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童癖

2018-05-14赵威

杂文月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莱阳孔融童子

赵威

神童热,总会时不时地来一阵。

古有周岁识字,三岁诵书,七岁能文,二十岁中进士的梁怀仁;今有六岁编程,八岁建网站,十四岁签约麻省理工学院的“莱阳神童”。起初,面对种种质疑,莱阳教育体育局言之凿凿地说神童一事属实,是“你们想多了”,还一再嘱托学校和家长,要为神童顺利完成学业创造良好条件,为莱阳争光。不过,神话很快破灭。“莱阳神童”事件其实是老套路———公司是爸妈注册的,“小P孩”挂个头衔,然后各种吹捧……为了给未来申请出国留学镀金,实际学力只怕是不能看的……坑儿子啊,还搞来这么多媒体,现在较真的网友这么多,这不偷鸡不成蚀把米?

值得反思的是,当地教育部门和媒体,在炮制这一假神童闹剧时也成了帮手。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对于“神童”有着某种政绩迷恋,才可能对疑点重重的信息失去应有的甄别能力。

闹剧虽已告终,神童癖却难以戒除。

此风由来已久,《史记》开篇便是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帝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最早的神童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息息相关,他们具有与自然抗争的神秘能量。“神童”大规模出现是在魏晋时期,光《世说新语》就记载了一百余则与神童有关的故事,并为后世传颂。曹冲、孔融、王戎、何晏、张玄、陈元方、顾和等等,这些神童无一不具有超常的智慧和辩才,而且都是在十岁以下不约而同地发光,神童们的表现令人生疑,有些雷同故事安在了不同人物身上。魏晋崇尚神童的风气也刮进了宫廷之内,最有名的莫过于晋元帝司马睿与儿子“太阳和长安哪个近”对话。

一次,司马睿正把长子司马绍放在膝上玩耍,突然有个使者从长安来汇报情况。司马睿就逗问儿子:“你知道太阳和长安城哪个离我们近吗?”司马绍不假思索地说:“长安离我们近。”司马睿大喜,接着问为什么。小小的司马绍竟分析说:“因为只听说有人从长安来,没听说有人从太阳来。”这个回答让司马睿瞠目结舌,这儿子也太有才了吧。他没忘了找机会在大臣面前炫耀一番,转天在皇宫举行宴会时,司马睿又把儿子叫过来,重复了之前的问题,这次,司马绍说:“太阳近。”这个回答让司马睿愣在当场,心想这下可演砸了,他边给儿子使眼色,边提示说:“你好好想想,这可和你昨天的答案不一样啊。”司马绍笑着说:“就是太阳近啊,我们一抬头就能看到太阳,可站在多高的楼上也看不到长安啊!”司马睿转怒为喜,臣下拍案叫好。这则故事编得有些离谱,显然是把玄学思想加在了父子二人的对话中,杜撰的成分太大。

自古以来,对神童的选拔都是有制度上的保障的。汉代察举制专设童子科,当时“以孝治天下”,全国举孝廉,對神童的衡量标准首选“孝悌”,孔融让梨、黄香温席是典型案例。隋唐开科取士,自然也没忘了神童,设置童子科专取十岁以下神童,考中了就赐出身,给官做。宋代以降,这套程序更是复杂,分了上中下等。历史上,童子科到底取了多少神童?似乎没人做过统计,但神童做出的政绩,实在了了。正应了神童孔融反讽陈韪的那句话:“小时了了(聪明),大未必佳。”反倒是望子成龙的父母们,为了走捷径,弄虚作假的例子比比皆是。

对神童的过分热爱,乃功利心之驱使,而功利到弄虚作假的地步,最终受伤害的还是孩子。对神童的崇拜该停止了!

猜你喜欢

莱阳孔融童子
莱阳茌梨老梨园吊拉枝技术
莱阳茌梨老龄园整形修剪存在问题及树形改造
熊童子
山童子和一串红
适时采收对莱阳梨品质的影响
孔融认亲皮皮猪卡通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
初探莱阳城的发展轨迹与文化遗产
“孔融不让梨”现象下的体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