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里的一把火
2018-05-14柴搭木池卓纯
柴搭木 池卓纯
1977年7月,在粉碎“四人帮”、结束“文革”后不到一年,再次复出的邓小平主动提出抓科教工作,并冲破重重阻力,恢复了停废达11年之久的高考,成为拨乱反正的第一步。
十年“文革”内乱给国家造成严重的人才断层。1977年5月,还没恢复工作的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科学技术这么落后怎么行?”
1977年8月4日,在他的提议下,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一次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
座谈会上,湖北大学查全性教授提议,改变当时的大学招生办法,并希望从当年便开始改进,不能再忽视新生的质量。他认为:“招生是保证大学质量的第一关,它的作用好像工厂原材料的检验一样,不合格的原材料就不可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当前新生质量没有保证,其原因之一是中小学的质量不高,二是招生制度有问题。主要矛盾还是招生制度。不是没有合格人才可以招收,而是现行招生制度招不到合格人才。” 查全性发言之后,与会人士纷纷表示赞同,一致建议国务院对现行招生制度进行改革。邓小平当机立断:“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
1977年8月13日至9月25日,第二次高等学校招生会在北京召开,会期45天。对教育部送审稿上关于招收新生的政治审查条件,邓小平认为“太繁琐”,又重新起草了一段:“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
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城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考生要具备高中毕业或与之相当的文化水平。自愿报名,统一考试……
1977年冬天,关闭11年之久的高考考场大门终于重新打开,全国有570万考生走进考场。由于恢复高考的消息来得太过突然,很多人还来不及复习准备。待到1978年夏季高考进行之时,报考人数涨至610万人。1977年和1978年两次高考报考人数的纪录直到20多年后才被打破。
第一届高考没有統一试卷,命题权被下放到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考题相当于初中毕业水平。考试时间由各省(区、市)自定,最早11月28日,最晚12月25日,跨度近一个月。
高考分数不公布,考生可以填报三个志愿。大学不区分重点与非重点,不分批次录取。分数上线、体检合格后,对每个考生组成两人以上的“政审调查小组”。政审合格的考生,于1978年2月底3月初陆续入学。
1978年2月28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试行招收走读生和增加招生名额的通知》——自1977级新生开始,允许高等学校在完成国家招生计划的前提下试行招收通用和急需专业的走读生,并要求注意招收1966届、1967届高中毕业生。据此,全国各地高校都扩大了招生名额,本科扩招2.3万人,大专扩招4万人,共扩招6.3万人,扩招比例达29.3%。
1978年招生文件明确规定,考生年龄可放宽到30岁,并取消了其他限制。考生中,“老三届”所占比重仍然很大,很多学校占到一半以上。
1977级共录取27.8万人,录取率为4.9%。算上1978年高考,冬夏两季共录取了40.1万多名大学生,只是参考人数的1/29。进入20世纪80年代,“文革”10年间沉淀下来的社会考生基本消化完毕。高考制度逐渐成熟,完全走上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