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享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2018-05-14李效东曹扬李丹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共享发展理想初心

李效东 曹扬 李丹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五大发展理念当中的共享发展理念,包含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四个方面内涵,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是对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历史性概括,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和对共产主义事业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全面的深刻认识。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共享发展;初心;理念;理想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8)03-0028-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1 〕。通过共建共享实现共同富裕,是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将“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 〕214。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落实共享发展是一门大学问,要做好从顶层设计到‘最后一公里落地的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效。” 〔2 〕216他还围绕共享的覆盖面、内容、实现途径和推进进程,把共享发展的内涵概括为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四个方面 〔2 〕215-216。笔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与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的历史经验和奋斗目标有着直接的关联,认真研究和分析各个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实际及党所采取的策略,对于新时代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共享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初心是全民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讲话中讲到,3名女红军战士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借宿,临走时把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給老人。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2 〕52实现全民共享,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对于当时的中国普通民众来说,马克思主义是难以理解的革命大道理,“共产”主义倒是容易理解的革命目标。对于占全国人口最大多数的农民来说,共产党是干什么的?就是带领农民“打土豪,分田地”的;“共产”主义是干什么的?就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的。早在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就是农民问题” 〔3 〕173,“中国的农民问题,其内容即是一个贫农问题”,“贫农问题的中心问题,就是一个土地问题” 〔3 〕186。开展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让中华民族富强起来,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初心。

《毛泽东传》的作者菲力普·肖特指出,“在一个4亿人口、其中90%是农民的国家里,土地的重新分配——抽肥补瘦——是把共产主义革命推向前进的最重要手段,也是中共与国民党之间分歧的基准点” 〔4 〕267。斯诺认为,苏维埃社会,如果称之为农村平均主义,较之马克思作为自己的模范产儿而认为合适的任何名称,也许更加确切一些。这在经济上尤其显著 〔5 〕193。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地区之所以受到群众拥护,其基础显然不是“各尽其能,各取所需”,而是有点像革命先驱孙中山的主张即“耕者有其田” 〔5 〕195。正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言:“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实行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口号,扫除农村中的封建关系,把土地变为农民的私产。” 〔6 〕当然,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看,“把土地变为农民的私产”并不是共产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但对于当时的中国农民来说,“分田地”就是“共产”;对地主来说,“打土豪”就是被“共产”。

显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并不是农民起义,它要建立的国家也不是农民的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联合各革命阶级的人民革命,所以毛泽东提出要把工农共和国改变为人民共和国,使“政府不但是代表工农的,而且是代表民族的” 〔7 〕。1941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中提出,“全国人民都要有人身自由的权利,参与政治的权利和保护财产的权利。全国人民都要有说话的机会,都要有衣穿,有饭吃,有事做,有书读,总之是要各得其所” 〔8 〕808。因为“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任何政党的政策如果不顾到这些阶级的利益,如果这些阶级的人们不得其所,如果这些阶级的人们没有说话的权利,要想把国事弄好是不可能的” 〔8 〕808。总之,“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 〔8 〕864。从毛泽东的这些论述中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实现物质生产资料的全民共享。尽管今天看来这种共享的覆盖面还比较窄,层次还不高,但就当时的历史条件而言,还是符合中国社会的历史实际的,对于动员群众积极投身革命运动起到了巨大的号召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初衷是实现全面共享

革命胜利了,革命者要求共享革命成果,这是正义的革命事业的必然逻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不能只是共产党代替国民党执政,共产党还必须满足广大工人、农民以及其他劳苦大众“翻身作主人”的愿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的主要矛盾。

1955年10月11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过去我们同农民在土地革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那个联盟,现在农民不满足了……要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农民都要富裕,并且富裕的程度要大大超过现在的富裕农民。” 〔9 〕也就是说,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已经不满足于“打土豪,分田地”所得的成果,他们更大的渴望是富裕起来,至少要比得上当时的富裕农民。除此之外,农民也对城乡差别感到不满意,他们渴望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当时的工人阶级对自身的地位也不满意,如果革命胜利了工人还要继续接受资本家的剥削,革命的胜利对于工人阶级这个革命的领导阶级来说有什么意义呢?对此,1955年10月29日,毛泽东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说:“我们的目标是要使我国比现在大为发展,大为富、大为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也包括地主阶级。” 〔10 〕概而言之,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共同富强的手段,它的目的是实现全民共同富强。

