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客留言
2018-05-14
让孩子内心强大,去独闯世界
郑来福(河南郑州)
《杂文月刊》文摘版2018年第1期下刊登了张鸣老师写的《都在惯孩子》一文,就是一篇好文章。俗话说,“娇子如杀子”,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可是几人能做到不娇惯孩子吗?
为什么还有人娇惯孩子,这是因为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来肉,是自己的化身,是另外一个自己。娇惯孩子从这个角度来讲就是娇惯自己,这就是娇惯孩子的根源。
每个人都想幸福的生活,作为父母就把这种幸福愿望转嫁孩子,孩子幸福了也等于是自己的幸福,这就是惯孩子的动机。
但是孩子是不能惯的,娇惯会出大问题。因为人和动物一样,生下来就会有风险,无论担心与否,风险总会有。孩子经历的风险,父母是替代不了的。这就需要父母放手,让孩子去经历狂风暴雨的磨练。
孩子迟早要离开父母去远行,有见地的父母不会用物质来塞满他们未来的行囊,但一定会刻意强化他们的内心。内心强大的孩子可以做任何凶险环境下的“不倒翁”。他们可能偶尔会踉跄,但绝不会倒下。何况,挫伤和风雨在许多时候,会成全孩子闪亮的人生,会给他们带来乐趣,让其感受到人生的美好。
作为父母,及早放手让孩子去做事。因为在孩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战胜恐惧的机会,长大了就有99次战胜恐惧的可能,这是罗斯福的名言。
“差不多”与“一百年”
张明礼(辽宁盘锦)
《杂文月刊》文摘版2018年2月下有一篇文章《所有的“差不多”最后都会报复你》很好。文中的“差不多”从小事的颜色、东西分不清,到時间、金钱的苟且随便,到最后糊涂一死收场,都说明“差不多”是一个处事马虎、不肯认真的人。
一个追求精益求精的人不会以“差不多”的态度对待生活,如果你以“差不多”的心敷衍生活,生活也就敷衍甚至惩罚你。就像某个工程项目,如果有半点偏差,后果就不堪设想,甚至造成重大伤亡。所有的“差不多”,最后都会报复你。
只有当你不再满足“差不多”而精益求精时,生活才会厚爱你,才能登上人生金字塔的顶端,生活才会更加精彩。
这一期还有一篇文章《德国造凭什么能用一百年》,同样也是一篇美文。德国人秉承的理念就是“只做好一件事”,没有哪家企业是一夜暴富、迅速成为全球焦点的。他们研发一辆车需要上万人,每一个人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极致,接近完美。
德国企业员工承担着要生产一流产品的义务,要提供良好售后服务的义务,生产的东西只有一个标准,一口锅能用百年,他们认为产品质量的好坏,主要体现在“经久耐用”。而这对于我们国人来说值得借鉴和反思。
《儿童“维密秀"令人痛心》读后
张立超(辽宁锦州)
未成年人的培养和教育牵系未来,关乎国运,对其"三观”的引导将决定若干年后社会的道德水准和价值取向,所以这个问题是国家、社会乃至人类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决不容小觑。这个问题也最能看出成人世界的良心与素质。"维密秀”(《儿童“维密秀"令人痛心》《杂文月刊》文摘版2018年1月下)痛了作者,也让笔者心痛至极。
不得不说,整个社会的物质条件现在有了大幅度好转,但未成年人的生存环境仍有太多太多令人担忧甚至揪心的地方。幼儿园虐童事件几乎让所有家长闻之色变、心有余悸,而少女(或少男)遭遇的性侵事件,不仅是她(他)们个人的人生噩梦,更是社会的羞耻与伤疤!
这个似是而非的"维密秀"用利益诱惑家长,为一己私利而"消费童真",实实应该受到谴责甚至处罚。儿童本应远离名利场,这早已是古今中外有识之士之共识!孩子们的世界不染纤尘,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他们能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而去冗除杂,难道不是成人世界义不容辞的责任吗?如今,有些成年人早早引儿童入名利场,不知是何居心!
也许笔者言重了,但真的希望孩子们能顺顺当当地成长,不轻易遭受人为的扭曲!童真世界有真正的"美”可审,也有极其紧要的事去做,没功夫也没必要走那"劳什子内衣秀"!成年女性走"内衣秀"相信有很多人也同笔者一样不敢恭维!
