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离去的身影

2018-05-14薛仁明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君臣范蠡张良

薛仁明

打从中学起,少说,有十几年的光景,我一直是个钻牛角尖的人。彼时,烦恼既多,忧思亦深,一层层、一叠叠,种种的困惑,各式各样的忧患,常把自己给团团困住。直至二十六七岁了,遇到事儿,不时都还纠缠其中,搅得不清不爽,完全莫得解脱。一回,我正郁郁不欢、怅然若失之际,读了《史记》,读到“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当下,泫然欲泣,久久不能自已。

那时,楚怀王与顷襄王相继听了谗言,屈原忠而被谤、信而见疑,在被疏受迁后,不论他如何心系楚王,又不论他多么眷顾楚国,终究,仍得千般苦痛、万般悲凉地离开郢都。于是,在远行的路上,屈原中心摇摇,行迈迟迟;在迢遥的途中,屈原边走边凄怆着,“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他越思越想,心中又岂止悲痛?他的步伐,渐形蹒跚;他的身影,更显仓皇。最终,当步伐已沉重到再也走不下去之时,屈原“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

二十几岁的我,看这无比悲苦的离去的身影,先是一惊,随即又心头一沉,彷彿自己也要怀石而去似的。当时,我偶尔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因此,我常陷于绝望,可又自觉有无限之悲悯;我不屑庸碌的人群,却又时感对世人充满了不忍之心;我似乎俯视着芸芸世间,对世人竟又比谁都还经常厌倦。结果,我前一个念头,后又一个念头,彼此纠结,彼此矛盾,如此念念相续,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不断地翻搅,把自己搅得惶惶不安,也讓自己深陷于莫名的感伤而难以自拔。于是,我情绪上有种耽溺,有种自伤,更有种自怜。因此,自怜的我,看着屈原远去的身影,不由得萦纡烦闷,突然就怆痛了起来。

许多年后,我的生命有了翻转。这翻转,到底是如何翻、又如何转,一时间,我也说不明白。但总之,我终于知道,把自己搅得疲累不堪的,既非那奸恶之人,亦非这世界,其中关键,只能是我自己。我终于明白:一切的纠结,都缘于作茧自缚。明白了这点,早先我愤青式的操切与急躁,便开始慢慢淡了;原来我文青式的苍白与忧伤,也渐渐没了。等这一切都渐行渐远,我的生命开始峰回路转之后,我再看屈原那缠绵难解的离去的身影,难免会惋惜,也不禁嗟叹,可是,却再也不会惊悼伤痛了。

迫使屈原离开郢都的,当然是那昏君与佞臣;可让他离去之身影如此凄惶的,却只能是他自己。人生的际遇,没人说得准;可一旦得离去时,不管怎么样的身影,总可以由自己决定。若论这离去的身影,我佩服范蠡。

外表看来,范蠡是功成身退,主动求去,完全不该和屈原相提并论的。可真说“功成身退”,其实人人皆懂,更人人会说,但实际“操作”时,却有着千差与万别。譬如张良,若论智慧,若论世情的穿透力,又岂在范蠡之下?但他尽管谦让,尽管辞退了三万户的封赏,可依然是个“留侯”;他虽称病少出,但关键时候,也仍然会帮刘邦一把。淡泊如张良,之所以似退还留,当然不因为贪功,也不是眷恋权位,更不是不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真要说,那只因他比任何人都还真切地了解刘邦。张良清楚,他若即若离地留下,对刘邦会有帮助,对汉家天下也是件好事。再说,他不担心“狡兔死,走狗烹”;因为,刘邦固然会猜忌,可绝不猜忌那完全不该猜忌之人。张良知道他君臣二人到底是怎么样的关系;张良也知道,刘邦这人,不同于句践。

最了解勾践的,是范蠡。范蠡“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唉!人生有几个二十余年?透彻如范蠡,焉能不清楚,“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君臣一场,该帮的,他已尽力;可帮完后,也该走了。眼看着勾践大事已成,范蠡知道,这君臣之缘,是得结束了。勾践功成日,本他离去时。他并非全无不舍,亦非全然无情,只是,形势已容不得他自作多情。这时,若不能斩断多余的情绪,恐怕,他就走不了了。

老实说,范蠡是深知个中凶险,才会走得如此绝决。换言之,他看似主动求去,实则也是不得不然。然而,正因深知凶险,也明白形势之不得不然,不自欺,不自瞒,更不让自己纠结在自伤自怜那无谓的情绪中,于是见机于先,化被动为主动,才使那离去的身影如此天清地阔。那离去之身影,人人不同;可究竟是天清地阔,抑或是跼天蹐地,关键正在于能否见机于先,说得更简单些,其实,也不过是不自欺与不自怜罢了。

猜你喜欢

君臣范蠡张良
范蠡卖牛
张良受书
范蠡还钱
“知止”的天堂
张良拾鞋
出尔反尔的誓言
从《氓》看女子的抱怨和依恋
范蠡三迁皆有荣名
张良拾鞋
学渣当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