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龙:示范创建助推脱贫攻坚

2018-05-14杨一

今日民族 2018年4期
关键词:乌龙全镇民族团结

□ 文·图 / 杨一

草木芳香,布谷声脆。

四月伊始,前往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的盘山公路,到处春光四溢,水秀山青。一个个焕然一新的村庄,一片片连片发展的种植基地,无声地昭示着贫困山村蝶变、发展的时代气息。

“我们虽地处乌蒙山深处,但高山峡谷阻挡不了乌龙人民渴望发展、奋发脱贫的决心和信心。”乌龙镇人民政府镇长杨勇说,从市区调到乌龙工作近一年,更加坚定了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自信。

乌龙镇位于东川西南部,辖区面积 134.39 平方公里。全镇农业人口 18452 人,非农业人口 8030 人。其中,有回族、彝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人口2113 人,占总人口的 7.98%。地处乌蒙山腹地的乌龙镇依山而建,是一个集民族、山区为一体的贫困乡镇。

面对脱贫攻坚的巨大压力,该镇紧紧抓住民族团结示范创建的有利机遇,精准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双巩固”“双推进”,因地制宜踏出一条富民强镇之路,使得一个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的大美乌龙,渐行渐近。

立足镇情实际 认准发展方向

“乌龙镇内少数民族分布较广,由于多种原因,发展速度十分缓慢,直接影响着乌龙乃至东川区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乌龙镇党委书记刘智兴介绍,乌龙镇贫困人口多集中于高寒山区和半山区,基础设施滞后,农民抗自然灾害能力低下。至2016年“回头看”工作开展后,乌龙镇实有贫困户2548户7458人,2016年经中央、省最终认定622户2090人达到脱贫标准,2017年还有1926户5368人未脱贫。

为了帮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达到全面小康,2016年初,乌龙镇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安排部署,结合乌龙镇实际,决定把乌龙建设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

“规划在2017年1月—2018年12月,用两年时间,把乌龙镇建设成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刘智兴说,乌龙地处深山,虽然制约了发展速度,却也留下了生态、文化、资源等特色优势,为进一步发展积蓄了潜力和空间。

为此,在做规划时,乌龙镇党委、政府充分结合历史因素、现实基础和未来机遇,进行了精准详细的“SWOT”分析:

区位优——乌龙地处东川与“两区”连结“节点”,是东倘公路和轿子山旅游专线的必经之地,是吸引投资、聚集要素的“宝地”。

环境美——乌龙青山环绕、风景秀丽、空气清新、景色迷人,是康体养生、居家养老的“圣地”。

人脉好——乌龙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为乌龙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脉资源。

人气旺——每年前来乌龙参加赛牛节、宰牛饭、杨梅采摘等活动的外来人士达3万多人次,人气越来越旺,名气越来越响。

资源特——乌龙气候温和、绿色生态,是东川天然“氧吧”,为建设宜居宜游“后花园” 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发展中的乌龙

连片种植的大树杨梅

乌龙香米

空间广——乌龙共有林地10万余亩、山地5万余亩,水田1万余亩,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

政策新——东倘公路的建设,是推动乌龙发展的最大政策、最好机遇。

干部强——区委、区政府坚持干部配备“素质高、年轻化”的原则,不断为乌龙注入新鲜血液,给乌龙镇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文化浓——乌龙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底蕴深厚、独具特色,随着赛牛节的成功举办和博物馆的建成使用,浓厚的文化氛围逐步形成。

民风纯——乌龙人民精诚团结、民风纯朴、社会和谐,推动发展的外部环境十分优越。

集中优势,抓住机遇,找准方向,精准施策,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当作“一把手”工程。乌龙镇党委、政府明确提出,要把统筹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建设普惠民生、和谐美好新家园。以着力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丰富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条件,建设好团结进步大美乌龙。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筑牢发展基石

基础设施滞后,是制约乌龙发展的第一大瓶颈。

为了补上基础设施滞后的“短板”,近年来,乌龙镇积极推进以集镇规划为龙头,村组建设为重点的建设方案,全面提升集镇承载力和农村水电路网基础设施建设。

在重点项目建设上,2016年,以集镇建设为龙头,累计投入资金1230 万元,实施整乡推进项目1个,革命老区项目1个,完成行政村整村推进项目3 个、自然村整村推进 6 个、宜居农房建设 740 户、易地搬迁安置 119 户 398 人;2017年,完成了核心区12公顷修建性详细规划,乌龙幼儿园、400套廉租房、垃圾中转站、城市后山五条沟治理、村小组活动场所等一批重点项目投入使用……

