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度方位观、方位神和神庙朝向关系初探

2018-05-14池明宙

科学文化评论 2018年1期
关键词:神庙方位印度

摘 要 古代印度人的宗教生活极为讲究方位。在印度教的主流观念中,东与北为两大吉祥方位,八位方位神与方位禁忌融为一体,不仅与祭祀和修行仪轨关联密切,且体现于日常仪轨、神庙布局、居民生活、城镇布局乃至种姓理论。佛经中也屡屡提及印度本土的方位观、方位神和建筑布局。印度教和以及佛教存留的古代地面神庙建筑主殿多面向东侧。本文通过基于印度文献的梳理,略叙通行的方位观、方位神并对方位与神庙朝向关系略作探讨。

关键词 方位 印度 方位神 神庙

在印度教的主流传世文献中(吠陀奥义书、两大史诗、法论文献、往世书),东方和北方被视作殊胜的方位。四个基本方位词东、南、西、北,在成书于公元前1500—前1000年的《梨俱吠陀》([1], p. 1397)中已经存在。这四个方位词都有双重方位含义:指东方和前方,指南方和右方,指西方和后方,指北方和上方。吠陀时期的方位观和方位词的双重含义之形成,与持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东进征战南亚次大陆的历史相关。面东拜日,面北为巍峨的雪山,后方西侧是海域,南方是被击溃的达罗毗荼人。《梨俱吠陀》中的原人创世神话:“原人之口,是婆羅门;彼之双臂,是刹帝利;彼之双腿,产生吠舍;彼之双足,出首陀罗。”在奥义书([9],页 9)文献①中逐渐有了清晰的朝向,随着种姓制度的确定,方位开始与种姓理论挂钩。

测定方位是祭仪和神庙建筑动工的先决条件。纵观现存的印度教、佛教的大型地面建筑,大多依照正南北布局,主殿面东居多。如13世纪奥里萨科纳克太阳神庙(Konark temple)和11世纪中央邦的克久拉霍神庙(Khajuraho temple)等皆面东;菩提伽耶的摩诃菩提大塔朝东,那烂陀寺遗址的僧房朝西,塔庙面东;从内部来看,湿婆林伽的朝向——底座的女阴“约尼”必朝北。神庙常象征着微缩的天宫和宇宙,其朝向对应着神话传说和通行的方位观念。对上述现象的解读有助于深入理解古代印度建筑理论与生活实践以及和神话的对应关系。

一 印度通行的方位观

1. 印度教方位观

方位的优劣在婆罗门的宗教生活法规中可见一斑①。成书于公元前2—2世纪的《摩奴法论》[12]规定修行和祭祀以及学习要朝东或北:

如该经2.51-75:乞足所需要的食物以后,他应该如实地向师父禀明,然后啜饮,面向东方,保持清净而食之。知法者欲得清净时,应该在清净的地方,面向东方或者北方,用“净水钵”取水啜饮。将要学习吠陀时,他应该依规则啜饮,身着轻衣,作双手合十,调伏诸根,面向北方,然后才可受学吠陀。坐在向东指的吉祥草叶子上被吉祥草叶子净化了身体,再以调息三次而得意念清净,他才可以诵“唵”字。

6.31:(林栖期间),他应该,朝着东北方向(,不可战胜的方位)笔直走,一心一意,食水与风为生直至身体倒下。

8.87:他应该在清净以后于上午当着天神和婆罗门的面,要求净化过的再生人面向北方或者面向东方供述真实的证词。

可见东和北方能令人清净。甚至学习吠陀时,须面向北方或东方;诉讼供词时也要朝向北或东,以反映真实。“再生人面向北方()或者面向东方()供述真实的证词”,是因为真诚/真理神()在东方,在工巧明文献②的宅神图③布局中,satya就位于东侧格位。

