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游子情
2018-05-14于文岗
于文岗
年前,鸿雁传书,不是家书,是书籍,金陵文友李国宏新著《茉莉花开茉莉香》。
李国宏,南京公安网警,警字严肃生冷,我更愿称“网络卫士”,2015年相识于西安,是个重情重义且有故事的人:做民警时,报闻湖南山村仨孩子因贫困面临失学,他当即捐寄500元,11年后受助者千里谢恩人;管片内陈宗仁老伯1960年在兰州失散了7个月的儿子,他两赴兰州,茫茫人海排查119人、阅卷79卷,终让离散47年的骨肉团聚……国宏文章才情并茂,侠肝义胆,散文产量高于杂文,是“杂文圈儿里的散文家”。
快打开,忙翻阅,一股浓郁的江苏风味茉莉花香马上就溢出来了。开篇即《梧桐花开》:“梧是雄树,桐是雌树,同生同长,长相守护。”唉,梧桐还分公母啊,照此说,《梧桐雨》还有另意思啊,长学问!
顺着《梧桐花开》下来:
暮春花开是香樟,桃花玉兰开花忙。
栀子沁香花瓣生,不冲不甜茉莉香。
金桂银桂四季桂,油菜伴着槐花黄。
秋来菊花满脸笑,扁豆花狂天气凉。
简直就是进了百花园,十数篇都是写花的,这位国宏,在花上是用心用情又用笔呀!
接着百花园,就是山水间,多是游走纪行。略点名数落,概是:
滁河六合雄州城,高淳慢城老街情。
桂子山上血与火,蒋氏故里溪口行。
一河渔火台儿庄,窑湾古镇苏北风。
香江香港太平山,阳朔西街新风情。
丽江古城千岛湖,沙坡沙湖西夏陵。
走出山水间,又入乡俗馆。乡风乡俗乡产乡吃,记录着作者悠悠乡思和浓浓乡情。先据篇名来个串烧:
鸡鸣常有闻,牛歌已远去。
唢呐声声沧桑曲,露天电影草台戏。
串门送灶杀年猪,年酒打肉赶年集。
原来国宏还是个吃货,只是他这个吃货不是那种食不厌精的吃,全是儿时食不果腹吃过的野果野菜“野味”。我给他来个“乱点菜食谱”:
豆酱豆腐香椿芽,萝卜缨子炒丝瓜。
桑葚山芋胡萝卜,咸肉粽子香锅巴。
水芹菜卤手擀面,“地皮菜”伴豆腐渣儿。
别看这么粗略一点,每个名字都是一篇千字美文呢!
正如作者《梧桐花开》文末喻示:“其实,人生就是一次旅行,不必在意目的地,在意的,应该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读罢《茉莉》我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本托物言情的情书啊:百花园,万紫千红、一枝一叶都是情;山水间,万水千山、一草一木都是情;乡俗馆,一风一俗、一事一物都是情。正可谓无情不世界,无情不人生。花情叶情山情水情风情乡情说到底都是人情。人活一个“情”字,在《茉莉》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挥洒。全书21万字,字字都蕴含着一位游子寄托于物的志趣性情和家国情怀。有的还另有所寄。“贫穷的年月,家里没菜了,母亲便顺手摘上一篮子枸杞头,用油盐炒了,特别下饭……睹物思人,感怀颇深。”(《枸杞头》)“我仿佛又看见了胸前佩戴栀子花的父老兄弟姐妹们,正挑着秧苗,担着肥料,踏着泥泞的小路,一步一个脚印的向田间走去。”(《又见栀子花》)“它就像是故乡闲置的老屋,我必须隔段时间就回老家看看,思乡的心绪才得以平撫;它就是我兄弟姐妹中的一员,逢年过节必须登门造访。”(《美食“地皮菜”》)还有“素面朝天,一有雨水就兴奋,一见阳光就灿烂,秉性似村姑的槐花”(《醉人的槐花》),“平凡质朴,毫无保留地把美丽、清香连同果实献给人类,极似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油菜花”(《油菜花又开了》),最是那“桂花,小米儿般的黄色花粒,精雕细刻,玲珑剔透,一簇簇、一串串地挂满枝头,发出诱人的芳香”(《又到桂花飘香时》)———小而精,而香,而朴,而实,不显不露不华不哗,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共鸣!
抱读《茉莉》,越读越亲切,越共鸣。我也土生土长,书中很多场景,竟然历历在目。“故乡就是扁豆的蔓,长长的,软软的,总牵着我的心,扯也扯不断”(《满架秋风扁豆花》),真真就是写我的乡情乡思。读《茉莉》,不仅被美花美景美食美味感染着、诱惑着,还被美文美言美词美句熏陶着,读着读着,不时飞播神来之笔———“春天总是不由你去问去想它就来了,桃花自然也就开了”,轻轻地,像按摩。“吃枸杞头,实是吃春,把春意嚼在齿间,口齿噙香”,这分明是诗。写父亲弯腰刈麦,“后背弓着,像熟虾一样”,形神之极,我也流火中割过麦子。“小公鸡的叫声,不像成鸡那般圆润悠长,声音粗而嘶哑,像唱歌起高了调儿,唱一半就戛然而止”,噗———我笑出了声———又像是读杂文———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