“同时,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民族地区人居环境、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质量的惠民工程,通过整合资源,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在推进示范点创建上,乌龙镇把开展民族团结示范乡镇创建活动与全镇的各项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结合乌龙镇“赛牛节”等民族文化活动,积极申报打造了民族文化陈列室、民族文化长廊、清真饮食一条街等一批重点项目。

2年来,乌龙镇还积极向上级部门申报店房社区路灯亮化项目,投资19 万元完成了店房社区路灯亮化工程,解决了店房社区少数民族群众的出行困难问题。在各方力量支持下,清真寺叫拜楼得到了重建,并做到“建新如旧”,彰显了传统文化特色。

根据《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关于印发“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精神,乌龙镇确定为 A 类。对此,按率先发展全面小康的要求,乌龙镇将重点围绕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素质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等,总投资达3777.61 万元。

在项目资金撬动下,一大批涉及城镇建设、生态建设、乡村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先后开工、完成,使得乌龙人民的泥路变成了坦途,水窖水变成了自来水,出行有了明灯,文化娱乐有了活动场所……进一步筑牢了乌龙的发展基石。

芍药花产业

发展特色产业 助推精准扶贫

“五指成拳”,这是东川区委、区政府提出的特色产业扶贫政策体系。结合乌龙实际,如何把特色产业做优做强,从而助推扶贫攻坚,促进群众增收?

立足优势,乌龙给出了自己的方案——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增加民族地区农民收入为主攻方向,以脱贫为根本,增收为核心,坚持基层党建与扶贫开发“双推进”、基础建设与产业发展“双并重”、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双落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城市后花园。

为实现农业产业“村有特色,镇有品牌”目标,聚力产业助推脱贫,店房社区采取“村集体+基地+农户”的形式巩固肉牛养殖,扩大养殖规模,辐射带动全镇发展;碑棋社区实行“三包”产业化无风险订单农业种植模式建立水稻种植示范基地;坪子村通过“合作社+能人+贫困户”形式打造成为生猪养殖产业基地,带动坪子村建档立卡贫困户83户,实现人均收入8000元以上;半坡村、坝塘村、跑马社区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发展成为万寿菊、蓝莓、百合花种植基地,带动贫困户159户,实现收入79.5万元;园子村试种中药材,发展林下经济;水井村围绕培育“生态鸡养殖、生猪养殖、核桃种植、梨种植、林下经济”五个重点,实施“个十百千万”产业发展工程。大水井村以东倘公路、红土地旅游、月亮田摄影点、万寿菊种植为依托,发展“四位一体”扶贫推进机制;土城村创新发展竹编工艺,培养竹编手艺人,打造竹编艺术品;马店村发展杨梅、核桃等特色经济林果,大力发展乡村采摘体验农家休闲游;包包村持续发展花椒种植,打造800亩花椒示范基地,提升花椒品质,增加农民收入。

地处乌龙集镇的店房社区是全镇的经济文化中心,在产业发展中,该社区结合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充分发挥优势,发动、鼓励群众从事建筑业、餐饮业、养殖业、零售业和运输业“五业”,带动就业500余人次,帮扶群众人均纯收入增收 1000 余元,实现“人人有事做、户户有增收”,成为了全镇脱贫致富的样板。

2017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增至19986.79万元,年均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7701元,年均增长10.5%。地方财政收入636万元,投入涉农资金1.19亿元;全镇2607户9107人达到脱贫标准,到2017年底,剩余贫困人口1075户3072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46.2%下降到12.2%。

香糯的乌龙大米,美味的乌龙牛干巴,加上诱人的乌龙水果。如今,源自绿色、生态的“乌龙三宝”已名扬附近十里八乡,甚至外销省内外成了市场上的紧俏货。

猜你喜欢

乌龙全镇民族团结
令人啼笑皆非的考古乌龙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漯河市后谢镇计生协助推医疗卫生精准扶贫工作全面展开
奇幻塔罗岛之七
全镇最小的人
乌龙事件
皇城二中“同课异构”演绎精彩
乌龙动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