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学者首次参加国际地质大会经过及影响

2018-05-14李学通

科学文化评论 2018年2期

李学通

摘 要 1922年,翁文灏出席了第13届国际地质大会,这也是中国地质学家首次参与国际地质学界活动。翁文灏不仅全程参与了相关学术活动,还被推举为万国地质学会副会长、评议会评议员等,参与了大会的组织领导工作,对大会做出了中国贡献。在接受当地记者专访时,翁文灏公开表达了中国对国际地质学界重大争议问题的态度和立场,让国际地质学界听到了中国声音。这次大会给中国地质科学带来了积极且重要的影响,推动了中国地质科学事业的发展,在中国地质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也给刚刚起步的中国科学界带来极大的鼓舞和自信。

关键词 中国地质学史 第13届国际地质大会 翁文灏

在中国地质科学已诞生100余年的今天,中国的地质科学机构和学术团体已成为世界地质科学研究的重镇、国际地质科学学术活动积极且重要的参与者,是国际地质科学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中国已于1996年在北京成功主办了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中国地质学界参与国际地质科学组织和国际学术会议的情况,也是中国地质学发展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由于时间久远、史料缺乏,对于中国地质学界早期参与国际地质学界活动的具体情形,我们今天已知之甚少。例如,对于中国学者首次出席参与的第13届国际地质大会,目前中国地质学学科史、中国地质学会史的相关专业著述中,也只记载:1922年,第13届国际地质大会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中国第一次派出了专业地质学者出席大会:“我国派中国地质学会首届评议员(理事)翁文灏作为政府代表,赴比参加,并向大会提交了四篇论文:1.翁文灏《中国某些地质构造对地震之影响》;2.丁文江《滇东的构造地质学》;3.翁文灏、葛利普《中国之石炭纪》;4.安特生《华北之新生代地层》。”([1],页195—196)仅此而已。对于中国代表参与会议的具体经过,国际地质学界对中国参会的反响、会议给中国地质学界带来的影响与变化,以及中国地质学界对大会的贡献等等,均已湮没无闻①。本文钩沉相关史料,对上述史事略作梳理与补充。

一 大会经过及翁文灏参会情形

第13届国际地质大会(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又译称万国地质学会第13届大会。万国地质学会发起于1876年,并于1878年在法国巴黎举办了第1届国际地质大会,这是当时全球地质学界最重要、最权威的国际组织。它以通过各国地质学家的协作与共同研究,來“发展关于地球之理论上或实用上各项研究”为宗旨[2],每三或四年召开一次大型学术会议,由各会员国地质机构轮流主办。

在第13届大会之前,万国地质学会已先后在法、意、德、英、美、瑞士、俄、奥、瑞典、墨西哥、加拿大等国举办了12届大会。第13届大会原定于1916年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并持续到1918年,欧洲大陆惨遭荼毒,会议不得不延期举行。战后和平恢复,建设方兴,万国地质学会于1921年重新讨论补行第13届大会事宜,最后决定第13届国际地质大会于1922年8月10—19日仍在布鲁塞尔举行。

为此,主办国比利时的地质调查所所长给中国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发来邀请函,约请中国派代表出席大会。与此同时,比利时政府也通过外交途径,向中国发出照会,邀请派员与会。民国政府外交部于3月16日照复比利时驻华公使,并请转告比利时政府:中国地质矿产主管机关农商部经过研究,决定派员参会。外交部还通知中国驻比利时公使王景歧:奉派作为中国代表前往欧洲出席大会的是农商部佥事、地质调查所会办(副所长)、代理所长翁文灏[3]。

综合各方资料,此次大会的经过及翁文灏参与会议情形大致如下:

出席第13届国际地质大会的共有来自38个国家的361名代表,代表了当时在万国地质学会注册的500名会员。中国在万国地质学会的注册会员,除出席会议的代表翁文灏外,还有丁文江和章鸿钊。以中国名义出席第13届大会的成员,另有一位来自日本满洲株式会社的学者,因为该机构设于中国大连,故被列在中国名义之下①;作为东道主,借地利之便的比利时有105名学者参会,出席人数最多;其次为法国,有70名学者与会;亚洲国家中,除中国外,日本有7名代表与会,印度、安南各有一名代表出席。

在大会正式开幕的前一天,即8月9日晚上,比利时地质古生物水利学会为各国代表举行了欢迎茶会。

8月10日上午,首先举行了万国地质学会评议会(理事会)会议,选举新一届评议会会长、副会长等。参加评议会的评议员(理事)为各大国代表及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作为中国代表、中国地质调查所代理所长名列其间。评议会选举比利时矿政局长勒克司为会长,比利时地质调查所所长雷尼安为总书记(即秘书长)。翁文灏当选为学会副会长之一。随后于11点举行大会开幕典礼,大会最高赞助人比利时国王亚尔伯一世亲临出席。比利时实业、教育、殖民三部部长先后致词。万国地质学会前任及本届会长、书记先后发表演说,并宣读了学会名誉会员、美国商务部长胡佛的贺信。

下午2点,大会的学术研讨会正式开始。5点,比利时实业部长举行茶会,招待各国代表。晚8时半,著名地质学家亚尔刚举行专题学术报告会,演讲亚洲地质构造。

11日上午,评议会举行第2次会议。学术讨论会从10点开始,按门(学科)分组举行。本届大会共分为10门,分别为:第一门赫西尼期地层折曲之构造、第二门石炭纪地质;第三门折曲地带与断落地带之关系、第四门非洲地质、第五门南北半球地质及古生物进化之关系、第六门亚洲地质构造、第七门水成岩石学、第八门石油地质、第九门第四纪地质、第十门其他。下午继续进行分组会议。5点,布鲁塞尔市政府在市政厅举行欢迎茶会。

12日,全体与会者赴司巴地质旅行,考察寒武纪地质及温冷各泉。晚7时,比利时地质学会举行欢迎宴会。

13日上午,参观比利时国家博物院;下午参观鲁汶煤系化石陈列馆,4点是鲁汶大学举办的欢迎茶会。

14日上午,评议会举行第3次会议;10点继续举行学术研讨会。下午,学术研讨会继续进行,同时部分代表赴布鲁塞尔市附近,作第三纪地质考察。晚8点半,放映由美国矿务局赠送的开采硫矿及煤油矿的纪录电影片。

15日上午,参观比利时国立博物院。下午5点比利时殖民部部长招待茶会,同时部分代表赴桑姆,作古生界地质考察旅行。

16日上午,评议会举行第4次会议,选举《地质简报》编辑委员会。学术讨论会10点开始。下午,会议继续学术报告,同时部分会员赴文梅尔旅行,考察第三纪地质。晚7时半,举行全体代表参加的正式宴会,比利时殖民部部长、实业部部长先后代表政府致欢迎辞。各国代表(不包括各属国及殖民地代表)亦相继发表致辞,翁文灏代表中国致辞。

17日,与会学者赴尔模桑旅行,考察石灰岩山洞。尔模桑市长及比利时前实业部长举行茶会。

18日上午,9点举行评议会第5次会议,10点继续分组学术报告。下午仍然继续学术报告会,5时参观梭尔佛学院图书馆。部分会员赴梭尼旅行,参观建筑石矿。

19日上午,9点举行评议会第6次会议。10点举行全体大会,由会长报告学会章程草案,交付代表讨论表决。除塞尔维亚代表认为,由于俄罗斯等国未有正式代表与会,章程之事应予缓议外,全体一律赞成通过了学会章程。法国代表并以全体会员的名义,向本届会长、书记表示感谢。随后,会长宣告大会闭幕。下午,各代表前往克纳司脱旅行,考察古矿。