《摩奴法论》也确定了祖先和阎摩皆位于南方。《摩奴法论》一个重要论述是“向南祭祖”。《梨俱吠陀》的10.14《葬仪神曲》曾提及阎摩为死者引路(“阎摩为我等,首先觅归路……汝将见阎摩,及婆楼那天。去会见祖灵,去拜谒阎摩!”)([14],页319—320),但叙述不明确,而此时祖先被明确定位为南方,与阎摩一个方位,并且描述了祭祖的秩序。在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11]和《罗摩衍那》[10],成书于前4—4世纪。)和其后的往世书文献中,勾魂使者将灵魂带往南方的阎摩国度。此外,南方还和罗刹有关。法论中提到祭祀时缠着头的人所吃的,面向南方的人所吃的,还有穿着鞋的人所吃的,实际上都被罗刹们吃掉。法论还有一些世俗生活和丧葬的朝向规定:他应该把死首陀罗从南城门抬出去,而再生人则依次从西北东各门。同样,成书于公元150—300年的政事论文献《利论》(Artha?āstra)[15]2.4.21也规定:对于从低到高的各个种姓,应分别从南、(西、北、东)门运送(尸体到火葬场)。上述法规应在古时曾经通行。这种规定虽是婆罗门为了贯彻“洁污”观念所作的教条性规定,以免高种姓尸身受到污染,这也佐证了在印度教主流文献中,东与北贵于南和西,乃至影响到日常生活。

两大史诗中,东和北二方继承了吠陀晚期文献对此二方位的描述,北方是最殊胜的方位,一切活动中的优秀方向。东方是初方,原初之时,这里首先布满众天神,众神扎根于此,加之因陀罗在此处灌顶为王,故因陀罗是东方的守护神,indra一词也可指代“东方”。北方因月亮被灌顶为婆罗门之王——也即婆罗门的归属方位,财神住于此处,故月亮和财神皆是北方守护神;阎摩和婆楼那各是南方和西方的守护神。印度中世纪百科全书式著作《广集》[4](成书不早于6世纪,传为笈多王朝时的学者彘日所作)第53章中的种姓方位理论(婆罗门应住村庄北侧,刹帝利住东侧,吠舍住南侧,首陀罗住西侧)以及往世书中的弥卢山神话①也与上述《摩奴法论》的规定有一脉相承的关系。西方囚禁着恶神,南方是妖魔之处、祖先居处、魔王罗波那的国度,两者皆属于不吉祥的方位。

在两大史诗之后的往世书文献中的方位祭祀规则可举一例——《摩根德耶往世书》[3]34章中的日常方位:

人要面朝东方,自我调伏,冥思公正和财富。家主要洗漱之后,面朝东方或北方进食,进食时要姿势端正,不可多语。漱口时要朝东或朝北,不可多语。人睡觉时不可头朝北或朝西,头应朝东北或东。祭祀前,人应洗头,然后面朝东或朝北剃须。要朝北祭拜黎明女神和湿婆;朝南祭拜祖先;朝西北祭拜病神。

各往世书也多次提到了祭祀要从东开始,止于东北;或从东北开始,止于北。伐木建庙时,也应从东北角以顺时针顺序切割,树朝东、北、东北倒下,则此木可用,反之则不吉。

2. 印度佛教方位观

汉译佛经及其注疏中(本文佛经均引自《大正新修大藏经》),有几处对古印度通行的方位观和方位神的记载(表1):

其中《大日经义释》云:“西方俗法,东向而治。故以东为初方,南为右方,西为后方,北为胜方。”这句话应是对古印度方位观最精炼的概括。这也是中国佛教徒在印度的见闻,因那烂陀寺的佛殿就朝东(图1)。

其次,日常座次中,长者常面东而坐,转轮王登基也是面东而坐。

《杂阿含经》卷43:“尔时,世尊与诸大众前后围绕,至新堂外,洗足已,然后上堂,于中柱下,东向而坐。时,诸比丘亦洗足已,随入讲堂,于世尊后,西面东向,次第而坐。时,诸释氏即于东面西向而坐。”《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600:“如转轮王将登大位,于白半月十五日晨,沐浴受斋至大殿上,升师子座面东而坐,有大轮宝从空而来,当知彼王受转轮位,不久当得具足七宝。”

此外,始建于阿育王时代,再于5—6世纪重建的菩提伽耶摩诃菩提大塔也是朝东。故而“其堂殿皆面向东,如祇洹寺、菩提寺皆面向东。如来说法亦多分面向东。”有据可循,昔日佛寺大殿朝东,佛陀朝东说法的造像应为普遍现象。

