”。《共产党宣言》通过考察资产阶级的历史,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与无产阶级在政治革命的“自我救赎”中必然胜利的前景,并通过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终结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消灭“资本统治”,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资本的困境:现代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反抗
《共产党宣言》的逻辑起点来自于马克思对人的现实命运与生存境况的关注。基于一种历史—社会现实的视角,马克思看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日益变革给资产阶级带来了巨大的财富积累,也给无产阶级带来了无尽的贫穷积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与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继而发生生产过剩的危机,进一步加深了工人的失业、饥饿与贫困。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只是在政治上使人获得了解放,只是完成了人类解放的一个环节。虽然资本主义的政治革命建立了自由民主的共和国,然而却没有废除市民社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恰恰相反,它以市民社会为存在的基础和前提。于是,政治国家可能是自由的,但是人却没有现实的自由,在现实生活中,人以市民社会的私人和政治国家的公民这二重身份存在。因此要实现人的真正解放,就必须超越一般的政治解放。如何实现这种超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解决这个问题,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入手。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前进的最根本动力,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社会制度赖以生存的根基——旧的生产关系不断被打破和瓦解,最终将被更先进的生产关系所取代,以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社会之所以被资本主义社会代替,是因为它的生产关系成为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阻碍,所以必然被新的、更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代替,这样才能适应在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先进生产力。资本主义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创造了比过去一切世代的总和还要大还要多的生产力。但这并非预示着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历史的终结,因为它并没有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在资产主义社会中,人的现实性被资本的抽象性所代替,现实的人的独立性和个性被资本的独立性和个性所吞噬。特别是现代无产阶级,“他们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资产阶级……甚至不能保证自己的奴隶维持奴隶的生活” 〔1 〕39-40。同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也在不断地证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不能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先进的生产力将会日益打破这种生产关系的束缚,即打碎整个资本主义上层建筑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可以说,正是在这种反思的基础上,马克思认为,必须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代之以一个消除阶级、消除剥削、消除压迫的新的生产关系,即共产主义生产关系,将全部生产都集中于“联合的个人”的手里。唯有如此,才能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导致的工人或无产者的异化现象。
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 〔1 〕33,反映到现实中就是经济危机。在危机期间,生产大量过剩,庞大的商品被毁掉,甚至已经形成的生产力也在危机期间被摧残殆尽,根源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资本的增殖。资本之所以有着无限发展生产力的趋势,是因为资本实现价值增殖或者剩余价值的根本途径在于扩大再生产,而无止境地追求自身增殖或剩余价值是资本的本性,这样,对剩余价值的贪婪,就成了推动资本家这一“人格化”的资本无限地发展生产力的内在动力。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剩余劳动的创造是资本的价值增加或资本的价值增殖的必要条件。因此,资本作为无限制地追求发财致富的欲望,力图无限制地提高劳动生产力并且使之成为现实。” 〔2 〕306这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形式就是资本家生产的有组织性与社会生产的无计划性,交换价值的生产凌驾于使用价值的生产之上。由此就要出现生产过剩,造成普遍的价值丧失。与此同时,资本就面临这样的任务:在生产力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超越自身局限的尝试,而它作为资本,结果只能是一次又一次更加严重的崩败。“因此很明显,资本的发展程度越高,它就越是成为生产的界限,从而也越是成为消费的界限” 〔2 〕400。总之,资本所带來的生产力的发展在达到一定点以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就会变成生产力增长的桎梏,生产力就会反过来要求消灭资本增殖。马克思指出:“一旦达到这一点,资本即雇佣劳动同社会财富和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发生像行会制度、农奴制、奴隶制同这种发展所发生的同样的关系,就必然会作为桎梏被打碎。” 〔2 〕268可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亦不能承载现代生产力的增长,“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但是,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 〔1 〕34。
二、历史的使命:世界市场推动无产阶级的“自我救赎”
