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菲有别的选择吗

2018-05-14侯会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内森苏菲天性

侯会

电影《苏菲的选择》是三十几年前的老片子,我后知后觉,最近才看。总怀疑自己有“选择综合征”,拿来一堆片子,挑半天也决定不了看哪个。但只要电视台播放的,哪怕名字并不吸引人,我也会安然接受,从头看到尾。

片中苏菲的扮演者是著名影星梅姨(梅丽尔·斯特里普),那时还很年轻,漂亮是没得说。苏菲是个波兰女子,二战后来到美国,跟犹太科学家内森同居。内森是个怪人,平时热情似火,魅力四射,跟苏菲爱得死去活来。可常常毫无征兆地翻脸,怀疑苏菲的忠诚,对她又打又骂;苏菲呢,总是逆来顺受,并无怨言。

同樓居住着年轻的南方作家斯丁格,他同情并爱上了苏菲。一次夜半深谈,苏菲道出自己的人生隐秘:她的父亲是波兰著名的人文学科教授,战前极力主张“反犹”,苏菲还帮他打过反犹讲演稿呢。

可德国人来了,苏菲照样被关进集中营。她的一双儿女只能留下一个,另一个必须马上“处理”掉。苏菲哭着喊:“我决定不了,别让我选择!”直到两个孩子全被拉走,她才在最后一刻抢回了儿子!

苏菲会讲德语,能熟练打字,大概还因貌美,被破格提拔为纳粹指挥官的秘书。她极力向德国人表白:“我跟他们(犹太人)不一样,我是波兰人,我的父亲……”她不惜以色相引诱,唯一的请求是把她的儿子放出去。可指挥官不久被调走了,她没有别的选择,只能重回牢房。

战争结束了,重获自由的苏菲却走不出精神的炼狱。她失去亲人,白玉有瑕,这个世界上已没啥值得她留恋的了。她依然漂亮,但生命之火却如风中残烛,唯有靠内森的热情时时点燃。当她受虐时,她觉着自己是在为父辈赎罪……她也爱斯丁格,但她还是做出了抉择———一生中唯一一次自己说了算的抉择:跟着癔病发作的内森一同服毒自尽!

这是一部不一样的影片。在以往的二战题材片中,人们见到的是鲜明的对立:一方冷酷残暴、灭绝人性,另一方仇恨恐惧,有绝望也有反抗。

然而就没有另类表现吗?正如内森发狂时所咒骂猜忌的那样,苏菲这个“下贱的荡妇”,她的品行是可疑的:死了那么多犹太人,她却活着从集中营走出来,她干了些什么?———内森患有妄想症,他的思维总是那么绝对化。

可是设身处地想想,那些踩着历史的步点,深一脚浅一脚被赶进集中营的囚徒,他们思绪复杂、百味杂陈,又何待言说?仇恨恐惧之外,又有哪个不挖空心思、心存侥幸,尝试一切逃离虎口的可能?趋利避害是人之天性,人类若没有这样的天性,大概早就灭绝了。坐在电影院里一边嗑瓜子一边评论这个贪生那个怕死,是件容易且畅快的事。而屠刀架在脖子上的滋味,又有几人感受过?

苏菲至少还是守住了做人的底线:她没有出卖谁,她甚至尝试帮助抵抗组织盗取纳粹军官的收音机,只是没能得手。她违心地出卖尊严、牺牲自己,那是基于母爱和求生的本能……这也许应该成为一条判别是非的标准:在重压之下,你不得不低头,但绝不出卖他人,绝不为虎作伥,这样的人不是同样值得同情和尊重吗?

更多时候,抉择又是无奈的,因为摆在眼前的选项没一项是你情愿领受的,不过是两害或多害相权取其轻罢了。让苏菲自由选择,她当然选择带着一双儿女活着离开,可这一条,选项里偏偏没有!我们是否可以把判别标准修正一下:凡是无奈的选择,都不宜苛责。

最可恨的是那些并未受到任何威压,却要主动献媚、助纣为虐的人。我一个朋友的远房亲戚,便是个投机者。“其人也小有才”,不甘寂寞,四十几年前在报刊上写诗撰文,为当时的得势者唱赞歌,很红了一阵子,后来差点被当作“三种人”处理。他本来有自由选择的空间,却仅仅为了名和利,主动选择了出卖灵魂!

今天,人们盼来了好时代,再也不必时时面对生死抉择。小选择则不断:小到看电影,大到找工作;从点哪家外卖,到听谁的歌。也有大选择:捍卫自由选择的权利,推动社会进步,别让说一样话、唱八个戏的噩梦回来。

猜你喜欢

内森苏菲天性
开悟
开悟的障碍
布局
苏菲的故事
少了5美元
内森·英格兰德《姐妹山》中的犹太性解读
天性是人心的影子
苏菲寻龙记
或许,只因为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