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埋单”

2018-05-14刘荒田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茶客礼拜茶楼

刘荒田

我的家乡,号称“中国第一侨乡”,近200年间,出洋者众。在以落叶归根为主流的年代,海外归来的乡亲,无论“衣锦”与否,面子是不能丢的。于是,有关他们呼朋引类上茶楼,吃虾饺、烧卖、肠粉、蛋挞后的最后一道手续———埋单时的逸闻颇多。大半个世纪前的茶楼,会账不凭单,客人离座,往柜台方向走去时,堂倌一边清点空碟一边吆喝:“开来!”以提醒掌柜的注意。随即,堂倌以高出鼎沸人声八度的嗓门报出数额,用的是业内切口:“礼拜毫有找”(“礼拜”是七,“毫”是一角,“有找”是七角找回一分,即六角九),“礼拜三”(即七角三),“一巴掌”(即五角)。

这是我当知青时村中老人说的笑话:一天正逢墟期,午间,三个从花旗国回来的男子在镇上邂逅,亲热无比地拍拍肩膀,一致决定上茶楼聊个痛快。在水汽氤氲中消磨了两个小时,茶市阑珊,该埋单了———他们都早已悄悄自我检查过,知道囊空如洗,个中原因很多,如回乡已久,钱都挥霍光了;刚才买菜或馈赠亲友用罄;忘记带钱包。怎么办?堂堂金山客,连“叹茶”的小钱也没有,传出去岂不是要跳楼?如何化解这眼前的困局?只有造个借口溜出去找熟人救急。不过“英雄所见略同”,三人落座前都暗抱侥幸:我没带钱,眼前两位衣冠楚楚,从来出手大方,怎么会不带?但在埋单前,“抢”的戏是务必要做足的。

于是在堂倌报出数额的同时,三位体面的绅士在通往收款台的过道上推推搡搡:“你们是大佬,这次务必让小弟表表心意!”“上次你请了,这次不行!”“喂,我是地主,怎么轮到你们……”越吵声音越大,都发红,颈上青筋如蚯蚓。如此煞有介事,让茶客以为是黑帮“开片”(械斗)。他們向柜台发起冲锋,一起说:“我来!都别争!”然后,各自一只手插进口袋,久久没有拔出。一片死寂,弄得伸手准备接钱的掌柜两眼发直。这一秒,谁都指望别人从口袋里掏出白花花的银圆,若然,其他两位将无奈何地摇头,小声骂:“算你手快,下不为例。”好戏就此完美落幕。然而这一次,每个人都脸如死灰,苦哈哈地搬出冠冕的理由,最后派人去外面搬救兵。

这种“面子病”,受鲁迅激赏的日本学者厨川白村将其概括为“由灵向肉的逆行”。他认为有肉体才有精神,有物才有心,否则就成了“无腹无腰无足的幽灵”。务实地看,这三位茶客进茶楼之前本该声明:我没带钱来。这等意外事件,如果发生在洋人身上,一般不会引起麻烦,他们是这样处理的:只要没有事先说定“由谁做东”,就心照不宣地实行“荷兰式”———AA制。身上没钱的人不抱幻想,连茶楼也不入。

如果谁都没钱埋单,还有个“非法之法”,属法国笑话,见于清朝翻译官张德彝(1847-1918)1866年所写的《欧美环游记》:“有三人同入酒肆,饭毕,彼此争给酒钱,许久不止。佣保劝云:‘三位谅皆至契,不论谁给皆可,何让如此之久耶?年长者云:‘有一妙法,我三人排立,以巾遮汝之目,则汝摸何人,何人当给。彼二人以为然,佣保无法,以巾遮目,摸索片时,一无所得,心急去巾,则三人已远飏无迹矣。”

躲避埋单,唐人街曾有这样的“窍门”:和亲友饮茶或喝咖啡,某人把账单“抢”到手后,照例拿出一张百元钞票去支付。侍应生面露难色,说面额太大,“敝店找不开”。某人束手,只好把账单“让”给另外一位参与者。那是上世纪初,美国普通工人的时薪为一角钱,百元钞票被视为“天大”。

猜你喜欢

茶客礼拜茶楼
茶馆 、 茶客与沙汀小说的乡土叙事
神回复
茶楼包厢外为什么排起长龙
丰硕茶楼
老茶客
节俭教育
猜字谜
任素梅作品选
存在的苏醒
茶酒联趣(联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