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意义
2018-05-14刘海涛
刘海涛
摘要:党的十九大界定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实现了我国现代化的加速发展,创造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形态,开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崭新道路,遵循了文明进步的历史逻辑,体现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現代化;民族复兴;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9092(2018)01-0005-008
党的十九大界定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并指出,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新时代的性质和特征也决定了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以及在文明进程中的历史意义,也必将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一、实现了中国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意义,标志着我国实现了现代化的加速发展。
艰难的起步。1840年,古老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正面交锋。当中国的“地方史”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史”以后,中国也便产生出现代化的动力;中国落后于西方列强的现实,使近代以来的志士仁人产生了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但是现代化一经起步就遇到了传统习惯势力的阻挠,在此后10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步履蹒跚,成效甚微,并伴随着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守旧派、革命派与改良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争论和斗争。最早对西方工业文明作出回应的“洋务运动”,一开始就遭到了顽固派的责难。守旧人士认为,“天地物产,只有此数。一人华服,必有数人受其寒者;一人鼎食,必有数人受其饥者;一人作淫巧,必有数人倾其产者。”转引自丁伟志,陈菘:《中西体用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00页。在他们看来,还是拒绝现代化、固守传统农业社会、维护封建伦常为好。但是,传统社会的宁静已经被强劲的现代化浪潮所打破。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封闭为条件、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田园诗般”的社会经受不住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的冲击。而洋务运动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随着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而宣告破产。究其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因此,人们的头脑中又浮现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继洋务运动之后的“戊戌变法”具有资产阶级改良性质,但仅存在“百日”,故曰“百日维新”,这个事实说明,中国已经失去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机遇和所需要的外部环境。至于中国为什么没有先于西方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那就说来话长了,而且在学术界到现在也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但是,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独立发展阶段的事实则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无论如何,资本主义首先在西方破土而出,它在全世界的扩张一方面导致了经济“全球化”,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全球分裂”,抑制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资本主义因素的发育。这些国家现代化起步晚,具有“后发式”特点,在历史上一经形成的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中很难通过西方式的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具体到中国,鸦片战争以后产生的民族资产阶级,也要求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独立自主地发展资本主义。但它生不逢时,民族资本主义一经起步就遇到了强大的阻力,这种阻力不仅来自国内的传统势力,更来自国外的帝国主义的竞争压力。帝国主义虽然将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体系,却不允许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它宁愿维护一个没落的封建制度,也不愿扶持起独立的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了许多特权,一步一步地控制了中国的国民经济。中国的民族工业只能在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暇顾及的夹缝中才能求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封建势力扼杀民族资产阶级独立政治运动的行径,也得到了帝国主义势力的默许和配合。因此,日后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但也未能把中国引向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因此,实现现代化首先要救亡图存,摆脱国际资本主义的压迫,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扫清阻碍和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障碍,而这需要跨越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另辟蹊径。
道路的选择。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之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呼唤着一种力量,它必须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所组成,能够洞察世界大势,把握时代脉搏,代表人民利益,走在时代前列,借此实现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政令的畅通,实现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彻底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富裕。简言之,就是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时代造就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这样的目标,从此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实现这一使命的征程上,他们高举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在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中刻画出一道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设新中国、通过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轨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有解决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迅速发展起来。”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09页。这说明,中国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变成了现实。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轮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无疑使中国社会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所谓“新”是说,不仅相对新中国成立之初,而且相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初,我国的社会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生产力的层面看,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角度看,中国已经达到世界中等偏上国家的发展水平。从生产关系层面看,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进而确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从上层建筑层面看,通过民主政治建设和全面依法治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基层群众自治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并在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人民生活层面看,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凸显了新时代的特征,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风貌,说明我国现代化的程度和水平正在提高,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现代化的步伐正在加速,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轮廓日益清晰。这说明,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或许还在封闭僵化的老路上艰难爬行,或许早已改旗易帜。
二、创造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形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形态。
