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好吃好玩”的毛毛虫:《好饿的毛毛虫》
2018-05-14胡运玲
胡运玲
“妈咪!再讲一遍嘛!真的真的最后一遍。”
这是在我连续讲了五遍《好饿的毛毛虫》之后,丫頭发出的意犹未尽的请求。尽管讲得口干舌燥,但我还是尊重了她的意愿,再讲一遍。小丫头总是这样,遇到自己喜欢的绘本故事,总是不厌其烦地让我反复讲。
这本绘本讲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从一个蛋里,钻出一只毛毛虫。他开始找吃的,从星期一到星期六,每天都能找到美食吃。星期一一个苹果;星期二两个梨;星期三三个李子;星期四四个蓝莓;星期五五个橘子;到了星期六,简直是一顿大套餐,包括蛋糕、甜筒、奶酷等十样美食。吃饱的他变成又肥又胖的大毛毛虫。接着造了间房子开始睡觉。睡醒后,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
我开始讲最后一遍:“月光下,有个蛋。”丫头立马打断我:“妈妈,讲错了。重新讲。”哈哈,我忍不住笑了,本想偷个懒,简化下语言,结果,四岁的小丫头,这个认真的听者,一下子就听出了破绽。我只好采用抒情式地缓慢语速重新讲:“月光下,一颗小小的蛋,躺在叶子上。”“这就对了!”她满意地笑着说。
孩子听故事时,总是最专注的时刻。他们完全沉浸到故事中,与故事里的主人公同步走。而孩子的记忆力又是超强的。虽然他们尚不识字,但是听过几遍后,他们结合画面,就把故事内容记个八九不离十了。所以,当你讲累了,想潦草地胡乱讲时,你是过不了孩子敏锐的“故事耳朵”这一关的。这本绘本的设计颇具游戏性,毛毛虫吃到的每样食物,都有个洞洞,表示毛毛虫把食物吃穿,从背面钻出来。丫头边听故事边伸出食指当毛毛虫,钻过每一样食物。到了星期六,丫头看到那满满的一页美食,画得叫人垂涎欲滴,她忍不住一一“抓”起食物放到自己的小嘴巴里。
我讲到:“它吃了一块巧克力蛋糕,”丫头伸手,在书上空抓一把,张开大嘴,把美食放进去,又装模作样地大口嚼一番,咽下;我继续讲,“一个冰淇淋甜筒,”她重复以上动作……“一个纸杯蛋糕和一片西瓜。”小丫头就“啊呜!啊呜!”抓起来,吃进自己肚子里。
接下来,毛毛虫该撑得肚子疼了。小丫头呢,不等我讲,她就捂着自己的小肚子,假装痛苦的样子,倒在沙发上,大喊:“哎哟!我的肚子好痛!”她和书上的毛毛虫一样,被美味的食物撑得肚子疼啦。
每讲一遍,丫头都跟着吃一遍美食,吃得津津有味,吃得心满意足,吃得开开心心,吃得意犹未尽。就好比把绘本“吃”了一遍又一遍,还是百吃不厌。这是一本“好吃”的绘本。小孩子都是爱吃零食的,个个都是美食控。画面上那些诱人的美食,画得鲜艳、丰富、逼真,真让人忍不住咬一口。这对于作为“吃货”的小朋友来说,确实可以在臆想中大饱口福。同时,也大饱眼福。
故事继续讲:“它造了一间小房子,叫做茧,把自己包在里头。”丫头拉过我的披肩,把自己包在里面,假装睡着了。
当我讲到:“它把茧咬破一个洞,钻了出来。啊!毛毛虫变成了一只漂亮的蝴蝶。”
“哦唔!”小丫头突然从她的“披肩茧”里钻出,伸展双臂,振臂欢呼:“耶!我变成蝴蝶啦,我会飞喽!”
故事结束,我和丫头的快乐绘本之旅也暂时告一段落。请允许我先喝杯水呷呷讲得冒火的嗓子吧。
如今,这个故事,丫头早已经能复述下来了。有时,她绘声绘色地讲给我听,还边讲边带表演的。你会发现,孩子讲故事,比大人讲故事更生动、更富于表现力。
我喜欢在给孩子讲绘本故事的时候,把孩子带入故事的情境中,让孩子参与其中,而不只是呆呆地听故事。这样一来,让孩子与故事里的主人公建立起互动,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家长朋友们不妨试一试这种讲故事的方法。就像这本《好饿的毛毛虫》,其实就是孩子喜欢的一只“好吃、好玩、好笑、好惹人爱”的毛毛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