《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争取解放斗争的第一个纲领性的文献,它深刻地阐发了无产阶级的“政治主张”——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革命”可以说是贯穿着《共产党宣言》的一条主线,“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1 〕65。无产阶级从最初的攻击资产阶级的生产工具到直接攻击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从最初单个工人和单个资产者之间的冲突日益演变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冲突,从“许多性质相同的地方性斗争”日益发展为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斗争,伴随着这个过程的不仅是无产阶级人数的增加、集体的扩大、力量的增长,而且越来越表现为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增强。首先,无产阶级组织成为政党——共产党。共产党人不仅“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而且是“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1 〕41。其次,资产阶级将无产阶级卷入到了反对旧社会内部制度的政治运动中,从而助长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资产阶级自己就把自己的教育因素即反对自身的武器给予了无产阶级” 〔1 〕37。同时,大工业的发展,将资产阶级中间等级的下层也抛到了无产阶级的队伍中,亦给无产阶级带来了大量的教育因素。
因此,无产阶级终将通过一场公开的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从而建立自己的统治。但是,一场革命的爆发并非朝夕之间的事,也许会历经几十年甚至数百年才能实现。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迄今为止,《共产党宣言》发表已经过去了170年,而资本主义却依靠自身的改良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但是我们要看到,改良主义不是挽救制度的万能药,改良只能是为社会注入活力的一种手段,只要资本主义不能克服其基本矛盾,改良总会在到达一个极限之后举步维艰。用马克思的话说,这意味着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此时统治阶级如果不愿意和平地交出自己控制的生产资料,那么此时就变成了改良和革命的转折点。
共产主义的革命是无产阶级的联合行动。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言,“无产阶级的统治……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級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 〔1 〕47。无产阶级在革命的联合中获得“自我救赎”,在联合的革命中获得彻底解放。而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则得益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建立。世界市场既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对外贸易的扩大,虽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幼年时期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由于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必然性,由于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不断扩大市场,它成为这种生产方式本身的产物” 〔3 〕。可以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有在世界市场条件下才能真正存在和发展。剩余价值的追逐是促进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手段,资本的存在价值就在于无止境地、最大限度地和不择手段地获得增殖——榨取工人的剩余劳动。而资本这种对增殖需求的内在本性,客观上刺激了世界市场的扩展。《共产党宣言》也指出,这种增殖需求的动力驱使着资本“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1 〕31。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世界市场的扩展也是资产阶级生存的需要,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揭示了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矛盾,为了能在危机中获得喘息的机会,资本主义就不得不“夺取新的市场”。但这种化解危机的办法,只不过是带来更全面更剧烈危机的办法,只不过是应对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少的办法,只能是让无产阶级越来越壮大、越来越联合的办法。因为,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但是,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 〔1 〕40。也就是说,无产阶级的产生、壮大和联合是与资本主义的发展相伴而生的,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本的逐利性和扩张性必然要求建立世界市场,而这也必然导致无产阶级的联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必将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终点。首先,世界市场为共产主义到来奠定现实的基础。资本主义推动的世界市场使生产力得到飞跃式的提升,同时随着世界市场的扩展所造就的日益发达的交通工具,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国家和民族的普遍交往进一步加强,使得“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个人”所代替。马克思也曾指出,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 〔4 〕。其次,资本主义在世界市场的扩展过程中不断否定着自身,资本主义虽然将其经济关系和生产方式延伸到世界各处,但是由于其自身生产关系中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资本主义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并且导致商业危机的普遍化,将原本地域性的商业危机演变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再次,全球化为共产主义提供了坚实的阶级基础,使得无产阶级这一资产阶级的掘墓人上升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这不仅使无产阶级在理论和实践上更加趋于成熟,而且让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能够联合起来为争取解放而共同斗争。随着无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的联合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推翻。
三、自由个性的解放:颠覆资本的统治走向“人的独立性和个性”