唯愿整个世界、不同年龄的群体都审真正的“美”,走正常的"秀”,求有良心的利益!
切勿图“虚名”
张良汉(安徽马鞍山)
拜读《莫为“闲名”所累》(《杂文月刊》文摘版2018年2月下),深深被王永清先生的观点所折服。但细细琢磨之后,似有意犹未尽之感。
除赞同王永清先生的观点外,窃以为,全社会应大力倡导和鼓励人们通过实干留下自己的好名声。因为在人类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名声显赫的人,站在社会发展的潮头,为人类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远的不说,就拿近现代中国来说,孙中山先生通过不懈奋斗,推翻了封建帝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让中国人民富起来了。他们的名声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也是赫赫有名的,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像他们这样的人越多,社会发展就越快,因为他们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代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当然,历史上也有一些人为了个人私利,刻意追求虚名、浮名,甚至沽名钓誉,迷失做人的方向。也许他们一时名声很响,但随着时间推移,必然被历史所淹没,被世人所唾弃,为世人所不耻。
当今,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要追求靠努力靠实干靠奋斗的实名、好名,千万别图“虚名”!
“差强人意”是“不差”
刘曰建(北京)
《我们为何拍不出优质动画》(《杂文月刊》文摘版2018年2月下),先赞几部外国动画的票房成绩,话头一转:“相比于这样的成绩,近年来的国产动画成绩确实差强人意。”“差强人意”用反了,“差强人意”不是“差”,是“不差”。成语“差强人意”的“差”是尚、稍微,强是振奋,是还能振奋人的意志。《后汉书.吴汉传》载,汉光武帝起兵讨伐王莽,一次作战不利,诸将都很恐慌,只有大司马吴汉镇定自若。光武帝感慨地说:“吴公差强人意,稳若一敌国矣。”赞赏吴汉的镇定能振奋人们的意志。这层意思时下很少用了,“差强人意”多是表示尚能使人满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茅盾文集·自序》:“自然也不敢说这样做了以后一定能写出差强人意的东西来,但既然这是正确的道路,就应当这样走。”“那几幅画都不怎么样,只有这一幅梅花还差强人意”。作家陈建功狗年伊始,在北京晚报撰文《让“幺蛾子”追得“五脊六兽”》,写“我与晚报的‘死生契阔”:“记得我写过一篇《天道》,又写过一篇《娘家人》,好在差强人意,发表后转载、评论的不少”,都是这个意思。可见“差强人意”没有“差”的意思。现在常见行文中把不尽如人意说成“差强人意”,大约是一见“差”字便望文生义了。
时下很多人都把差强人意用反了,故写一短文呈上。杂文都很短,有一点瑕疵就扎眼,必须字斟句酌,力求完美。
我最喜欢这两篇文章
乔国政(河北藁城)
《杂文月刊》文摘版2018年1月下佳作多多,其中有两篇文章令我掩卷反思,回味无穷。
张勇先生的《等等再下结论》,先讲了三个小故事后,只用了一句话,就概括出了文章的主题:“......凡事还是等等再下结论吧。”实际上他是在论证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一句名言,“你说的对,别人说的和你不一样,未必就错了”。旨在告诫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对别人的言行举止,要从别人的立场和角度上,深入实际,全面观察,缜密思考后再下结论,不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就对人家说三道四,以免自讨无趣。
高低先生的《一句话XX》也写得好。他讲,他给某刊投去一条“一句话点评”,收到的稿费出乎意料的高,发感慨说:“这‘一句话是我从自己写下的数十句话中挑选出来的,或者说是提炼出来的。”这与古人倡导的“推敲”精神和“吟出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是一致的。设若我们的作者都能像高低先生那样,从自己用数十种表述方法写同一内容的文稿中挑选、提炼出最优秀的一篇,再发给编者和读者,焉有不出佳作之理
也说“档案”造假
郭树荣(山东济南)
读《杂文月刊》文摘版2017年12月下的《“高管现形记”的滑稽与荒诞》一稿,很有感触。当今时代,几乎每个人都有“档案”。虽然不知道其内有些什么“东东”,但却决定着自己的命运。但我想其主管单位的管理者是知道的。而且,还有人不但知道其内容,还能“造假”。尤其是一些“高管”人物的造假,就很令人瞠目结舌。对此,我十分奇怪,也十分佩服其“本事”之大。不过纸包不住火,假的终有暴露的一天,留下的就是滑稽和荒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