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怕的心照不宣

2018-05-14迂夫子

杂文月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代劳群里手工

迂夫子

同事发牢骚,她正上小学的儿子所在学校举行学生手工比赛,手工作品全是家长代劳。老师还在微信家长群里大肆表扬那些手工作品(多数是家长的杰作)做得好的学生,委婉含蓄地批评不支持孩子的家长,并把获奖学生捧着作品的照片发到群里,点个大大的赞:孩子们真棒!

我禁不住问道:“难道老师就不知道孩子们的作品多数是家长代劳的?”同事愤愤地说:“怎么不知道?装聋作哑罢了。他们为了完成学校交代的任务,只要每个孩子交上作品就行,至于作品是不是孩子亲手做的,那就不管了。”

同事的话语道出了一个不是秘密的“秘密”:老师为了完成任务同时迫于班级之间的竞争压力,对孩子们的造假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怂恿、暗示乃至鼓励造假;家长迫于老师的压力,更想让孩子得到好成绩,就越俎代庖主动造假;登上领奖台的孩子满足了虚荣心,下次再有类似活动还让家长代劳……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老师、家长、孩子三方达成默契,彼此心照不宣———可怕的“心照不宣”!

这让我想起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和他的小板凳的故事。“世界上再不会有比这更糟糕的凳子了!”面对丑陋的手工作品,女教师嘲笑道。“有!”愛因斯坦拿出前两次做得更糟糕的两个小板凳。这是一个励志故事,虽然曾有人质疑故事的真实性,但并不妨碍我们拿来对照教育领域里这场丑陋的“心照不宣”。活动的初衷是让孩子亲自动手,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哪怕手工做得丑陋,那也是他们的作品。一次教育活动不能仅限于追求结果,还应看重孩子们在活动中的学习过程。由于家长代劳,整个手工制作过程对于孩子来说,都是空白,没有经历何谈收获?如此下去,孩子的内心势必埋下了好逸恶劳、弄虚作假的种子。

其实,何止教育,此种“心照不宣”在各个行业都不鲜见。然而,相较其他行业形形色色的“心照不宣”,似乎教育上的“心照不宣”更值得警惕。因为,这种“心照不宣”并不违法也不犯罪,很容易让人麻痹大意:小孩子嘛,做不好手工,家长代劳,无可厚非,长这么大有多少事情不是家长代劳的,还差这一件了?但是老师和家长全忘了,我们的孩子是要长大的。他们将来是要成为官员、医生、教师、律师、工人、农民等等的,在这种“心照不宣”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会长成什么样的人,难以预料;但可以预见的是作为这种“心照不宣”的受害者,缺失亲自动手参与的环节,注定使他们将会丢失执着、坚韧的品质,多了虚荣和自私自利之心。

“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意为“引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手工制作自然也算是一种教育活动,参与活动既能训练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也会激发出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等潜在的素质,现在这些教育“成果”极有可能被老师和家长的“心照不宣”毁于一旦,这才是最可怕的!

猜你喜欢

代劳群里手工
凡事未必皆可“代劳”
受教育不能他人代劳
做手工
超萌的羊毛毡手工
一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