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古城(堡)的前尘往事
2018-05-14薛正昌
薛正昌
宁夏历史悠久,地理位置特殊,留下了不少与军事相关的军事城堡,尤其是西夏、元明时期修筑的城堡,成为宁夏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分还尚且保存完好。《宁夏画报》2017年第2期刊载过专题《宁夏古城(堡)》,叙述了宁夏古城堡的修筑及其历史文化变迁。
为便于读者系统了解宁夏古城堡文化遗存,笔者实地考察并结合文献记载,又梳理撰写了部分城堡前世今生的风雨历程。在它们的身上,同样承载着不同时期厚重的历史和文化。
安定堡与长城共庇安定
明代宁夏后卫,即古代花马池(今盐池县)。明初,蒙古兵锋南下主要在西部,花马池还没有军事压力,自然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蒙古人入居河套后,南下的路径主要在黄河以东,花马池逐渐成了要冲,战略地位日显重要。因为这里有大片的盐场,有大面积的草地,有泉水,是宜农宜牧的地方。因此,花马池不但居住着大量的蒙古人,而且牧放着大量的马匹。
明永乐二年(1404年),朝廷放弃东胜防御后,花马池成了蒙古兵锋南下的要冲,尤其是蒙古人入居河套。为了加强这一带的军事防御,正统八年(1443年),设置花马池营,调西安等卫官军轮番驻守,设右参将分守这里。成化六年(1470年),设置花马池守御千户所,进一步提升这里的防御级别。此后,修筑花马池一带的边墙(长城),以加强防御。
正德年间,杨一清出任固原陕西三边总督之后,向朝廷力荐宜将花马池守御千户所改设为宁夏后卫,在兴武营添设守御千户所,当时已看到了花马池的军事地理位置,提出要在这里“大建城堡,添设参游”,三边总督要到这里来督阵。朝廷同意了杨一清之请,在花马池设立宁夏后卫(地市级),军事层级大为提升。宁夏后卫的设置,不仅在明代宁夏是重要的军事防区,也是东连榆林镇的特殊军事戍防区。缘于此,户部管粮郎中也驻节花马池。
花马池设卫之后,遂调西安、庆阳和宁夏招募的兵士驻守。同时,再添设4个所,下辖5个千户所、50个百户所、3个堡寨、30个烽堠、驻军5200人、马673匹(《嘉靖宁夏新志》卷之3,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这里是防御一线,驻军没有屯田任务。由哨马营到宁夏后卫,花马池成为秋防时期蒙古兵锋南下的重要通道。每年6~9月,驻节固原陕西三边总督重点在这里督防,宁夏镇管粮通判也驻扎在这里,分守东路的参将也驻扎在这里。正因为这里军事建制机构设置层级高,军事地理位置重要,花马池外围的城堡布防密度增大。距离花马池城西北60里处,有一座规模很大的城堡——安定堡。
安定堡得名,与它的地理位置和军事防御相关。明代人张雨写的《边政考·宁夏卫》记载,安定堡驻军原额马队1703名,除逃亡和其他事故外,见在驻军435名,马133马匹。城堡统军官操守一员,后千户所掌所官一员。明代宁夏镇驻军,每个时期都不完全一样。《边政考》成书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这里记载的数据是当时的驻军人数,包括马匹数。明代人霍冀的《九边图说》里描述了安定堡的地理环境,安定堡在长城以内,紧靠着长城。长城上修筑有安定关城楼,距离宁夏镇城275里,长城周围有4个墩台。霍冀出任过宁夏巡抚、陕西三边总督,对宁夏的军事城堡布防了如指掌,与我们的实地考察看到城堡、长城是相符的。
一个初秋的日子,借着区政府参事室的活动,如愿考察了安定堡。安定堡位于盐池县城西北方向,这里是丘陵地貌,城堡依势而筑,在一个北向的坡地上,基本是南北向,城堡很大。说是堡,其规模远远超过“堡”,与一般城池没有两样,城墙遗址十分清晰。沿着西城墙直走到城墙的西北角,圮塌的城墙土坡上,到处都是残砖瓦砾,有的地方砖瓦叠塞在墙土里,上面生长着稀稀落落的小草,游人可踩着砖石土堆登上城墙。安定城原本是由砖石包砌,俗称砖包城,可见当时城池的重要,遗憾的是20世纪60年代城砖被拆除。城墙风雨剥落数百年,尤其是城砖被剥离后,城墙土胎损毁得更快。现在看到的城墙,墙体低了,墙身胖了,岁月与人为的影子都看得出来。
在城墙的西北角,我伫立了许久。一是这里是城堡的高处,可俯视整个安定城所在的位置,南北为坡地,中间低凹,且有东西向通道穿城而过。安定堡就坐落在这个地貌中间靠北坡地上,实际上城墙也有意识地利用了自然地理环境。北城墙上有很大墩台,应该是北关城楼遗址,安定堡的格局可能就体现在这里。二是可看出明长城与安定堡的关系。长城由西北方向而来,在安定堡走向已成东南方向,而在距离安定堡仅数十米的地方拐了一个直角,向东北方向而去,长城走向十分清晰。这就表明,先修筑安定城,之后修筑长城。安定城的位置充分利用了地形环境,而长城修筑的走向又增加了安定堡的防御能力,长城就这样擦安定堡城而过。