20日,代表赴汉河旅行,考察石灰岩地下泉流。

除上述会议期间举行的短期地质旅行之外,大会还组织了会前及会后的长期旅行,分组办理,每组为期10天至两星期不等。会前会后地质旅行的具体内容,列表如下:

中国代表会翁文灏不仅从始至终参加了大会的全过程,也积极参与了前会后的地质旅行。会前他参加了第4、第5两组旅行,会后参加了第2、第4两组旅行(见表1和表2“*”处)。

除通过了学会章程外,第13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学会议决的重要会务事项还包括:决定第14届国际地质大会在西班牙举行;出版《地质简报》,作为各国地质出版物(概要)汇总、交流的刊物,由各国地质机关将本国地质出版物撰述概要,送《地质简报》刊登,以加强国际学术成果交流;东欧各新独立国家成立联合会,协同进行不分国界的地质调查;关于非洲地质图,决议由相关各国协商进行;通过美国提出的成立地壳均力研究委员会的提议,并任命美国地质调查局地质主任怀德为委员长,负责组织筹备工作。

二 中國首次与会的国际反响

第13届国际地质大会是中国首次派出专业地质学者与会,也是中国专业地质工作者首次在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亮相、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对中国地质学界而言意义非凡。中国地质学者与会,也受到大会和各国同行们的关注与重视,反响良好。

大会主办国比利时方面对中国学者首次与会非常重视。在中国政府确定与会,并将派遣翁文灏代表出席会议的决定通知比方后,比利时驻华使馆参赞亲自前往地质调查所,当面与翁文灏具体接洽相关事宜。

中国与会代表翁文灏受到大会充分尊重和礼遇。虽然中国学者首次与会而且只有一名代表,但却提交了4篇论文,而且翁文灏抵达比利时后,从会前的地质旅行开始,参与了会议的全过程,既体现出非常积极的参与热情,也表现出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开放性。翁文灏不仅当选万国地质学会评议会的评议员,而且被推举为学会副会长之一;在大会的学术研讨会部分,翁文灏又被推举为分科主席之一,参与了大会的学术组织领导工作。16日上午评议会第4次会议上,翁文灏又被推举为《地质简报》编辑委员会委员。大会给予翁文灏的种种荣誉,既是对翁文灏参与开创中国地质科学研究事业的肯定,也是对中国地质学在短期内即取得突出成就的赞许。

对于中国地质学界在不到十年时间所取得的成就,国际同行在“表示欢迎”的同时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例如,瑞士地质家亚尔刚在8月10日的公开讲演中即表示:“中国地质调查所设立数年,成绩焕然,为近年地质界可注意之事。”法国地质家特马树里在《法国地质年报》第170期发文讨论英国地质学家所著世界地质图时,也表示:“中国地质不能谓全无所知,本国人已有六百万分之一全国地质图刊行于世。”“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丁文江氏学有专门,办理合宜。”①([5],页125)

8月16日晚,在大会举行的正式宴会上,翁文灏代表中国发言。他首先对比国政府及本届地质大会筹备人员的热情款待表示感谢,随后表示:“中国疆域大比全欧,调查启发责无旁贷,对于本国对于世界中国地质学者均当负其责任,中国政府亦知此责任之重要,现方极力提倡地质研究,以期与各国地质学机关通力合作,共同进步。今日得与各友邦专家相见一堂,饱领教益,并承对于中国地质事业热心赞许,尤为欣谢。而文灏昔曾留学斯邦,稔知比国地质学家对于世界科学贡献之巨,此次大会筹备完备,益足表见。奉派来此,旧地重游,犹见和平恢复之迅速,科学研究之进步,此尤个人所引为欣幸者也。”[2]

