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的两次拒绝
2018-05-14王春玲
王春玲
蔡元培先生以“兼容并包”的思想造就了北大的辉煌,而且,在北大师生和朋友的眼里,他是个非常谦和的人,连疾言厉色的时候都很少见。但是,蔡元培先生处事也自有他的原则,绝对不是凡事和稀泥的“老好人”。
北京大学在蔡元培未当校长以前,开校务会议多半讲英语,特别是预科的校务会议,全部讲英语。不懂英语的教授,只好像聋子一样坐在那里,痛苦万分。蔡元培接任校长以后,特别提议校务会议一律改用中文,这引起了外国教授的反对,他们用英语表示“我们不懂中国话”。蔡先生针锋相对,回答说:“假如我在贵国大学教书,是不是因为我是中国人,开会时你们就说中国话!”洋教授哑口无言。从那时起,任何会议发言,一律用中国话,不再讲英语。当时,蔡元培刚刚入主北大,還是“新人”,拒绝要求沿袭用英文开会的“资深”外国教授的请求的确是需要勇气的。
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长的时候,一直坚持“唯才是举”,对于没有真才实学或者是品行不端的人,不论是什么背景,蔡元培都力主一律解聘。当时,有两名英国教授学问尚可,做人却很难为人师表,常带领学生逛八大胡同。聘约期满时,蔡元培不再续聘他们。那时,外籍教授多由公使馆介绍而来,英国驻北京公使朱尔典找到蔡元培为那两名教授说情,遭到了拒绝。朱尔典很生气,曾在背后对人说:“我看你蔡鹤卿还能做几天校长?!”为了这件事,那两名被解聘的外籍教授告到法庭,蔡元培依然坚持原则,毫不让步,他委托王宠惠作代理人出庭,最后校方胜诉。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蔡元培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甚至是一个有求必应的“好好先生”,哪怕是一位无名小卒让蔡先生为自己的书做序题签或举荐工作,他都不会拒绝。其实,这只是蔡元培的外表,内里他是一个有原则有气概的“大丈夫”。用林语堂的话说就是:“蔡先生软中带硬,外圆内方,其可不计较者,他不计较,大处出入,却不肯含糊。”蔡元培的两次拒绝,让我们看到了他的铮铮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