虽然初秋正午的太阳烤得人有些火辣辣,但在城堡废墟上仍旧不由会让你思索城堡与长城的从容结缘。将城堡与长城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在明代宁夏后卫花马池一带长城沿线的防御,安定堡应该是特殊的一例。宁夏巡抚余子俊当年已经看到要堵挡蒙古铁骑南下,唯一的好办法就是修筑长城。长城一旦与军事城堡结合起来,其防御功能自然会大为增强。贤者的智慧付诸实施,为后人所效仿,也留下了文化遗产。1697年3月,康熙平定噶尔丹进入宁夏地界,由花马池前行,安定堡也是他的驻跸之地。安定堡有幸,也承载了这么一段特殊的历史,为它写就了另一种文化内涵。
离开安定堡,继续沿长城而行。长城保存完好,每百余米就有一个烽墩,其密度有别于其他地方,可见这里军事防御的重要性。
岁月流变中的朝那古城
朝那县,是西北地区较早设置的县制,朝那古城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有重要影响,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都与这里相关联。朝那(古音读nuo),城池位于宁夏彭阳县古城镇镇政府所在地。筑城史久远,20世纪70年代之前城池保存完好,历史文化意义上传承的朝那城的称谓早已淡出,而以民间直观的古城名的字却已约定俗成。朝那古城,可能在战国时期已筑有城堡。公元前272年,秦昭襄王攻灭义渠戎国之后,以朝那邑为中心设置朝那县,治所就在这里。汉朝建立后,仍为朝那县制,治所仍在朝那古城。北魏末年移至現在甘肃灵台县西北朝那镇,隋朝废县。
茹河发源于六盘山,由西向东南方向流经宁夏彭阳、甘肃镇原县,汇入蒲水。朝那古城坐落茹河北岸,居古城川道正中,南北环山,峰峦叠嶂。古丝绸之路的另一条走向就是沿茹河抵达丝路重镇固原的。朝那古城呈长方形,东西长682米,南北宽480米,占地面积32.7万平方米。城墙残高1~13米,基宽14米,夯土层14~20厘米。城池东西南北开有4个城门,城墙外围辟有护城壕堑,至今城垣清晰。
朝那古城出土过大量文物,一些文物相当重要。西汉时期的朝那铭文鼎、错金银铜羊等极具文物研究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1978年,在当时宁夏固原县古城公社古城大队出土了一件铜鼎。因鼎身有“朝那”铭文,故称为“朝那鼎”。鼎身刻有三段铭文:
第廿九,五年,朝那,容二斗二升,重十二斤四两。
今(?)二斗一升,乌氏。
今二斗一升,十一斤十五两。
“朝那鼎”的出土说明,第一,它是西汉早期朝那县标准计量容器;第二,古城镇是秦汉时期朝那县治所在。《汉书·地理志》記载,朝那、乌氏二县,在汉代均为安定郡属县。这件铜鼎原置于朝那县,后移置于乌氏县。在一件铜鼎上刻有朝那、乌氏两个县制的名字,表明同一器物先后归属过两个县制所有。地方行政建制的缩减与县制的迁徙,都会给地名与隶属关系带来变化。《汉书·地理志》载,西汉时期安定郡辖21县,东汉时期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王先谦《后汉书集解》记载,东汉安定郡仅辖7县,县制少了三分之二。虽然县制锐减,县域辖境却不断增大,乌氏县辖境自然向北延伸,覆盖了朝那县的部分地域。“朝那鼎”上的铭文“朝那”与“乌氏”即说明这个问题,由此可以厘清秦汉时期地域沿革与变迁。
此外,绳纹大板瓦、小筒瓦、卷云纹瓦当、陶水管等各类建筑材料,也印证着朝那城的建设及其格局。北魏以后,作为县级政权的朝那县制迁出去了,但城池仍被多个朝代所利用,宋代就是一个重要时期。如出土的《东山寨修城记》碑、《宋故董府君墓志铭》等都延伸着朝那古城的余脉。北宋与西夏对峙时期,朝那城被修筑利用,以“东山寨”为名。由《宋故董府君墓志铭》看,墓主人不但有军功,而且乐善好施,在地方上很有影响力。墓志显示的家族信息,几代人都葬在这里。由以上出土文物看,北宋时期朝那古城仍是沿边的一个重要的军事防区,驻守有大量的军队,而且持续时间较长。
从军政建制看,古朝那城的位置依旧重要,被多个朝代修筑利用。北宋设置东山寨,是军事性寨堡。金代设立东山县,缘于东山寨而来,前后有过60余年的经历。成吉思汗避暑六盘山,奠定了六盘山下开城作为行宫的地位,此后的太宗窝阔台、宪宗蒙哥、世祖忽必烈都刻意经营开城。元代建立后,忽必烈分封其子忙哥剌为安西王,王府即设在开城。同时,设有开城路总管府,下辖开城县、广安县。广安县,即金代东山县。明朝,这里降为东山里,清代降为古城川堡。追溯朝那古城的历史,可以看到它两千多年的变迁史。近30年间,朝那城虽然损毁严重,但它的雄姿遗韵尚在,地理格局依旧衬托着它昔日的辉煌。
现在,它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