3. 耆那教方位观

作为比佛教还古老的印度本土教派,耆那教文献中但凡提及四个方位,也是必先述东方([16],页60、225)。成书于5—6世纪的《劫波经》()阐述了耆那教的集大成者,第24祖师伐陀摩那(Vardhamana,外号“大雄”)的生平。帝释天前来拜见大雄,幻化出天宫,中置面东宝座,请大雄入座,大雄面东说法;另一故事讲述一名王,他的王座也是朝东([16],页225、244)。

在上述的印度本土三大教派中,东方皆是四方之首,提及四方之时,常以“东为首()方向”的方式来描述。综合之前的论述,可知从东至北的朝向区间,在主流的原人创世神话、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中,皆是较为高尚的方位区,而西和南次之,或与之反之①。

二 印度通行的方位神

古印度的每个方位都有司职的神祇,并且在文献中方位神常直接指代方位。八位護世神()②分别掌管四正和四隅,有各自的神格。八方护世神为:东方因陀罗()或日神苏利耶()、东南方火神阿耆尼()、南方死神阎摩(yama)这四正方位神;西南方罗刹鬼王涅哩底()③、西方水神婆楼那()、西北方风神伐由()或摩录多()、北方财神俱毗罗()或苏摩()、东北方伊舍那()④四隅方位神。

1. 四正方位神

早期文献《大森林奥义书》指出了吠陀神祇与四大方位的配属关系。

3.9.20:我知道各种方位及其天神和立足处:东方守护者是太阳神,太阳神立足于眼睛,南方为阎摩,阎摩立足于酬谢(,或为“祭祀”),酬谢/祭祀立足于信仰,信仰立足于心。西方为婆楼那,他立足于水,水立足于精液,精液立足于心。北方为月神,他立足于净身仪式,净身仪式立足于真实,真实立足于心。上方的天神是火神,火神立足于语言,语言立足于心。([9],页60—71)

此论述为之后成为印度通行的四大方位神,但北方护世神略有差异,耆那教和佛教多用北方多闻天。

2. 四隅护方神

四隅方位神的定型相对较晚。笔者整理了两大史诗中的四隅方位词,发现《摩诃婆罗多》中,四隅皆是由两方向词合成。如东北即“东”加“北”或“北”加“东”。而《罗摩衍那》有两处出现了四隅方位神。

如《罗摩衍那》2.65.2“来到了东南方()舍厘耶伽檀那”;4.60.11“我们俩辨不清方向,南方()、东南方(āgneyā)和西方();大地好像是处在劫末,被熊熊的烈炎而烧伤。”两大史诗中,笔者发现有该两段直接用护方神的衍生词(火神阿耆尼、死神阎摩、水神婆楼那)指代方位。东南方的火神是吠陀神祇,负责祭火。涅哩底形象丰富,《摩诃婆罗多》1.60.53介绍了涅哩底的身世:阿达磨(非法)的妻子是尼梨蒂(),由他而生的尼梨蒂之子是罗刹。尼梨蒂的三个儿子是跋耶(恐怖)、摩诃跋耶(大恐怖)和导致众生丧命的摩哩提逾(死亡)。由其身世知其“凶神恶煞”的属性,且是罗刹之母,但并未有与方位相关的解释,四隅方位神被初步提及。而系统的八方护世神的理论则出现在往世书文献和实用性经典——工巧明文献之中。《摩根德耶往世书》提到她是“非法”和其妻“杀生”的女儿,“恐惧”和“地狱”是她的兄弟。她是摩耶(幻)之子“死亡”的妻子,“死亡”还有另一位妻子“不吉”。并提及了这些灾祸神灵的所掌管的不祥鸟类。涅哩底作为西南方守护神应是在两大史诗之后得以确定。因此,四隅方位神的形成时间应在公元后。

3. 方位神的特征

印度教往世书文献中,各方位神的特征非常清晰。《火神往世书》[2]描绘了护方神的造像特征和所管方位。其136.14和56.17—30,概括如下:“东方因陀罗:手持金刚杵,骑象;东南方火神:持矛,骑山羊;南方阎摩:要骑水牛,持杖;西南方涅哩底:持剑,骑罗刹,掌管骆驼;西方婆楼那:骑摩羯鱼,手持套索;西北方伐由:骑车辇,持幢;北方俱毗罗,持杵和钱袋,骑马;北方苏摩:持杵,骑车辇;东北方伊舍那:持戟,骑公牛。”佛经中的护方神特征与往世书中的描绘相符(见表二),其中《佛说大乘观想曼罗净诸恶趣经》的描述最为细致。这段描述表明了在往世书时期(始于公元4—5世纪),八方护世神常指代方位,其概念和形象已经相当清晰。

