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八戒能写好作文吗?
2018-05-14大鼻子李教授
●大鼻子李教授
《西游记》第二十四回“万寿山大仙留故友 五庄观行者窃人参”写了一段猪八戒偷吃人参果的故事。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时,来到了万寿山。万寿山中有一座观,名唤“五庄观”。观里出一种异宝,唤名“草还丹”,又名“人参果”,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得熟,一万年方得吃。那人参果的模样,就如三朝未满的小孩相似,四肢俱全,五官咸备。所以两个童子摘来给唐僧吃,唐僧却认为那是小孩子,断不肯吃。馋嘴好吃的猪八戒知道了这事,就去跟猴哥商量,看看能不能偷几个解解馋。那猴子本是个爬树偷果子的能手,听得手痒,当即上树敲了三个人参果,兜在襟中,分给兄弟们一人一个。
谁知那八戒食肠大,口又大,一则是听见童子吃时,便觉馋虫拱动,却才见了果子,拿过来,张开口,毂辘的囫囵吞咽下肚,却白着眼胡赖,向行者、沙僧道:“你两个吃的是什么?”沙僧道:“人参果。”八戒道:“什么味道?”行者道:“悟净,不要睬他!你倒先吃了,又来问谁?”八戒道:“哥哥,吃的忙了些,不像你们细嚼细咽,尝出些滋味。我也不知有核无核,就吞下去了。”……
假设一下,如果让他们三兄弟写“吃人参果”的作文,谁一定写不好呢?不用说,大家都会认为猪八戒是肯定写不好的!因为人参果到手后,这个老猪既没有好好看一眼,也没有仔细闻一闻,又没有认真摸一摸,更没有好好地品尝滋味,“也不知有核无核,就吞下去了”。倘若对要描摹的物品不闻不问,谁也不会对物品有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请一个很会写作但没吃过人参果的人(就算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爷爷)写“吃人参果”,也一定写不出来,因为他也不了解人参果啊!
退一步说,即便猪八戒已经掌握了许许多多有关吃水果的“好词好句”,比如“蜜汁流淌”“甜滋滋的”“酸溜溜的”“香味扑鼻”“垂涎三尺”……仍然没有用!因为,人参果有人参果的特点。它究竟是“酸溜溜的”还是“甜滋滋的”,是“香喷喷的”还是“火辣辣的”,你都没有尝过,或者尝过却忘记了,即使有再好的词汇,又如何能随便运用呢?用来描写其他水果的词句,又怎么能直接“安装”到人参果身上去呢!看来,要写好一样东西,对这样东西的观察和了解比好词好句重要!我们甚至可以说,即使你掌握了一箩筐好词好句,如果不运用你的五官对你要描摹的特殊的事物进行观察和了解,也是白搭!
由神话中的猪八戒,我们可以想到明代的旅行家徐霞客。如果说猪八戒是个五官不用、囫囵吞枣的家伙,那么徐霞客则是一个五官必至、细心观察的伟人。请看他是怎样描写黄山的吧。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把徐霞客的文章翻译成了现代白话文。
登临天都峰时,我从乱石中像蛇一样弯弯曲曲地往上攀爬。我拽杂草,牵荆棘,在有石块隆起的地方越过石块,在有石崖突出的地方攀缘石壁。
…………
经过多次艰险,终于到达峰顶……这时浓雾忽起忽散。每来一阵雾气,对面就看不见人。我远望莲花诸峰,多半隐没在雾中。登上天都峰以后,我走到前面,雾就飘到我的后面去了;我走到右边,雾就从左边赶上来了……
——〔明〕徐霞客《游黄山记》
你看,这是多么精彩而形象的描写啊!如果不是身临其境,不是披荆斩棘,不是手掌磨出血泡,不是累得气喘吁吁,徐霞客又怎么能到得了山顶、看得到美景,并且写出这么传神的文字来呢?
好,现在,我布置一篇作文,题目叫《嗑瓜子》。
如果我们要写“嗑瓜子”的记叙文,首先得问长辈要几颗瓜子(南瓜子、葵花子、西瓜子均可)。要知道,如果你从来没有嗑过瓜子,怎么能写得好这篇作文呢?
首先,请你仔细观察瓜子的外表——大小、形状、颜色、硬度、分量、气味……
既然是“嗑瓜子”,我们就要从这个“嗑”字上做文章了。你是从哪一头开始“嗑”的呢?你是用哪颗牙齿去“嗑”的呢?“嗑”的时候,是否有声音?怎么样,要写的东西还不少吧?
当你把瓜子的“两扇大门”嗑下来以后,就又有内容需要观察和描写了!瓜子的壳是什么模样的?你是否完整地把瓜子壳“卸”下来了?还是把瓜子的“两扇大门”嗑得一塌糊涂、惨不忍睹?
然后,你还要写一写你得到的瓜子仁。它有多大?它是什么模样的?它是什么颜色的?放到嘴里,它是什么滋味?用牙齿咬它的时候,你还有些什么感受?你千万不能像猪八戒那样囫囵吞枣啊!
最后,请你谈谈,今天为什么要特别小心翼翼地“嗑瓜子”呢?平时你是这样“嗑瓜子”的吗?如果本文要求写六百字,你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