当时除了经济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强的目标以外,党也同样关注人民群众的政治和文化权利,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正是为了共同的富,才有了后来的社会主义“大跃进”及“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而人民公社则被认为是通向“共产主义天堂”的“金桥”。1958年8月30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讨论关于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时说:“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两个,一为大,二为公。我看叫大公社。人多,地多,综合经营,工农商学兵,农林牧副渔,这些就是大。……公,就是比合作社更要社会主义,把资本主义的残余,比如自留地、自养牲口,都可以取消,有些已经在取消了。办公共食堂、托儿所、缝纫组,全体劳动妇女都可以得到解放。” 〔11 〕425很显然,进行“大跃进”和建立人民公社的目的是通過公有制下的规模经济,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进而实现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妇女解放等目标,而实现这些目标则被认为是建成社会主义。

但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后果是残酷的,它带来严重的生产衰退和人民生活困难,最终迫使我们党放慢了实现共产主义的步伐,首先解决眼下的经济困难问题,但由此却带来了意识形态和政治问题。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没能达到“反修防修”目的之后,“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文化大革命”随之来临。菲力普·肖特认为,“50年代初这些微妙的争论所形成的两难推理——经济增长对于自发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命令对于客观现实;社会主义道路对于资本主义道路——将会在此后几年迭次的政治大动荡中发生反响,例如反右运动、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 〔4 〕387。在他看来,除非共产党人从理论上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则社会主义建设就难以跳出理想和现实、初心和使命相冲突的两难困境。

尽管当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遇到了一些挫折,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理解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利益的初心。正如毛泽东在1958年11月25日会见由金日成率领的朝鲜政府代表团时所说:“你晓不晓得我们为什么搞人民公社?就是因为农民苦得不得了。我们原有七十万个合作社,地少,人少,不利于搞大规模生产,也不容易搞综合性的生产。搞人民公社可以解放生产力。” 〔11 〕529也就是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虽然脱离了当时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违背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过分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但其初衷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试图通过“规模经济”实现快速发展和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的全面共享。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旨在推动共建共享

1985年8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国政要时指出,“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12 〕137,“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12 〕139。所谓僵化了的苏联模式,是指以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为特征的斯大林模式,列宁新经济政策则是在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之外允许非公有制和市场经济发展。

“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12 〕225。也就是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更多地从发展生产力和创造物质条件,而不是消灭私有制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说:“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13 〕在邓小平看来,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就是在共产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

当然,邓小平并不是唯生产力论者,并不认为只要生产力发展了,社会就自然而然地向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他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 〔12 〕255,“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12 〕172。也就是说,只有为了广大人民的需要而发展生产力,才能真正表现出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社会进步和发展。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时,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我们的改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注意不导致两极分化……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 〔12 〕138-139可以说,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共同致富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步,人民的满意度不断提高,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奠定了越来越坚实的基础。

总之,邓小平始终强调改革开放的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12 〕364。“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2 〕373。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国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发展生产是共建,追求共同致富是共享,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初心。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注重实现渐进共享

回顾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认识,经历了“分田地”甚至“分浮财”意义上的“共产”主义(共享财产),生产资料公有和计划管理的“共产”主义(共同生产),以及发展生产和共同致富的“共产”主义(共产共享),可以说,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历史阶段提出的奋斗目标,都是激励人民艰苦奋斗的最强大精神动力,现如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是要进一步为实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和共建共享的目标而努力,使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成果体现于全体人民渐进共享的历史进程之中。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家主席后发表讲话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14 〕。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2 〕214“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归结起来就是两个层面的事。一是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把‘蛋糕做大。二是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2 〕216。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不仅指明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指出了共产主义事业逐步实现的具体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他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所提,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 〔2 〕213。回顾党的历史,在改革开放之前,更多强调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改革开放以来,着重强调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换而言之,过去我们更多强调的是物的因素,也就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共同进行生产和共享生活资料为主要内容的“共产”,而“共享”则更强调人的因素,也就是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进一步说,这标志着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对于共产主义崇高理想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很显然,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理念并没有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共产主义理想,恰恰相反,它意味著我们党把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现实和理想、初心和使命更加高度地统一了起来,更准确地理解了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5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使命,它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接续奋斗中实现渐进共享。

〔参 考 文 献〕

〔1〕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4〕菲力普·肖特.毛泽东传〔M〕.仝小秋,杨小兰,张爱茹,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5〕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

〔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8.

〔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8.

〔8〕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449.

〔10〕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95-496.

〔11〕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5.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责任编辑 冯耀明

猜你喜欢

共享发展理想初心
不灭的初心(节选)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
浅谈山区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 促进共享发展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