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溪长江大桥拱座基坑边坡防护施工方案研究
2018-05-14胡名良
胡名良
(中铁武汉大桥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武汉 430050)
湖北香溪长江公路大桥是拟建的湖北省骨架公路网中第6纵第2条支线跨越长江的节点工程,本项目起点为秭归县郭家坝镇米仓口隧道出口约290 m处,在兵书宝剑峡峡口向北跨越长江,沿香溪河东岸上行2 km向西跨越香溪河,终点为归州镇向家店,路线全长5.419 km[1]。其中香溪长江大桥采用主跨531m的中承式钢箱桁架拱桥,桥跨布置为2×35+531+3×(3×30)m,全长883.2 m。南岸2#拱座采用明挖扩大基础,分离式混凝土结构,底面设计成阶梯形,在上下游拱座基础之间设置一道横系梁,上下游拱座基底尺寸均为28.3 m×6.5 m,拱座高26 m。1#墩为桩基础承台,与2#拱座中心距离35 m,距拱座第四级基坑边坡开挖边线2 m[1]。拱座基坑边坡防护平面如图1所示。
图1 拱座基坑边坡防护平面图
香溪长江大桥两岸地形陡峻,河谷成相对狭窄的“V”型,坡面岩石破碎,稳定性较差,地表坡度达50°~70°,具有典型沟梁相间地形地貌特征。桥址区基岩大多直接出露,主要为碎石土、块石,成分主要为灰岩,结构松散,厚度一般小于3 m。桥址区受区域地质构造变动作用较强烈,主要构造形迹为小型褶曲、断层及裂隙。通过钻探孔揭露南岸2#拱座基坑区有溶洞、溶隙,溶洞洞径为0.5~5.6 m,1#墩桩基础周边也有溶蚀孔洞,且岸坡上游侧有f1、f2两处发育明显的断层,两断层近平行顺层发育,断层带充填断层泥及碎裂岩,部分泥质胶结,断层面波状弯曲,局部断面有光滑擦痕。
1 边坡防护施工方案的选择
根据地勘报告,2#拱座边坡存在倾向坡外的软弱夹层和断层,其倾角小于坡角,但大于其内摩擦角,同时发育顺坡向裂隙和平行边坡走向的张裂缝,特别是f1断层以上部分在强降雨或地震工况下可能顺层面滑移、失稳,该基坑边坡开挖高度达40 m,边坡岩体主要为强卸荷岩体,坡面开挖过程中可能引起顺层向滑移和临空面滑塌,因此需对拱座顶面以上的坡面进行特殊加固防护及抗滑设计,对层面临空和强卸荷岩体采取先支护后开挖的综合治理措施。
设计采取了边坡逐级开挖、预应力锚索、挂网锚喷、压力灌浆、抗滑桩等措施进行治理防护,边坡加固处治完成后再进行拱座基坑开挖。拱座基坑边坡防护布置如图2所示。
图2 拱座基坑边坡防护布置
2 边坡防护施工方案的实施
2.1 逐级放坡开挖
拱座基坑边坡共4级,1#墩边坡共3级,采用自上而下逐级开挖,预裂、光面爆破与深(浅)孔台阶松动爆破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深孔台阶松动爆破在达到开挖目的的同时,减少了爆破振动和后拉破裂作用;光面爆破保证了边坡壁面齐整,避免超欠挖。
2.2 预应力锚索
拱座第2~4级边坡采用105根预应力锚索加固,沿高度方向分3层布置,间距5 m,单根锚索长30~35 m。锚索为OVM.CPS岩锚体系,采用6Φ15.2 mm钢绞线,设计锚固力600~650 kN。
(1)锚索钻孔、清孔
锚索采用潜孔钻机进行风干法钻孔,钻孔孔径Φ110 mm,钻进过程中保证下倾角稳定,与水平成25度角,误差±2°,偏差≤5 cm[2],并不断用空压机清孔,保持孔壁干净,在孔口安装吸尘装置,避免尘土飞扬[1]。
(2)锚索加工与安装
锚索的锚固段按每0.6 m分别设置紧箍环和扩张环,以保证其受力均匀;自由段采用钢丝绑扎。钢绞线用注黄油的PVC软管包裹,用薄钢板焊接一个10~15 cm的导向帽,固定在锚索的最前端,便于锚索的安装。
(3)锚索注浆、张拉
采用M30水泥浆,水灰比0.45~0.5,在1~2 MPa压力下注浆,自孔底一次性压满,待浆液从孔口溢出规定稠度浆液后即可停止注浆,并在孔口用止浆塞封住[3]。
张拉前需进行张拉试验,试验束锚具下设置压力环。锚索张拉24 h后,测压力或应力变化,确定预应力损失值,再调整参数进行批量张拉。锚索施工时用设计预应力值的1.1倍进行预张拉,最后按设计值锁定,稳定时间不少于5 min[1]。
2.3 挂网喷射混凝土
采用挂网喷射混凝土对坡面进行封闭,锚喷施工的主要工序有:清理边坡、钻孔、清孔、注浆、放入锚杆、挂钢筋网和喷射混凝土施工。
(1)锚杆施工
清除松散岩石,确定锚杆孔位,用凿岩机钻孔。锚杆为Φ22 mm螺纹钢筋,间距1~1.5 m,长3.5 m,呈梅花形布置,安装时孔内积水和岩粉应吹洗干净,一边灌M20膨胀性砂浆一边插入锚杆,砂浆必须拌和均匀,随拌随用,锚杆插入孔内长度不应小于设计值的95%[2],锚杆安装后不得随意敲击扰动。
(2)钢筋网施工
采用@20 cm×20 cm的Φ8 mm钢筋网片,网片间搭接宽度不小于10 cm。在砂浆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铺设,钢筋网必须与锚杆联结牢固,喷射时钢筋不得晃动。
