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于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的微课制作与应用研究
2018-05-14覃锦霞邓雪梅余茜
覃锦霞 邓雪梅 余茜
摘要:当微课以文化作为课程内容,其他文化民族作为观看学习者时,微课除了具有教育意义外,还同时具备文化交流和传播功能。本文旨在探讨利用微课的教育和文化传播功能帮助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走出瓶颈的可能性,以及如何针对中国与东盟交流的各种困境对症下药,开发并应用微课。
关键词:微课;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开发與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3-0097-02
一、引言
微课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的热门研究话题,相关研究论文数以万计,多数集中在微课改革传统教学的意义、作用、方法上,似乎微课主要服务于教育,其意义也限于教育层面上。但实际上,根据胡铁生(2013)的定义,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定义中并无规定内容必须是关于教科书里知识点的课程,它也可以是关于某种技能的小课程或是关于文化介绍的小课程。本文正是从以服务于文化交流为目的的角度来探讨微课的制作与应用,尤其是以服务和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为目的,期望通过微课帮助中国与东盟各国加深对彼此的了解,扫清在商务往来、政商学互访、旅游等各类往来交流中的文化交流障碍,使交流得以顺利进行,最终达到文化认同的目的,为推进中国与东盟合作进程推波助澜。
二、微课制作背景——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现状。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文化交流始于两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到了本世纪初,依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打开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1)文化交流面越来越广。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商贸、教育等领域合作的不断深入,双方的文化交流面在不断扩大,交流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2)文化交流的途径和形式越来越丰富。首先,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形式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交流、传统的书报、电视广播的传统形式,新的交流形式和途径在不断涌现增加,使交流更加便利,推动了双方更为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其次,交流的形式也从单纯的学术访问到多种交流模式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双方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3)文化交流成效日益显著。依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政府间签署的合作计划、规划,中国—东盟的合作与发展从原来的民间自发,到现在的政府主导合作,有了不小的进步,单单在文化交流领域就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此外,文化交流对双方经贸合作的促进作用及推动双方消费增长虽不便估量,但其作用不容小觑。
2.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存在的问题。(1)文化市场弱,文化消费水平低,文化产业产出率低。一方面,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文化需求相对较低,文化环境未完全形成,文化市场不够成熟,文化消费水平较低;另一方面,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文化生产力还比较弱,文化资源尚未完全开发,文化产品的生产还不够充分,文化服务的提供还不够到位。(2)文化交流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与自由贸易区建成之前相比,中国与东盟国家已经有了更多、更为专业的从事文化交流的人员,但从总体上看,文化交流人员的素质还不容乐观,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和教育。因此,如何有系统、有组织地提高文化交流人员的素质,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3)文化认同感尚需进一步加强。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了中国与东盟文化之间不仅存在着共同性,也存在着差异性。要进一步加强双方的文化认同感,需要在文化交流,尤其是在加强文化宣传、提高全民对于他国文化的学习认识和理解上做出更大的努力。
三、微课用于进一步加深中国与东盟各国交流的必要性和适应性
以上所提及的问题并不是一个小小的微课就能彻底改善或解决的,但是微课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在使用得当的情况下,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与东盟在文化交流上的被困之苦。
1.微课,即微视频,它或许是文化产业打破产出率低的突破口。微课的核心要素是“微视频”,既是视频,就属于文化产品中的音像制品一类,是文化产业的生产对象。而它的制作成本低,制作工具只需DV、电脑、普通办公软件和录屏软件(大多免费)就可以完成,再加上它的“微”——整个视频只有5—10分钟,决定了其生产难度较低,为提高产品的产出率降低了难度。
2.微课可用于教育、培训,时效性强,能进一步提升交流人员的素质。微课的本质是“课程”,它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视频课程。它产生的初衷是服务于教学教育,用来培训教育文化交流人员是理所应当的。同时,与其他培训方式相比,微课的“片段化”、“碎片化”、“更加聚焦式的学习体验”等特点,能够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中满足文化交流者快速、突击、高效并且有侧重点的学习认识他国文化的要求,甚至可能达到随时随地移动学习、“现学现卖”的效果。
3.微课是“互联网+”的产物,易用于各国文化宣传,以增强文化认同感。微课是紧扣当下时髦社交方式——碎片化的人际交流、信息分享、自我表达的信息传达方式,假如把要消除的文化差异分门别类做成各个有侧重点的微课,再借助手机、互联网、自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可以有目的、有针对地帮助普通大众了解他国文化,消除文化差异。
四、以深化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为目的的微课制作与应用
1.开发东盟文化系列微课制作用于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文化宣传。对于深层次文化交流传播的微课制作必定是要高质量的,要由政府主导,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共同参与,主题系列包括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共同史、宗教、政治、语言文字、传统文化等深层次的文化根基内容,目的是找到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文化认同根源,可主要用于:(1)教育领域。可以与全日制高校日常的教学相结合,帮助语言专业、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的同时积淀东盟文化底蕴,也可以作为在线开放课程,供成人继续教育在线、下载自主学习,满足个人个性化、微型化、碎片化的学习需求,帮助提高对外交流人员的文化素养。(2)对外的宣传。将其与各大中国—东盟门户网站、官微、微信结合,放置于其中,供大众自由观看,普及中国与东盟的文化常识,加深中国与东盟各组人民对彼此的文化认同感。
2.开发与东盟产业相关的系列东盟微课,促进文化传播,辅助产业营销。进入自媒体时代,信息生产门槛逐渐消解,企业也可以通过与自媒体网站上合作联盟的方式,赞助专家团队,推出一系列与本产业相关的微课视频,做产业微课营销,促进用户的产业消费。
3.由各国民众自发制作参与的文化微课,相互交流,互通有无。通过建立专门的网络、移动平台或自媒体平台,鼓励中国与东盟各国民众自由制作并上传有关本民族文化的相关微课,帮助对方民族实时更新,深化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并相互交流。另外,可以与现有的自媒体平台、比较成熟的以东盟文化为主题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合作,每日从大众制作的微课中精选几节制作精良的文化微课对关注用户进行推送,通过微信、QQ空间、微博等自媒体平台的分享、转发传播机制,使得东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走向更广阔的人群。
五、结语
如今,中国与东盟的文化交流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行至瓶颈阶段,仅靠传统的手段不能使其快速脱离瓶颈困境,而微课“碎片化”、“聚焦式”、“视频化”等特点为帮助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走出困境提供了可能性。在此前提下,针对各种存在问题开发并应用微课,必将对目前中国与东盟交流走出僵局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焦建立.微课及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2]雷春龙,杨理.广西—东盟文化贸易发展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43-47.
[3]刘红霞.基于“微课”本体特征的教学行为设计与实践反思[J].现代信息技术,2014,(2):14-19.
[4]王竹立.微课勿重走“课内整合”老路——对微课应用的再思考[EB/OL].[2014-10-1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ff4c090102uzgr.html.
[5]韦莉娜,唐锡海.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32-35.
[6]杨华.中国—东盟文化交流“钻石十年”的构建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5):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