会议期间,布鲁塞尔的《独立报》还派出记者对翁文灏进行了专访。8月20日,该报刊载了记者对翁文灏的采访情况。第13届地质大会不仅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一再推迟,而且还为德奥等国代表权问题发生激烈争执。在会议筹备期间,主办国比利时因德、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蔑视条约、侵犯中立的罪行,坚决反对邀请两国与会,同时因为苏俄政府尚未获得欧洲各国正式承认,也拒绝邀请苏俄代表出席大会。为此,比利时还与荷兰、丹麦、瑞典、挪威等战时中立各国发生龃龌。荷兰等国不赞成将德、奥排除在国际地质大会外,甚至提议继续推迟举行或干脆将本次布鲁塞尔会议作为临时特别大会,不冠以第13届大会之名。因为得到了英、美、法、意等各大国的支持,比利时方面坚持己见,不为荷兰等国所动,故尔荷兰、丹麦、瑞典、挪威等国拒绝派正式代表出席,以示抗议。因此,比利时记者也就本届地质大会将德、奥排除在外引起个别国家抗议一事,询问中国代表翁文灏的意见。对此翁文灏表示:科学无国界,将德、奥除外是否属永久性质,此时暂不欲讨论。但他同时表示,此次会议举办地正是比利时遭受战祸最剧烈的地方,疮痍犹存。中国作为一战协约国一方,对于比国夙具同情,此次比国不邀德奥与会,中国也表示充分谅解。

记者也对中国政局表现出了高度关注,翁文灏起初以“此来纯系科学性质,政治问题恕不作答”相搪塞。记者一再追问:“近日各报载中国各省战事方殷,纷乱日甚,是否真相?”翁即答以:“近数年来中国南北诚有政见不同之处,近则黎大总统复位,国会重开,全国各省一致承认,是中国政局根本上已日臻巩固矣。”[2]

面对记者对国际地质学界在德奥代表权问题的严重分歧及中国内政等尖锐问题,翁文灏不卑不亢,应答自如,表现出相当高的政治智慧和回答技巧。

三 中国的贡献及大会对中国的影响

虽然此前从第10届国际地质大会开始中国即有代表出席,但因出席者均非专业学者,参加会议仅是充当一名旁听者,因此谈不上对国际地质大会有何贡献,而且大会也没有在地质学方面给中国带来有意义的变化。1922年的第13届国际地质大会则完全不同。中国不仅派出了地质专家,提交了科学论文,而且参加了大会的组织领导工作,并在国际地质学界重大争议问题上公开表达了中国的态度和立场,让国际地质学界听到了中国声音,对大会做出了中国贡献。同时,通过加入到国际地质科学共同体的行动,也给中国地质科学带来了积极且重要的影响,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地质科学事业的发展,在中国地质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1. 中国对国际地质大会的贡献

在此次国际地质学大会上,中国不仅派出代表作为学会评议员、副会长、分组会议主席,参与了大会的组织领导工作,而且提交了4篇高水平的科学论文。其中,翁文灏与葛利普合著的《中國石炭纪》分组在第2门“石炭纪地质”;丁文江所著《云南地质构造》分组在第6门“亚洲地质构造”;翁文灏所著《中国某些地质构造对地震之影响》和安特生所著《华北之新生代地层》分在第10门。翁文灏除到场讲演自己的论文之外,其他几篇论文他也均到场代为报告,并辅以幻灯片演示。

大会期间,翁文灏还将中国地质调查所已出版的科学著作、测制的地质图,以及相关成果、工作计划等在会场陈列展示,并向部分重要科学家赠送了地质调查所出版的地质图书,使各国地质同行对中国地质科学成就有了具体真实的了解。这些成就也得到国际同行的充分肯定和赞扬,在国际地质学家树立了中国地质学的良好形象。

在国际同行赞扬面前,翁文灏保持了冷静客观的心态:“此固外人期许之辞,未容引为自满,且中国地大物博,地质调查缺漏尚多,已调查者亦尚多未能及时刊行,亟待推广范围,益求详密,多刊图说,积极进行,不徒以博国际之名誉,亦实以应国人之需求也。”[2]