(3)喷射混凝土
采用C20混凝土喷射,喷射前应进行试喷,调整回弹量,调试合格后方可大面积施工。喷头与受喷面垂直,保持0.6~1.0 m 的距离,喷射应从下往上,呈螺旋轨迹移动,分2次喷射,第1次厚6 cm,第2次厚4 cm。喷射应保持混凝土表面平整,呈湿润光泽,无干斑和滑移流淌现象。
2.4 拱背压浆
拱座地基及后背在开挖时局部有角砾灰岩,风化较严重,采用压力灌浆加固。浆液为M30水泥浆,加固深度10 m,灌浆孔间距1~1.5 m,采用小口径孔口封闭自上而下分段钻灌法,孔径为70~110 mm,注浆压力控制在0.4 MPa[3]。
2.5 抗滑桩
基坑开挖前,在岸坡上游侧设置抗滑桩对f1、f2断层进行加固,抗滑桩距拱座上游20 m,按2~3排呈梅花形布置。f2断层上部设置19根抗滑桩,截面尺寸3 m×3.5 m,桩长30~40 m;f1、f2断层中间设置5根,截面尺寸2 m×3 m,桩长15 m。
抗滑桩以1m为一个施工节段,用水磨钻、风镐破碎开挖;钢筋在孔内绑扎,桩身混凝土采用干浇施工方式。
2.6 溶洞回填
对拱座边坡及1#墩桩基周边的溶洞、溶隙采用M30水泥浆进行注浆处理,采用低压间歇式灌注工艺。对边坡开挖露出的溶洞,采用C20混凝土回填。
2.7 边坡防护施工注意事项
(1)边坡开挖要从上至下,当边坡开挖成型后,先施工锚索再进行喷锚防护,避免边坡长期暴露;待上一级锚索张拉后,再开挖下一级边坡,拱座开挖防护工程最多可滞后1.5台阶。
(2)拱座基坑开挖深度大、坡度陡,为防止边坡坍塌,爆破要严格控制炸药用量。
(3)抗滑桩施工时,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超前地质钻孔,同时在基坑周边布点,对山体、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位移、沉降、应力等观测。
(4)基坑开挖后,岩体与地下水自然平衡状态发生了改变,边坡自稳程度会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因此应尽量缩短工期,尽早回填封闭。
(5)开挖过程中断层与岩体不均匀变形会引起桩身产生拉应力,桩基混凝土未达凝期前禁止边坡开挖。
3 边坡防护施工监测
3.1 监测部位设置
(1)拱座背坡。在拱座背坡设置多点位移计2个、预应力锚索测力计3个;(2)顺层坡。在顺层坡上设置测斜管1个、多点位移计1个;(3)抗滑桩应变。测斜管3个、混凝土应变光纤计6个、钢筋计6个、混岩压力盒6个;(4)1#墩桩基。应变计12个、钢筋计6个、压力盒2个;(5)表面观测点。在稳定、通视较好的坡面上设置表观墩1个。
3.2 监测成果
南岸2#拱座基坑于2016年11月30日完成开挖,在施工中,分阶段对边坡进行了监测。
(1)拱座背坡多点位移。拱座边坡位移2~4 mm:其中9月份产生位移约1~2 mm,多为爆破产生突变位移;随着开挖,10月份产生1~2 mm蠕变位移,指向临空方向。多点位移计曲线如图3所示。
图3 多点位移计曲线
(2)拱座测斜。边坡上游侧临空岩体位移量2~4 mm,沿深度方向局部凸起,主要为灌浆液流失后存在空隙导致。
(3)抗滑桩。对3根抗滑桩进行了监测,其中变化最大的为1#抗滑桩,测斜管相对位移最大处为管口下30~40 m,为f1断层切割位置,位移主要产生于7~8月拱座背部4~2级坡开挖阶段,后趋于平稳,至11月中旬,累计位移约6 mm。1#抗滑桩f1断层附近位移随时间变化如图4所示。
图4 1#抗滑桩f1断层附近位移随时间变化图
(4)边坡表观。表面测点数据变化在3 mm以内,在系统误差范围内。
(5)拱座背坡锚索张拉。锚索预应力锁定荷载为600 kN、650 kN,测试值为633 kN、570 kN,预应力损失为17 kN、30 kN,在设计误差范围内。
通过对边坡的监测,拱座边坡位移、桩基础应力及变形、地表沉降、锚索应力损失的变化均能满足要求,边坡趋于稳定。
4 结语
香溪长江大桥南岸2#拱座基坑边坡采取逐级开挖、锚索、挂网锚喷、压力灌浆、抗滑桩防护等综合治理措施,边坡施工过程中,根据监测结果,基坑边坡的位移、变形、地表沉降等指标趋于稳定,达到了预定的效果。同时也说明在高边坡防护中,采取合理的治理措施和施工方案,可以有效地治理边坡失稳,对今后类似的工程施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JTG/T F50—2011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S].
[2]JTGF801—200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S].
[3]CECS22:2005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