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客留言
2018-05-14
介子推不是抬杠
陈思炳(安徽合肥)
《杂文月刊》(文摘版2018年7月下),刊登了杨杰先生的文章《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文中列举了几个古人抬杠的例子,其中讲到介子推“直接拿生命抬杠”,鄙人觉得此论不妥,介子推之死似乎不是为了和晋文公抬杠。
杨杰文中所说介子推因没受到封赏,“觉得羞辱,就带着老母亲进山归隐,忘却这个冰冷世界”,似乎与介子推的品行不符。其实,介子推是个淡泊名利权位之高士,如果他真心恋权位,晋文公亲自登门相请,也算给足了面子,他不会避而不出。如果说介子推不愿做官即和晋文公抬杠,古人还有许由洗耳拒尧之请,嵇康屡拒司马昭之旨,陈亮爬墙躲避宋孝宗使臣之拜,这些被历代传颂不慕官位的名士,都是和君主抬杠吗?正因为介子推“有恩于君不图报之忠,侍奉老母不为官之孝”,才被世人景仰。
为老人撑天,是天大工程
刘曰建(北京丰台)
《为随迁老人撑起一片天》(《杂文月刊》文摘版2018年7月下),所言极是。我国有2.41亿60岁以上老人,1800万随迁老人仅占十三分之一,更需要关注的是为所有老人撑起一片天。
人老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并不都像歌里唱的“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现在国家為老人已做了大量工作,如全面取消领取社会保险待遇资格集中认证。医药费异地可以地报销了,但并不是所有力量都在为老人撑起一片天。不良商家利用老人“君子可欺以其方”的软肋,玩弄零团费、低价游、保健品,狠掏老人有限的钱包。为老人撑天是天大工程,难度极大,谁也不能置身其外。有句话经常被说起:“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去。”为老年人撑天,既是为现在的老人,也是为未来的自己!
“熊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
郑来福(河南郑州)
读罢《杂文月刊》(文摘版2018年7月下)刊登的《“熊孩子”:且慢贴标签,宜区别对待》,就想起一位同学讲的亲身经历。有一次坐电梯,里面有一个五六岁的“熊孩子”,在电梯上又蹦又跳,同学好心对旁边的父母说:“管一管你的孩子,他这样做太危险了,电梯容易出事故。”想不到这位父亲不耐烦地说:“没关系,孩子小不懂事,让他闹,这样他会开心。”
孩子都是好孩子,之所以会成为“熊孩子”,其原因是背后站着一个“熊家长”。我是一名从事了30多年教育、感化、挽救失足青少年工作的警察,又是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我发现,失足青少年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和父母教育不当有密切关系。记得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曾两眼含泪对我说:“郑警官,是我害了孩子,从小没有把他教育好。孩子从小没了父亲,我看孩子可怜,就娇惯起来。真是捧在手里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要星星不给月亮。最终导致孩子养成(吸毒品)的坏毛病。我现在真是后悔了,可是已经晚了,你们要好好教育他,让他重新做人。”
希望每一个做父母的都要把孩子教育好,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面对孩子犯错,父母一定要重视教育,千万别助长孩子的任性,不然日积月累,将来更难管教。
神化阅读不如日常化阅读
吴小惠(江苏徐州)
也许是远离了学生时代的校园好多年,“读书”这件事也远离了忙碌而浮躁的生活。除了一些以实用为目的的阅读,纯粹的、愉悦的、忘我的阅读已经离不以读书为业的成年人很远。
从刘大先先生所撰的《无日不是读书天》(《杂文月刊》文摘版2018年5下)一文,已经明显感到在当今的网络信息时代,电子产品对碎片时间与精神领域的侵占,让本就高冷和清苦的“读书”一事在大众生活中更难有一席之地。愚以为,《读书四时乐》所印证的无日不是读书天,更倾向于现代人对美好读书时光的诗意追想。困难更多来自于如何使阅读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并不缺少阅读的时间,但真正的阅读非常稀少。
“读书”和“阅读”是一回事吗?在传统语境中,读书更多的指向求学,是读书人的事,面向特定年龄特定群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为立业立功立名进阶的手段,就算在普遍扫盲的新时期,读书也被认为是学生的事,一旦毕业了也就可以不必读书。从小所受的教育也给我们制造了这样的假象,高考过后把成捆教科书烧掉来释放压力,以为读到一定学位后就能抛开书本终结苦读日子在社会上建功立业。对大众来说,读书是读书人的事;对读书人来说,读书更多是青壮年时期的事。囿于观念,我们对读书的理解是很狭隘的。
事实上,为了升学的读书和真正的阅读不是一回事。阅读是思维的体操,需要专注力,以及必要的自律和孤独,人的判断力、独立性和丰富性得以提升。阅读也是生活的调味品,在诗意的阅读中放慢脚步、放空思想、放飞心灵。人的一生,可以因阅读而更加美好。
近年来推广阅读的运动如火如荼,人们意识到阅读对生命成长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呼唤“读书”的回归。但是,仅仅掀起阅读热潮后,阅读并没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盛行。我想,在强调读书功利性、神化阅读的当前,还不如将阅读日常化。阅读对每个人的意义,都是神秘而不可预测的。阅读的意义需要个体去自行构建,从拿起一本书开始,不管有用无用,先读了再说。
请写一手好字吧
贾启锋(河北沧州)
看过《为代写“买单”,不如为手写“补课“》(《杂文月刊》文摘版2018年7月下),深有同感。
写一手好字,不仅是“面子”问题。练习端庄的楷书时,可以培养严谨、踏实、一丝不苟的好习惯;练习行书时,可以体验汉字的象形之美,如竖有“悬针”“垂露”等,折有“浮鹅”“蟹爪”等,点有“鸟嘴”“波浪”。真是乐趣无穷!
提醒大家,打字时可以尝试用“五笔”,这样脑中总会拆分汉字,书写时不致“提笔忘字”。
我指的是硬笔书法,如果再练习一下毛笔(软笔)书法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