2. 大会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影响

第一,拓展了中国地质学科对外学术交流的渠道和规模。

从本届大会开始,中国成为万国地质学会的成员,中国地质学界与国际地质学界建立起了正常的组织和学术联系,此后参与了1922—1949年以前各届国际地质大会。中国地质学家由此参与到全球地质学学术共同体中,成为世界地质学界的一部分,实现了与国际同行学术成果及信息共享。第13届国际地质大会之后,中国地质学界与国外学术刊物的交换规模得到扩展和提升。例如,中国地质学会编辑出版的英文期刊《中国地质学会志》,“引起各国地质机构和地学团体的关注,如英国、美国、日本、比利时等国家交换之外,还寄赠了多年以前出版的地学书刊,(地质调查所)图书馆的文献交换更为活跃”([6],页21)。

第二,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

据翁文灏的报告,当时万国地质学会最为关注和致力从事的工作主要是:(一)统一各国地质名词及各科分类(如岩石学、古生物学等);(二)汇集整理各国专门研究,如拟刊行《全球岩石学志》及《全球古生物志》等;(三)汇集各国重要矿产调查报告,第11届瑞典大会刊印《全球铁矿志》,第12届加拿大大会刊印《全球煤矿志》等;(四)为便利各国专家交换知识、讨论问题,在大会前后组织地质旅行,共同实地调查研究;(五)统一各国地质图测量及刊印方法,以期最后合成全球地质总图(当时总图的欧洲部分已告完成)。

在第11届瑞典大会和第12届加拿大大会上,万国地质学会分别向各国征集煤铁矿产调查情况。中国既没有地质专家与会,更无相关矿产调查统计,结果分别由日本地质调查所长井上禧之助和美国地质学家李德以个人调查结果撰写专篇,刊于《全球煤矿志》和《全球铁矿志》中。通过参加第13届国际地质大会,翁文灏深感:“惟以中国区域之大天产之丰,而中国不自调查,外人辄引为遗憾。”[2]此后,中国地质学界进一步加大了对中国矿产资源,特别是煤、铁资源的调查力度,并取得了重要成果。例如,1923年由农商部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的助手丁格兰编纂的《中国铁矿志》,由地质调查所出版;谢家荣1927年发表《十年来中国矿业统计煤矿储量估计及煤田分布图》。

推动了中国地质填图工作进度和标准化。虽然中国地质调查事业开创之初,即以测制中国地质图作为最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自民国三四年间,即尝从事测制直隶、山西间及云南、贵州间二十万分一之图”,但受种种条件制约,“时因注重矿产未克专力制图,或更以困于时局,未能实行计画,成就难免略迟”[7]。翁文灏参会回国之后,积极致力于推动全国地质图测制的进度,经与商务印书馆协商,制订了《全国地质图测制印行办法》,于1923年3月呈报农商部。而且该办法中明确规定:中国地质图 “现从万国地理[质]学会规定之办法,按照经纬度划分,庶分之可便取携,合之即成全璧。每幅纵占纬度四度,横占经度六度,长约八十公分,宽约六【十】五公分。”①[7]

第三,翁文灏的成功与会不仅给中国地质学科带来了重要积极的影响,也给整个中国科学界带来极大的鼓舞和自信。

中国科学界对翁文灏此次代表中国出席国际地质大会非常重视。6月5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翁文灏赴欧出席第13届国际地质大会举行了专门欢送会。翁文灏在会上发表演说,介绍了万国地质学会的历史及中国此前参会情形。在翁文灏尚未从欧洲归来之前,其被选为万国地质学会副会长及评议员的消息已经传回国内。9月30日,地质调查所所长丁文江、股长章鸿钊联名呈报农商部:“职所股长、佥事翁文灏前蒙大部派赴比京万国地质协会参列会议,兹据函称,该协会业于8月9日开会,翁佥事被选为副会长及评议员等词,理合据函呈报。”[8]

