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陪伴制在本科护生教育模式中的实践与探讨
2018-05-14廖春玲何若飞石春银夏丹萍李远可
廖春玲 何若飞 石春银 夏丹萍 李远可
摘要:目的:介绍针对护理专业本科生的导师陪伴制护理模式,探讨该模式的实施效果。方法:根据布鲁斯教学目标分类设定与形成性评价理论,识定导师制培养认知、情感、技能三个领域的目标,根据目标分阶段实施导师制培养措施。结论:导师陪伴制的实施有利于制订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循序渐进地对护生进行个性化培养,提高护生的学习效率与综合素质。
关鍵词:本科护生;全程导师制;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3-0190-02
“护理本科导师制”[1]是高校施行的由教师对护生的学习和生活等多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制度,健全的导师制应用有助于强化专业思想,提高交流沟通能力和科研能力。本科导师制教育模式是将研究生教育模式扩展到本科生教育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本研究通过了问卷调查、个性化访谈,了解了护理本科生施行导师制前后的专业思想,发现我校导师制教育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向导师组反馈,为完善导师制提供依据。
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护理本科班未实施过导师制,因此导师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且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或多或少的束缚了护生迈向现代化创新型社会的步伐,医学院护理教研室有很多优秀、责任心强的护理教师,可以担任护理本科生的导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把我校护理本科专业护生的各方面能力推向更高的层次。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采用整体法选择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2014、2015级护理本科生在导师制教育模式实施前后的对比。本科护生在研究过程中无退学、休学、转专业的情况。本次共发放问卷121份(2014级本科护生34份、2015级本科护生87份),收回问卷107份(2014级本科护生20份、2015级本科护生87份)。
2.方法。(1)联系数名导师(每组成员5—10人)。我院的导师具备以下条件:硕士学历以上,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为人师表,热心带教护生并履行导师职责;具有较高的护理专业知识水平及临床护理经验,热爱护理事业,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熟悉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具备指导护生开展科研的能力。(2)通过调查问卷“护士在人们心中的职业形象”以及对2015级护理本科生进行的调查问卷,从中发现实行导师制的优越性以及存在的问题,根据发现的问题制定解决措施。(3)开展导师制指导实践。通过导师的工作方式(如每月进行2—3次面对面座谈,教师与护生每次见面1小时左右,护生汇报学业、生活与思想情况,导师审阅护生的学习笔记,了解护生的思想动态、职业情感、学习进展、论文撰写和掌握临床知识与技能的熟练程度,及时发现护生在实习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给予有效的针对性指导)。导师指导沟通方式多样化,除了座谈会,导师还通过邮件、网络读书会、电话、微信群等形式进行沟通指导,做到了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加强指导强化临床操作、培养创新能力等。
二、结果
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2015级本科护生总人数为87人,与参与研究人数相符。以下为2015级本科护生在实施导师陪伴制教育模式前后的对比。
1.2015级本科护生在导师陪伴制的教育模式实施前后的学习成绩对比。2015级本科护生在导师陪伴制的教育模式实施后的学习成绩的平均分及综合测评均高于实施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015级本科护生在导师陪伴制的教育模式实施前后的教学态度的对比。2015级本科护生在导师陪伴制的教育模式实施前后的教学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导师制的实施效果明显,受到了护生们的欢迎,根据对本科护生问卷调查及个性化访谈,结果令人满意。
3.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发现2014级本科护生在导师陪伴制的教育模式实施前后的思想、科研、沟通能力的对比。2014级本科护生在导师陪伴制的教育模式实施后的思想、科研、沟通能力较实施前有了明显改变。
三、讨论
1.导师—护生互动对于导师制实施效果的影响。护生对导师制的认可程度在制度实施过程中能起到促进的作用,认可程度越高的护生就越积极参与到导师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中,能及时客观地向导师反映自身的学习、生活及思想动态等多方面的情况,有利于导师开展个性化的指导,因此会直接影响制度的实施效果。本研究实施导师制后,90%的护生认为有必要实施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导师制的实施效果明显,护生的思想、沟通、科研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导师制的实施效果与其他研究结果相符。另外,有研究[2]结果显示,护生认为师生见面次数或导师的指导次数是衡量导师责任意识的主要标准。而我院目前导师指导护生的沟通形式多样化,除了座谈会以外,还通过邮件、网络读书会、电话、微信群等形式进行沟通指导,每位护生每月能得到导师指导的次数不少于8次,护生能得益于导师多次在学业上的指导与情感上的支持,有效地提升了导师在护生心目中的形象。在导师的指导下,2014级护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并认真配合课堂教学活动,踊跃发言,敢于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效的促进了导师制的顺利实施。
2.专业导师有利于教书育人,有助于人才的全面培养。目前我院的专职辅导员基本上没有护理专业的,在稳固护生护理专业思想方面存在力不从心的情况。有研究结果[3,4]显示,当导师的专业与护生的专业相符时,护生感知到的指导显著高于专业不相符的情况,因此采用导师制弥补了辅导员工作中的专业缺失。“全程导师制”让护生与导师间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交流与沟通,导师优良的专业素养在与护生的交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护生,有利于激发护生的职业情感和学习兴趣,培养护生人文关怀的理念。我院在实施导师制后,护理专业没有转专业的情况发生。另外,专业导师的指导开阔了护生的专业视野,明确了个人学习,增强了自我认知,经过一年导师制的参与,护生总体的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沟通交际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护生自身的思维更加成熟,思考问题的角度更加全面,并成功申报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因此,导师制的实施有利于教书育人,促进护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实践表明,我院尝试的本科护生“全程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对稳定护生的专业思想、促进护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学政.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探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1-4.
[2]黄翀昊,徐一沣,杨丽梅.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与初步实践[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18(12):87-88.
[3]杜智萍,周保利.牛津大学导师制的传播意义[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7(9):108-113.
[4]周梅妮.学分制下本科导师制建设模式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11(11):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