西南方位神涅哩底的身世和古代印度人对噩运的理解密切相关。《火神往世书》还提到:“朝北向药叉致敬;朝东北向众行星致敬;朝东南向阿修罗致敬;朝西南向罗刹致敬。”可见西南是罗刹归属之地。《龟往世书》[5]也提到:城镇的西南是涅哩底,此处聚集着罗刹,众罗刹敬拜涅哩底;俱毗罗,所有财富之主。涅哩底,所有罗刹之主。综合印度教文献对涅哩底的描述,可知:西南方位神涅哩底隶属于噩运的凶神体系;她是罗刹之母或之主,受罗刹崇拜。从此看出,印度教神话把各种灾祸、噩运都编成了一个家族神灵,甚至与不祥的鸟类相联系。

相比之前的法论和史诗文献的零散,四正和四隅护方神在往世书中成组出现、特征鲜明,并且四隅方位也具备吉凶属性。八方次第分明、等级分明。东北方位夹于东和北这两优等方位之间,是日常祭仪、施工立桩、测量等活动的初始方位,也是不可战胜的方位,护方神为伊舍那,即湿婆。西南方位神涅哩底的身世和特征,无不与死亡、厄运、争斗以及罗刹相关联。西南聚集着罗刹,众罗刹敬拜涅哩底;武器库也要建在西南角。火神位于东方日神之南,东南方因和火神相关,也使得厨房这灶火之处须建于东南角。西北方可能与西北风的盛行相关,故是风神以及病神①的方位。

《优婆塞戒经》以及《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等密教佛经中既有对天竺方位观的归纳,又有对印度方位神灵的形象描述。密教文献中的坛城修行法沿用了古代印度通用的方位观念,引入了印度教的方位神,对其特性描述更为细致(表2)。根据昙无谶的译经年代,八方护世神在四世纪前已被佛教所熟知,在唐代密教佛经中,八位方位神形象特征已经异常清晰了。上世纪发现于斯里兰卡的大乘佛教文献《文殊师利工巧经》()[17]也使用了婆罗门教方位神来布置平面网格图,可见婆罗门教的方位观和方位神为印度古代通行的观念。

简而概之,印度教文献中的方位神和方位观早在吠陀时期已有雏形,至往世书时期形成成熟的体系。方位观的发展有两个特征:一是方位词汇增多,用八方护世神代指方位,方位神的特质也反映了方位的特性;二是与宗教祭仪和等级尊卑的观念相结合。

三 方位观和方位神与神庙朝向

1. 实例简析

笔者通过自身在印度参观古迹以及查阅迈斯特(Michael Meister,印度古代建筑研究的权威学者)的丛书《印度神庙百科》(Encyclopaedia of Indian temple architecture)[7]中的平面图,发现了两大特点。首先,神庙的总平面以及神殿偏爱矩形平面,且中央神殿多为正南北的正方形。除去岩凿和石窟(如埃洛拉第16窟的石刻神庙主殿朝西),自笈多王朝之后,大部分印度地面神庙建筑的朝向符合“东向而治”的方位观念。如克久拉霍神庙群和奥里萨科纳克(所有的太阳神庙都朝东)、林伽庙(Bhubaneswar)的神庙主殿向东,一些小庙朝北(与图1那烂陀寺的T3佛殿朝向相似)。即便是南印度的神庙,也常符合这种情况(图2),总平面呈东西向的矩形,主殿面東。每部工巧明文献的卷首中必有指导制作日晷测方位的章节,此章过后,方能学习布局规划,因此印度古代建筑规划上有强调测定方位的传统。

图2标注的造像位置,有力地证明了方位神的概念对神庙布局以及朝向的影响。总平面呈现如下模式,一条东西朝向的长方形,建筑布局刻意让八方护世神各守一隅,故而规划成正南北的对应平面图。神庙总平面中央是国王敬拜的舞王湿婆,为宇宙和各方位之中心,整个神庙平面即一微缩的正南北四方形的大地(表3)。