当翁文灏载誉归国途经南京之际,中国科学社特意于10月22日盛宴欢迎。杨杏佛、秉志、胡先骕、胡刚复等均出席祝贺。杨杏佛表示:“日来各国学者来华讲演者颇多,诚为国人幸事,然我国则绝少国际闻名之学者,以其心得向军饷外人。今得翁君为吾人吐气不少。”[9]次日,科学社又在成贤街社址举行专题学术报告会,邀请翁文灏发表学术演讲《地层构造之研究》。报告会主持人竺可桢亦对翁文灏高度赞赏,称其为:“中国学者得世界荣誉之第一人。”[9]11月5日,北京学术界又特意为翁文灏归来举行欢迎大会。大总统黎元洪也于当日对翁文灏颁令嘉奖,令曰:“翁文灏卓宏谋均,著传令嘉奖。”[10]11月6日,中国地质学会在地质调查所举行第5次常会,由副会长李四光主持,请翁文灏报告参加第13届国际地质学大会的情况。

此外,比利时邀请中国参加国际地质大会之举,可能是促成中国地质学会于1922年初成立的最直接因素。关于中国地质学会成立的起因,目前存在几種不同的记录。据丁文江在学会成立大会上说,是由章鸿钊首先倡议并邀请各方地质学家共商计划([11],页70)。而章鸿钊在1922年3月2日的演说中表示,是“丁、翁两先生又发起这个地质学会”([1],页247)。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会员袁复礼于20世纪80年代回忆,是他与谢家荣1921年冬向翁文灏提出了成立学会的建议([11],页70)。就时间上顺序而言,万国地质学会1921年决定于次年8月举行第13届年会,主办国比利时的地质调查所所长随即给中国地质调查所发来邀请函。虽然中国收到邀请函的具体时间不详,但应不晚于1921年末至1922年初,与袁复礼的回忆时间上是吻合的。1922年1月27日,26名中外地质学者在地质调查所图书馆召开会议,一致赞同成立中国地质学会,并成立了一个5人筹委会;2月3日举行正式成立大会,并决定出版《中国地质学会志》。无论是“丁、翁两先生又发起这个地质学会”之说,还是章鸿钊“首先倡议并邀请各方地质学家共商计划”之说,事实上都并不矛盾,无非是几位创始者之间的彼此推重和互谦之词。或许他们此时都不约而同地有了相似的想法,但促成中国地质学会于1922年初成立的直接动因,应该就是这个邀请函。当然,这有待进一步具体史料的证实。

总之,第13届国际地质大会,是中国地质学界第一次参加到国际地质学大家庭中,并对大会做出了独特的中国贡献。同时,通过加入到国际地质科学共同体的行动,也给中国地质科学带来了重要且积极的影响,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地质科学事业的发展,在中国地质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 夏湘蓉, 王根元. 中国地质学会史[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2.

[2] 万国地质学会会章. 翁代表文灏参与万国地质学会第十三届大会经过情形报告书[J]. 外交部: 外交公报, 1922, 21.

[3] 万国地质学会在比京举行大会农商部派翁文灏前往与会请查照函[J]. 外交部: 外交公报, 1922, 11.

[4] 吴凤鸣编译. 国际地质大会史料[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6. 23.

[5] 法国地质年报[J]. 第170期.

[6] 顾晓华. 中国地质图书馆史[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11.

[7] 丁文江, 翁文灏. 全国地质图测制办法[J]. 农商公报, 1923, (105).

[8] 地质调查所呈农商部总长文[A].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1038全宗[R].1922年9月30日. 南京: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第2221卷.

[9] 欢迎翁文灏[J]. 科学. 1922, 7(10): 105—106.

[10] 大总统令[J]. 农商公报, 1922, 9(5).

[11] 中国地质学会. 中国地质学学科史[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