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生三患

2018-05-14李具双

婚育与健康 2018年4期
关键词:吕氏春秋情欲圣人

李具双

“养生三患”这个典故出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编撰的一部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夕。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东汉高诱注《吕氏春秋》说:“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已经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思想为主导的特征。“养生三患”出自《吕氏春秋·情欲》,指出声、色、滋味是人之常欲,但过则害生,谓之三患。同样的观点,在《本生》篇中也有详细的论述,指出养生的三患为:好逸恶劳,四体不勤,一味追求安逸享乐,会招致身体痿蹶;烈酒厚味,是烂肠之食。美色和靡靡之音,是伤伐性命的利斧。这里我们重点分析《情欲》篇对声、色、滋味的论述。

《吕氏春秋·情欲》概括起来包含了以下几个观点:

1.欲望出于本性

人的感官对于“五声”“五色”“五味”的欲求是合乎人性的自然之情;人生下来就有贪心,有欲望。欲望产生感情,感情具有节度。圣人为什么能成为圣人呢?是因为圣人遵循节度,能克制自己的贪欲,不会放纵自己的感情。

2.无论贵贱、愚智、圣贤,皆有声色之欲

耳朵想听音乐,眼睛想看美景,嘴巴想吃美味,这些都是情欲。这3个方面,无论是高贵的、卑贱的、愚笨的、聪明的、贤明的,还是不肖的,都一样。

3.贵生是让人保持适当的感情

从尊生、贵生出发,就会具备适度的感情;不从尊生、贵生出发,就会失掉适度的感情。尊生与否,是决定生死存亡的根本。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就是你要是爱惜性命,就不会吸烟酗酒,不会享乐无度。并且,世俗的君主缺乏适度的感情,所以动辄灭亡。他们的耳朵、眼睛、嘴巴的欲望不可满足,以致全身浮肿,筋骨积滞不通,血脉阻塞,九窍空虚,全都丧失了正常的机能。到了这个地步,即使有彭祖这样的高人在世,也是无能为力的。

4.有节制的情欲,有利于健康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情欲,顺应合理的情欲则能延年益寿。如果耳朵听到声音不感到快乐,眼睛看到美景不感到愉悦,嘴巴吃到美味不感到香甜,这就跟死人没有什么两样了。“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这句话十分精辟。

人的欲望是天生的,每个人都会有欲望。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总是会受到各种诱惑。

古人强调的是节制情感,而不是欲望。在古人看来,欲望是不能控制的,这对任何人来说都一样,能控制的是由欲望产生的情感。

为什么要控制情感呢?明明是喜欢的,却要去拒绝;明明是厌恶的,却要去接触。这是因为喜欢的未必是有益的,厌恶的未必是有害的。

人总是喜欢看美丽的东西,听动听的音乐,吃美味的食品,但是如果没有节制,盲目去追求这些享受,就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比如我们喜欢在网上看电影、玩游戏,一直玩到深夜甚至天亮;喜欢听歌,就整天戴着耳机;晚上熬夜,白天睡觉,一天就吃两顿饭,这样日子一长就会降低身体的免疫力。

不懂得节制,人就会很疲劳。因为疲劳,工作没体力,学习没精神,生活质量就下降。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们能控制自己的情感,不使情感过度而影响生活。

需要强调的是,古人认为适度的欲望是合理的,因为这出自人的本性。人如果没有各种欲望的话,和草木无异。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在于圣人在对待欲望问题上能够做到适度,且方法得当。面对欲望,他们既不压制,更不会放纵,而是“利性则取”“害性则舍”,做到取舍得当、恰如其分。

传统医学承认情欲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养生需要满足合理的情欲,对于成年男女正常的性生活,也是强调“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即快乐而有节制,不纵欲,则能让人心情舒畅,血脉调和,寿命长久。王充的《论衡·道虚》中说:“夫草木无欲,寿不逾岁,人多情欲,寿至于百,此无情欲反夭,有情欲者寿也。”以上说明,性欲是人们的生理需要和正常要求,无情无欲反而是一种病态。

从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看,人是有情有肉的血肉之躯,由于性激素的主导作用,使人们有了性欲,所谓“男子精盛则思室,女子血盛则欲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精血旺盛是生理现象,动情动欲是心理需求。因此,正确合理的性生活对维系家庭的稳定和提高男女身体的健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说得非常明确:“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寿。”(《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八·房中补益》)

总之,声、色、滋味,是人之大欲,但过則为养生三大患。

猜你喜欢

吕氏春秋情欲圣人
“弑他”与“自戕”
非暴力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人人敬爱的圣人成为了 传说人物的原型
以《情欲不羁路》为例分析公路电影
掌握情欲催化剂
《吕氏春秋》引《诗》考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
不以己善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