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加强高校本科生科研引导的几点建议

2018-05-14刘天乐蒋国盛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3期
关键词:促进措施本科生

刘天乐 蒋国盛

摘要:本科生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过程和效果对于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的本科生科研实践引导的教学实践分析发现,为了有效提高本科生的科研兴趣和实践能力,建议在校园文化、激励政策、师资配备、平台保障和校外实训基地等方面予以大力重视和建设,从而为广大本科生的科研探索提供政策、物质和人力支持,促进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本科生;科研兴趣;科研引导;促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3-0219-02

一、引言

当前,我国的在校本科生规模庞大,其培养一直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科研事业的重视全方位、多层次地展开,如何加强本科生科研兴趣的引导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将是我国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命题[1]。众所周知,教学、科研、服务生产是高校的三大任务[2],为了完成这三大任务,首先需要保质保量地培养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是基础,是传授知识;科研是创造知识,是教学的延伸和发展。由此可见,不论何种层次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教学灌输与科研引导,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从1998年开始,全国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扩招,加之我国高等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指挥棒”的变化,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教育,立足于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所需的“创新实干型”人才[1-3]。但是,不论古代还是今天,教育的核心主旨一直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即“传道、授业、解惑”。高等学校不仅要向学生传输既有的知识,还需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乃至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学习和自主进取的快乐,真正做到所学与所用不惑。在这个过程中,要想合理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使其由内在生发出一种对未知领域的求知欲并最终对这一领域充满探索兴趣和动力,本科阶段的科研引导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有益环节,也是一个民族真正实现科学与技术常新的不竭动力。在此方面,我国大多数高校已经开始了相关的探索工作,日益重视本科生的科研兴趣的培养和学术引导[3,4]。但是,由于当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科研引导培养体系,相关工作还可进一步提升,从而更好地为本科生的培養助力,也有助于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和高校的办学水平。针对此方面,本文就本科生的科研引导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能够为我国本科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设与完善“添砖加瓦”,贡献绵薄之力。

二、科研与教学结合的必要性

在当今世界,全社会都已认识到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的必要性。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院士针对此方面有过非常精辟的表述:“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这是钱老在系统分析中西方教育特点与当时国际教育现状的情况下发出的铿锵之言,也为我国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现实要求。当前,我国的大多数科研和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教学和科研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其定位与优化。教学是高等学校为社会培养高级人才的最基本、最有效的知识传输方式,是决定一个学校的社会认可度和地位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同时,为了实现教学的与时俱进,需要将最新的生产实践经验和科技成果不断地融入教学内容中。科学研究不仅可以为课堂教学带来新鲜素材,还可以为社会生产提供直接的技术支撑。由此可见,科学研究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办学质量提高的现实要求,是广大高校实现“保持知识常新、立足社会需求、高效服务社会”的宏伟发展目标的基础条件和重要驱动力。因此,高质量的教育必然是高水平的教学与高水平科研的统一,只有高水平的科研支撑,教师才能对学科发展的前沿及时掌握,给本科生以正确引导,否则只能老生常谈、墨守成规了。大学教师既不能“浮于”教学而忽略科研,也不能“沉于”科研而抛弃教学,更不能在面临双重压力时一味地抱怨迷茫,而应树立信心,充分认识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联系,并将这种联系真正落实于日常的教学研究工作中,做一名研究型教师。

三、我国当前本科生科研引导现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结构,更取决于人才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人才的后备军,他们是否拥有创新能力将直接关系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必须全方位更新观念,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国所有的“985”、“211”高校都出台了本科生科研探索鼓励、支持的政策和措施,不少非“211”高校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本科生科研探索校级研究项目”、“本科生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等[3,4]。这些探索性工作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进一步规范化和制度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搭建了平台,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取得了一批令人欣慰的本科生科研创新成果。虽然国内有一批高校在本科生科研引导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当前依然还存在很多问题[1-4],如部分高校本科生科研探索经费资助力度不足、学术交流与技术调研差旅费不足甚至没有、部分先进实验室不愿为本科生开放、部分教师以工作忙为理由不愿在本科生科研探索上投入较多指导、研究成果与社会生产结合不够紧密等,甚至有些普通高校对本科生科研探索的引导完全不重视、不鼓励、不支持,对本科生自我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极其不利的影响,也不符合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因此,对于本科生科研兴趣培养和科研能力提升的建设工作,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在办学理念、校园文化、政策扶持、物质支持、师德师风和关联社会生产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

四、对我国本科生科研引导工作的建议

首先,国家、地方和高校应共同设立本科生研究基金和研究平台优惠共享等相应的物质保障体系,规范建设本科生科研探索扶持政策,鼓励本科生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研究实践。对于具有一定的前期研究基础的优秀本科生,经指导教师推荐和学校考核后,可参照正式科研人员的标准为其提供国内外学术交流和交互研究所需的必要的差旅费、资料费、材料费、测试化验费等科研费用,但应严格控制经费使用范围,确保真正落到实处。其次,在全国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大“崇尚、科研、探索”的元素,积极鼓励广大本科生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科研探索活动。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政策建设,同时做好广大科研教师和学工教师的思想工作,使其积极投身于本科生的科研引导活动中,为本科生的科研探索活动提供合理的场地、基础材料、必要的经费和辅导人员的保障。针对其研究成果,定期开展校内或校际间竞赛等活動并予以一定的荣誉和物质奖励,提高本科生的科研兴趣和成就感。第三,各高校鼓励有条件的指导教师选择具有一定潜力的本科生进行重点和定向科研能力培养,使其尽早进入导师的科研团队,为其配置固定的研究生予以辅导和帮助。同时,力争建立“教授定期辅导制”,让教授将学识和研究经验面对面、平易近人地传授给本科生,既能提高其自我认同感,又能使其接受更好、更高层次的引导,提高本科生的科研信心和动力。最后,国家和地方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设立“本科生科研探索实训基地”并配置合格的企业导师,鼓励本科生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中结合生产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科研训练活动,并为其提供一定的物质支持和生活帮助,充分发挥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和长盛不衰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浩程,冯志友,王文涛.基于工程创新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182-185.

[2]吴霏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基于广东省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的实证调查[J].经济研究导刊,2014,(28):233-236.

[3]孙志强.杜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措施对我国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启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4):104-106.

[4]李杨帆,朱晓东.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4):24-25.

猜你喜欢

促进措施本科生
基于房地产市场供求视角下促进房地产经济发展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
我校加入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