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只是获得了政治解放,要实现共产主义,还面临“消灭私有制” 〔1 〕42的问题。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私有制问题的探讨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一是对私有制问题的分析归根到底要从生产力的角度出发。我们判断一个所有制的优越性,要看其生产力的发展阶段。正如前文所言,封建的所有制被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废除并代替,是因为它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后者在当时能够适应和发展生产力,但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并不是“历史的终结”,“一切所有制关系都经历了经常的历史更替、经常的历史变更” 〔1 〕4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固有矛盾最后必然也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因此必然被更先进、更优越的所有制——共产主义所有制所代替。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公有制一定比私有制优越,这种优越性的体现是建立在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的,如果脱离了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公有制带来的只能是“共同贫穷”。二是《共产党宣言》所说的“消灭私有制”其实是要消灭“资产阶级的所有制或生产关系”。有学者将这个问题片面化,对私有制进行不同性质的区分,即劳动者的私有制和非劳动者的私有制,认为前者是发展生产和劳动者自由私有制,后者是资产阶级的私有制,是以奴役他人劳动为前提的私有制。该学者进而认为“消灭私有制”就是消灭资产阶级的私有制,重新使劳动者获得自主财产权,并将此看作劳动者本人发展自由个性的必要条件和形成自由人联合体的必要前提。这实质上就是用私有财产的普遍性来反对资产阶级的私有制,这是一种将共产主义简单化的思想。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对此进行了批评,认为用普遍的私有财产来反对私有财产,是十分粗陋的和无思想的昭然若揭的秘密。
因此,要实现整个人类和无产阶级的解放与自由,就要消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换句话说,就是要颠覆“资本的独立性和个性”。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讲,“在现今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范围内,所谓自由就是自由贸易,自由买卖”,“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共产党人“正是要消灭资产者的个性、独立性和自由” 〔1 〕44。资产阶级将“资本”的生产和增殖奉为自己的最高信仰,将人当作一种客观物质存在并完全从属于“资本”的增殖,人的“发展”完全成为了资本发展的附属品,人在资本面前被彻底碎片化和畸形化,“人的独立性、个性和自由”完全泯灭在了“资本的自由”之中。无产阶级联合的革命正是要超越这种“资本的独立性和个性”迈向“人的独立性和个性”。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消灭资产阶级的奴役、压迫和剥削,并最终通过消灭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使每个人的独立性和个性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曾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 〕51为了能够实现这一“自由人联合体”,就必须“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将无产阶级由被剥削、被压迫阶级转变为统治阶级,并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量以和平的、渐进的方式将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收归为共产主义或者社会主义发展的原始资金,把所有生产资料集中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国家手中,并且最大限度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为此,就必须利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力量首先对社会中存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彻底改造,将原本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变革为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当然,这种生产方式的变革决不会像资产阶级那样,以一种分工内的生产劳动替代另一种分工内的生产劳动,即用雇佣劳动制代替封建农奴制。共产主义社会将会拥有一种更彻底、更先进的生产方式,这种彻底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建构在消除階级差别、超越狭隘的劳动分工及“异化劳动”的基础之上。可以说,马克思正是要通过发动一场“劳动的革命”来彻底颠覆资本的统治,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以及人向自由彼岸的迈进。“任何自由,如果它同劳动摆脱资本压迫的利益相抵触,那就是骗人的东西” 〔5 〕。只有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的阶级对立在劳动的历史进程中被祛除之时,只有当人不再从事那种可以让物来代替人从事的劳动之时,只有当全部生产力都集中于“联合起来的个人”手里之时,“劳动的社会将科学地对待自己的不断发展的再生产过程,对待自己的越来越丰富的再生产过程” 〔2 〕287,只有到了此时资本才算彻底丧失了其作为资产阶级压迫和剥削无产阶级的“经济性质”和“政治权力”,也只有到了此时资本才算彻底完成其历史使命,最终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也只有到了此时,人类才算是从“物的世界”走向“人的世界”,从“资本的自由”迈向“人的自由”。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都真正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到那时,自由自觉的生产和创造将成为一种普遍的生产方式,劳动将不再作为“谋生手段”而变成人的自由本性的活动,变成自由活动的代名词,变成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正如马克思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的实现使“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全部能力即体能和智能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 〔6 〕。可见,唯有将人类从“资本的独立性和个性”中解放出来,才能真正实现“人的独立性、个性和自由”。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64.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9.
〔5〕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1.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1.
责任编辑 周 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