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导读
2018-05-14苗满红
苗满红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围绕一位老年的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展开故事的讲述,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
书中,海明威以精练的语言塑造了老人的形象,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强者只能被摧毁而不能被击败的人生哲理。瑞典文学院院士霍尔斯陶穆称赞海明威:“《老人与海》是一部异常有力、无比简洁的作品,具有一种无可抗拒的美。”
《老人与海》这本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撰写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坐的船在暴风雨中沉没,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从此,海明威就与富恩特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经常一起出海捕鱼。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捕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这条鱼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长时间,结果在归程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了一副骨架。
1936年4月,海明威在《乡绅》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碧水之上:海灣来信》的散文,其中一段记叙了一位老人独自驾着小船出海捕鱼,捉到一条巨大的大马林鱼,但鱼的大部分被鲨鱼吃掉的故事。当时这件事就给了海明威很深的触动,并觉察到它是很好的小说素材,但却一直没有机会动笔。
1950年圣诞节后不久,海明威产生了极强的创作欲望,在古巴哈瓦那郊区的别墅“观景社”,开始动笔写《老人与海》(起初名为《现有的海》),到1951年2月23日完成了初稿,前后仅用了八周。4月,海明威把手稿送给去古巴访问他的友人们传阅,博得了一致的赞美。
永远失败与不肯认输
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至今已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逮住。头四十天里,有个男孩子跟他在一起。可是,过了四十天还没捉到一条鱼,孩子的父母就对他说,老人如今准是十足地“倒了血霉”,也就是说,倒霉到了极点,于是孩子听从了他们的吩咐,上了另外一条船,头一个礼拜就捕到了三条好鱼。孩子看见老人每天回来时船总是空的,感到很难受,他总是走下岸去,帮老人拿卷起的钓索,或者鱼钩和鱼叉,还有绕在桅杆上的帆。帆上用面粉袋片打了些补丁,收拢后看起来像是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子。
老人消瘦而憔悴,脖颈上有些很深的皱纹。腮帮上有些褐斑,那是太阳在热带海面上反射的光线所引起的良性皮肤癌变。褐斑从他脸的两侧一直蔓延下去,他的双手常用绳索拉大鱼,留下了刻得很深的伤疤。但是这些伤疤中没有一块是新的。它们像无鱼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般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很古老,除了那双眼睛,它们像海水般蓝,是愉快而不肯认输的。
赏读感悟
这个老人“永远失败”的一面是通过比较让人们感觉出来的。一个人在一条小船上钓鱼,船是小的,已经钓了八十四天,时间很长,可问题是一条鱼也没有逮住。不是说收获很小,而是说没有收获。作者描述这样一个老人的目的是什么,是给人们展示什么叫总是失败吗?作者并不言明,而是留下了悬念。
其次是对比:用一个小男孩来衬托老人的总是失败,因为那个小男孩跟了老人四十天也没有捉到一条鱼,孩子的父母说老人是“倒了血霉”,对比的明显之处在于孩子听从了父母的吩咐,头一个礼拜就捕到了三条好鱼。第三是形象的比喻:每次回来时,帆收拢起来后就像是一面永远标志着失败的旗子。这时,我们可以想象到老人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一是他老了,一是他总失败,给不了别人什么鼓舞。
而表现他“不肯服输”的只有那么一句——“除了那双眼睛,它们像海水般蓝,是愉快而不肯认输的”,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老人的不同寻常。他有那么多理由可以认输,但他就是不肯认输。这让我们对这个老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许,这就是小说最值得人们回味的地方。
有形的胜利
你现在头脑糊涂起来啦,他想。你必须保持头脑清醒。保持头脑清醒,要像个男子汉,懂得怎样忍受痛苦。或者像一条鱼那样,他想。
…………
他忍住了一切痛楚,拿出剩余的力气和丧失已久的自傲,用来对付这鱼的痛苦挣扎,于是它游到了他的身边,在他身边斯文地游着。它的嘴几乎碰着了小船的船壳板,它开始从船边游过去,身子又长,又高,又宽,银色底上有着紫色条纹,在水里看来长得无穷无尽。
老人放下钓索,一脚踩住了,把鱼叉举得尽可能地高,使出全身的力气,加上他刚才鼓起的力气,把它朝下直扎进鱼身的一边,就在大胸鳍后面一点儿的地方,这胸鳍高高地竖立着,与老人的胸膛齐高。他感到那铁叉扎了进去,就把身子倚在上面,把它扎得更深一点,再用全身的重量把它压下去。
赏读感悟
与大马林鱼的较量几乎要把老人害死了,老人从第一天的自言自语到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却想到自己必须干些什么,到后来,双方只能耗着,却没有办法。到第三天,他决定把大马林鱼宰了,不管那鱼是多么了不起。他总想让它知道人有多少能耐,他觉得每一回都是重新开始。这更像老人与鱼的心与心的较量。
当老人能忍住痛苦的时候,拿出剩余的力气和丧失已久的自傲的时候,他的内心开始藐视那只在水里长得无穷无尽的大马林鱼,他的胜利也就来了。老人用尽全身的力气扎下去,再把全身的重量压上去。
这是《老人与海》中渔夫与大马林鱼的较量,也是有形的胜利。
无形的胜利
他明白他如今终于被打败了,没法补救了,就回到船梢,发现舵把那锯齿形的断头还可以安在舵的狭槽里,让他用来掌舵。他把麻袋在肩头围好,使小船顺着航线驶去。航行得很轻松,他什么念头都没有,什么感觉也没有。他此刻超脱了这一切,只顾尽可能出色而明智地把小船驶回他家乡的港口。夜里有些鲨鱼来咬这死鱼的残骸,就像人从饭桌上捡面包屑吃一样。老人不去理睬它们,除了掌舵以外他什么都不理睬。他只留意到船舷边没有什么沉重的东西,小船这时驶来是多么轻松,多么出色。船还是好好的,他想。它是完好的,没受一点儿损伤,除了那个舵把。那是容易更换的。
他感觉到已经在湾流中行驶了,看得见沿岸那些海滨住宅区的灯光了。他知道此刻到了什么地方,回家是不在话下了。不管怎么样,风总是我们的朋友,他想。然后他加上一句:有时候是。还有大海,海里有我们的朋友,也有我们的敌人。还有床,他想。……床将是样了不起的东西。吃了败仗,上床是很舒服的,他想。我从来不知道竟然这么舒服。那么是什么把你打败的,他想。“什么也没有。”
赏读感悟
当老人钓到那条大马林鱼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老人并非永远失败,而是在人生上取得大捷了。当他付出了四十磅的鱼肉,还有自己唯一的鱼叉及好多绳子,而打死一条铲头鲨的时候;当他想到“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并用半个身子已经被咬烂了的大马林鱼的代价,杀死了两头加拉诺鲨时,他说:我还要和它们斗到死……此时,我们觉得老人真是太了不起了,他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完美的英雄形象。
课下练笔
海明威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辞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是对一种即使一无所获仍旧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讴歌,是对不畏艰险、不惧失败的那种道义胜利的讴歌。”请问这是评价海明威的哪一部作品?主人公是谁?你从这位主人公身上学到了什么?(答题纸自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