社会主义。从1516年英国伦敦代理行政长官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算起,社会主义已经历五百年发展历程。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的讲话中,分六个时间段对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回顾,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必然性。这六个时间段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个过程中,空想社会主义支配社会主义思想长达三百余年。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并没有亲身经历过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尤其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对他们来说始料不及。作为一种制度,从俄国十月革命算起,社会主义的历史也不过一百年。从这个角度说,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不过處于初始阶段,它的建设和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探索过程,失误、挫折甚至倒退在所难免。“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当指苏东剧变,这也使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陷入低潮。
苏联模式。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但是在实践上,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则更多受到“苏联模式”影响。20世纪30年代苏联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被后人称为“苏联模式”。它并没有从根本上偏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但产生于战争与革命的历史环境。它在创立之初所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成就深深感染了中国人。当时就有学者认为,中国生产技术现代化,固为重要,而分配制度的改善——直截了当地说,即社会制度之彻底改革,尤为重要。目前横在我们眼前的有两种模型:一个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现在已临到第三期恐慌了,日薄崦嵫,历史早已为它掘好了坟墓,丧钟的撞响,只是时间上的问题。而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则正以加速的步武向胜利的前途,第一次五年计划既已成功,第二次五年计划又已开始。无论是工业劳动者或是农业劳动者,他们所焦灼的,所孜孜以从事的,不是个人财富的累积,而是社会主义国家之基础的建设巩固与世界社会主义之前途争取。这和资本主义体系下的世界对照,恰是两个世界,两个历史范畴。我想,假如我们不愿长此困于泥泞之中,则在这样的对照下,何去何从?无论是谁,都该知所选择罢!参见杨幸之:《论中国现代化》,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54-255页。这种看法在其他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也能找到知音,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欧亚一大批国家的共产党在执掌政权以后纷纷以苏联模式为蓝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956年的中国也是如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苏联模式在这些国家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不尊重经济规律、缺乏活力、不利于调动广大劳动者积极性等问题,随着时间推移,其弊端日益暴露,不仅在中国也在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当然,各国共产党人也不同程度地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并开始了改革的实践,尤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困境,苏联和东欧国家也想进行一些调整,但在西方等各种势力强大攻势下,这种调整偏离了正确方向,终于导致1989年东欧国家先后发生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苏共解散,使世界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曲折。这说明,苏联模式已经僵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虽然受过“苏联模式”弊端的困扰,但是并没有因此中断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而是通过改革开放的实践实现了社会主义从“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的模式转换,为社会主义赋予了新的内涵和生机活力。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向世界传递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息,自那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正式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已经在中国的土壤中扎下根来,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从学习、引进到“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转变,领导中国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动更加自觉和自信。近年来,国际学术界有了所谓“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模式”的概念,这些说法一言以蔽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印证了邓小平1989年的预言:“现在的问题不是苏联的旗帜倒不倒,苏联肯定要乱,而是中国的旗帜倒不倒。”“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稳定,中国大有希望》,《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0,321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标志着中国实现了对传统苏联模式的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形态日益成熟。
三、开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崭新道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意义的集中概括。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开创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崭新道路。
现代化。西方历史学家一般将1500年作为现代社会的开端,而且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现代化和资本主义几乎是同义语。自那以来,欧洲北美包括日本等国家相继完成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最早跨入工业化的门槛。尽管发展模式不尽相同,但“资本主义”是其共同的本质,以至于马克思也认为真正的资本主义时代开始于16世纪。显而易见,开创世界历史,实现人类社会从农业到工业、从传统到现代社会转变是资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所起过的“非常革命的作用”,不仅改变了西欧北美的面貌,也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资产阶级,由于一切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4页。但是后来,并不是“一切民族”都采用了“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并非这些国家不愿为之,而是这条道路充满阻力。国外有学者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的起始时间和存在规律,提出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梯队的理论,认为第一梯队包括西欧和美国,俄国属于第二梯队,发展中国家基本上属于第三梯队。原苏联科学院历史学家戈里诺夫认为,第二梯队国家通常在发展阶段上落后于第一梯队,因此发展具有追赶和跳跃的性质,但沿着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阻力最大参见刘淑春等编:《“十月”的选择——90年代国外学者论十月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60,61页。。正是这一“阻力”,迫使俄国改变了历史顺序,中断了1861年通过农奴制改革开始的资本主义进程,以十月革命的胜利为前提开辟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或许马克思晚年已经早有预料,所以才在头脑中闪过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想火花。但不论沿袭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是依然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进展并不都尽如人意,剧变后的苏联东欧国家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
现代化的路径。在一些西方政治家和学者的眼里,工业社会是发展的样板,而资本主义是发展的道路,任何偏离这条道路的做法都被理解为发展的缺点或错误的发展。连马克思都说过,“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但问题是它“所显示的”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成就,也“显示”了各种弊端、矛盾和社会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无疑是对西方價值观的强有力挑战。印度学者阿什瓦尼·塞斯曾对中国印度两国的制度进行过比较研究,他引用了这样几个说法:美国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在其1953年的印度之行后说:“这两个国家之间正在进行一场竞赛,来验证自由方式和警察国家方式到底哪一个能实现更好的社会进程。这个竞赛直接影响着这两个国家的八亿人口。长远地来说,竞赛的结果将会影响到整个人类社会,包括我们自己。”——在杜勒斯看来,印度是自由社会,中国则是警察国家,显然这种观念带有强烈的反共色彩。而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表达则更为客观,用词更为准确。——他在1954年也同样直率地写道:“现在我们最感兴趣的国家是印度和中国。我们的政治和经济结构显然不同,但是我们实际面临同样的问题。未来将会证明,哪个国家、哪种治理模式将在各方面取得更大成功。”半个世纪后,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在独立日讲话中,回答了尼赫鲁关于未来的提问:“从独立到现在已经大约60年了。60年只是古老的文明史的一个短暂的瞬间,但对于一个年轻的国家来说却是漫长的。在这60年中,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欧洲的帝国消失了。新的力量在亚洲出现。”“看看中国的今昔。我在怀疑我们是否发挥了自己的所有潜能。”参见王新颖主编:《奇迹的建构:海外学者论中国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258-259页。中国共产党人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主张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长期共存,同时也不搞革命和模式输出,但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具有独特性和原创性。