印度佛教地面寺庙除朝东的摩诃菩提大塔外,所剩无几,难以做过多分析。

耆那教神庙在耆那教文献中也常比喻作弥卢山。耆那教分天衣派和白衣派,信奉的经典和崇拜的圣人的差异,也导致神庙各有不同。研究耆那教艺术和神庙的印度学者Nandita Punj转告笔者,但由于庙中供奉的祖师(Tirthankara)的差异以及星象的因素,一些耆那教神庙朝西或朝北,且有些主殿四方通透并无明显的朝向,例如拉贾斯坦的Chaumukha庙群的主殿呈四方形,中轴对称四方各开一门。但总体而言,耆那教庙宇多呈正南北布局,面东较多。

2. 神庙的象征意义和朝向

神庙象征着微缩的宇宙,与印度教宇宙观有关。“神庙”一词指印度教神庙时,有一个对应的梵文,古译为“天祠”,即为“神”和“住处/宫殿”。神庙的前身是吠陀和婆罗门教时期的祭坛,主殿象征着早期的祭坛。婆罗门教时期的祭祀活动涉及到大量的方位崇拜,托名安士高所译的《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叙述了六方的意义①,《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也提及了世界的“界”也即方位②。方形且正对四方的祭坛最为常见,也适于祭祀四位方位神,因此神庙为了进行与方位有关的崇拜,在设计过程中也会尽量周正,主殿四道外墙呈正南北布局。神灵以祭火享用祭品并赐予恩惠后,又从祭坛登天而去。神庙主殿脱胎于早期的祭坛,人与神的沟通以殿内造像为媒介。神庙建成之后,祭司举行系列仪轨,为庙“开光”,使得神庙与其内外的众神像皆有神性,从而能使神下凡入驻,成为诸神的人间“行宫”。雄伟的神庙群被统辖的国君视为大神的天宫,可吸引众神前来,请神眷顾。越高越可以比拟神山,同时也可炫耀国力。神山在印度教神话中是众神最常见的住处。湿婆所在的喜马拉雅山的如此之高,每日正午,太阳都会碰到湿婆的住处 。

克久拉霍神庙群的一段铭文解释了神庙的含义:

他建立了这座雄伟壮丽的众提迭之敌(毗湿奴)的住处,这住处可比雪山之巅;其上方金色的塔刹照亮了天空,塔刹上的莲花随着众多竿子上的幡飘荡。天国的居民们聚到一起,看到此景,为此奇迹所震撼。[8]

此类将神庙比作雪山、弥卢山、盖拉瑟()山的铭文早在笈多时期便已有之。往世书神话中,北方的雪山住着湿婆和财神俱毗罗等诸多神祇,神山的洞窟改建而来的石窟即成神殿,因此,神庙内的各种神殿和神堂或龛洞,象征着神山上的神灵住处。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和对神灵的尊崇,主殿之上的悉卡罗顶越建越高,正如《毗湿奴无上法往世书》3.87.16描述:

王啊!每处的悉卡罗都要有吉祥的庵摩罗石环、轮盘()、幡()和幢()。这座崇高的“全贤”庙看起来仿佛以天为冕。

宝盖、轮盘、旗、幢是早期的天宫形象的基本元素。在公元前1世纪的桑奇大塔的南门左侧内柱,其表现方式为——左右各插一华盖或幡的布置来象征天上建筑物。

国王修建神庙的主要目的为——修建人间的宇宙中心弥卢山。如图2的坦焦尔大塔便是造成人间弥卢山,供舞王湿婆坐于其山顶之上。往世书神话中弥卢是一座金山。这位南印国王便在主殿塔顶上包金,称此庙为南方弥卢山(),殿内的两座金属造像一称为,另一,在庙群中多处强调此处为弥卢上。弥卢山是一座金山,山的东侧等方向(东南西北)分别是白色、黄色、黑色、红色;婆罗门、吠舍、首陀罗和刹帝利各住这四侧,护世神位于八方。根据图2和表3,此庙平面象征着蕴含八方的微缩的大地,八大方位神各伺一角,其上承载着的大庙为弥卢山,总平面和神庙塔身皆是正南北布局。人间神山,俯视四方,这种大地方位和朝向的象征模式在印度神庙中普遍存在(图3)。是故,若严格依照神话,人间的弥卢山神殿也须修成正南北朝向的方锥形,正门可开向对应婆罗门的东方,但绝不可朝低种姓所住的南西两方位。这也对为何神庙朝向罕有朝西和朝南提供了一种解释。

結 语

古印度的方位观和方位神的第一个特点是继承。吠陀文献到奥义书到两大史诗,再至往世书,方位神和方位观都展现了延续性。按照通行的观念,东方和北方始终是最吉祥的方位,拥有财富、知识等特性,归属于婆罗门和刹帝利前两种姓;南方是阎摩王的住处,西方也多凶戾,归属于吠舍和首陀罗两种姓。吠陀文献中的原人创世神话,奠定了各种姓归属方位的基调。伴随着方位观和方位神的演变,其词汇也不断发展。在吠陀文献中,四方就具有双重含义,如可指东又可指前;指南又指右;uttara指北又指上;指西又指后,其后又衍生出种姓与方位的对应关系。直至两大史诗时期,四隅方位的表述还是由基本方位词两两合成,但到了往世书时期,即婆罗门教彻底转变为印度教的阶段,四隅护方神大量指代四隅方位,其衍生词用以修饰本源词。似乎可作推断,部分四隅方位神的源头应和四正方位神(因陀罗、阎摩、婆楼那、苏摩在吠陀文献中就已确立)不同,四隅方位(尤其是西南方)更多地融入了印度民间宗教的特点。

第二个特点是方位融入了各种祭仪、创世神话、神山神话、大地神话和尊卑观念,直接影响了神庙的造型和布局。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常见的现象——神庙面东居多,面北次之,以及供奉的特定神祇根据其神话传说,面朝特定方位。但最核心的特征是神庙的正南北布局,举国之力所建的大庙,更爱模仿神山神话布局,仿制人间神宫和人间神山,以请众神入驻,以庇佑国运。“神山”之下,即为微缩的大地,因此神庙的整体象征着整个宇宙,以八大方位神来镇守各方,因此会尽量去精准测量方位,使其正南北。印度的方位观、方位神以及建筑朝向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方面,对其进一步研究,有助于加深理解印度人的宗教和世俗生活的细节。

参考文献

[1] S. Jamison, J. Brereton tran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2] Gangadharn trans.. [M].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1984.

[3] F.Pargiter trans.. [M]. The Baptist Press, 1904.无“城市”

[4] M.Bhat trans.. [M].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2010.

[5] G. Tagare trans..[M].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1981.

[6] P. Shah trans.. [M]. Delhi: Parimal Publications, 2002.

[7] M.Dhaky.Ed.. [M]. New Delhi: Manohar Publishers & Distributors. 1999.

[8] F. Kielhom.Inscriptions from Khajuraho: Stone Inscription of Yasovarman, of the year 1011[C]. Epigraphia Indica,1888. 134.

[9]奥义书[M]. 黄宝生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10]罗摩衍那[M]. 季羡林译.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5.

[11]摩诃婆罗多[M]. 黄宝生等译.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12]摩奴法论[M]. 蒋忠新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13]五十奥义书[M]. 徐梵澄译.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14]巫白慧. 梨俱吠陀神曲选[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15]朱成明. 利论译疏[D]. 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016. 85.

[16]Gaina Sutras: [M]. Oxford: Clarendon,1884.

[17] Marasinghetran, E.. The Vāstuvidyā ?āstra ascribed to Ma?ju?rī[M]. 城市Sri Satguru Publications, 1989.

[18]池明宙. 印度教方位尊卑观念之探源[J]. 亚非研究, 2017, (1).

Abstract: The religious life of ancient Indians were deeply involved with direction principle and direction precedence. The eight guardian deities of direction which intimately integrated with taboo on perception of direction, have enormousimpacts on daily rituals, practice and plan of temples, houses and cities, even on Caste theory. In ancient times, these issues were frequently mentioned in Buddhists texts, reflecting that Buddhists familiarity with this knowledge. The research on perception of direction will help us understand the life of ancient Indians. The orientation of the Hindu and Buddhist temple remains, in large part, is east. This article, which mainly based on Hindu documents, aims at analyzing the perception of direction, the name and character of direction deities, and their correlation.

Keywords: direction deities, perception of direction, India, temple

猜你喜欢

神庙方位印度
雅典卫城:希腊文明的象征
如果可以去印度
印度“神庙”:保佑美签
神庙
神庙古老的“异教”神殿
Word Fun
最高警察
印度数字
练思维:看图学方位
印度地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