中国的贡献。历史不过是人们有目的的活动而已。自文艺复兴以来,这个目的被赋予了社会进步的内涵。自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马克思恩格斯又将其理解为现代无产阶级通过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消灭私有制进而达到阶级消灭、国家消亡的无阶级社会状态的过程。因此,发展便有了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指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包括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社会制度的更替;狭义上特指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一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并进而向信息社会变迁的过程,即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实现现代化,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人的发展观涵盖了上述两种含义: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通过实现现代化推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简言之,即社会主义现代化。现代化不等于社会主义,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之上。在我们党看来,现代化与社会主义都代表了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一方面是现代化,因而要尊重现代化规律,按照现代化的标准改造传统农业社会,从现代化的进程中汲取文明成果,建立起现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体系,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另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即坚持共享发展,使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并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从而体现社会主义的性质和主题。同时,我们党所确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不仅没有割断历史,而且还充分继承和弘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天下为公”的大同学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古训,“和为贵”的传统道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操,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思想,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这些既是中国人民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条件,也是推动现代化进程的精神力量。这样一条发展之路,不能不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一个伟大创举,不能不说是“中国智慧”的体现,不失为现代化道路的“中国方案”。
四、遵循了文明进步的历史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得以加速。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党的十九大对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这个基础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遵循了文明进步的历史逻辑,体现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
传承文化基因。中国人民深深地热爱自己的祖国,传承自己的文明,走自己的道路,是因为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的中华文明,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滋养着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一个追求进步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以此为纽带,中华民族得以保持长期的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虽然呈现出一治一乱的历史周期,但动乱时期毕竟短暂,而且不得人心,终将出现“中兴”、“盛世”的局面。正是这种长时期的和平与稳定,为勤劳的中国人民书写历史、传承文明提供了环境和条件。这种“基因”的传承,也是实现中华文明复兴的重要前提。
实现现代化。按照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设想,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只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基础。而中国共产党真正实现这一历史使命,必须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鉴于历史条件和发展水平的制约,上个世纪我们党还不能就基本实现现代化以后的发展作出安排。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化,尤其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势头和步伐,可以预见,只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可以大为提前。因此,党的十九大制定了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新规划,即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从本世纪中叶提前到2035年。而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图景。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使社会主义更加深入人心。邓小平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经说:“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解决温饱问题,这个目标已经达到了。第二个目标是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三个目标是在下个世纪的五十年内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们现在真正要做的就是通过改革加快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用我们的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用两代人、三代人、甚至四代人来实现这个目标。到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真正用事实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了。”邓小平:《我们干的事业是全新的事业》,《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6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仅仅用30多年的时间就成为这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程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个事实足以说明,现代化的道路不仅仅是资本主义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也不僅只有苏联模式,还有更宽广的道路等待着人们去探索。今天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已经超出了邓小平的设想,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极大增强,创造历史的活动更加自觉。到本世纪中叶,随着我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更加具有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将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这种贡献主要体现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身就是和平发展之路。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针对国外有关“中国威胁论”的一种策略回应,而是中国人民发自内心的向往,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当年,中国在自身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就曾经向许多欠发达国家慷慨解囊,这个事实足以说明这一点。近40年来中国的迅猛发展,不仅没有对世界构成威胁,恰恰相反,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贡献日益凸显。比如,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中国近年来参加了多项联合国维和任务,用鲜血和汗水赢得了联合国和所在国的高度尊敬。在促进共同发展方面,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名列前茅。尤其在消除贫困方面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从1978年到2014年,我国贫困人口减少了7亿,贫困发生率下降90.3%。中国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成为全球最早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由30多年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贫困国家变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脱贫典范。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日益临近,中国也必将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中流砥柱。
(责任编辑:严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