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撬动“海上丝绸之路”开放发展的支点
2018-05-12董光海
董光海
一、海口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的优势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阿基米德的名言形象地说明了支点的重要性。支点有支撑、关键、撬点之意,上升为“战略支点”后便蕴含了位置突出、辐射力强、参与性强等意境。“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需要多个战略支点的支撑,海口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城市,具有区位、人文、基础设施、政策、产业等优势。
1.区位优势。海口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南海通道上重要的地理和空间组织节点,是连接东南沿海和东南亚航道主要的航运港口。早在元宋时期,就已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口岸和避风重地。向西通往南亚、非洲、中东及欧洲,向东通往东北亚、太平洋西岸及美洲,向南通往大洋洲和南太平洋,具有“海上丝绸之路”货物中转、集散和陆海空枢纽门户的独特区位优势。
2.人文优势。海口是著名的侨乡,旅居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50多万人,其中约85%集中在东南亚地区,在习俗、饮食、语言、文化等方面一脉相承,充分利用华侨资源优势,促进与沿线国家在经贸、文化、旅游、人才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3.互联互通优势。海口初步形成了连接国内外的现代交通网络,各项基础设施正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交通运输互联互通已经基本完成。现有美兰机场、海口港2个国家一类口岸,海口港与马来西亚巴生港缔结友好港,与厦门开通集装箱海上快线,与泉州签订物流《合作框架协议》,新海港二期已有6个泊位于2017年1月25日投产。航空运营国际航线200多条,其中连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相关地区的国际航线65条。
4.政策优势。海南具有“国际旅游岛”和最大“经济特区”对外开放以及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海口作为特区省会城市,具有独立的立法权。早在2000年率先实行落地签证政策,180多个与中国有外交和经贸关系的国家和地区的人员可以在海口口岸落地签证,26个国家2至5人以上的旅游团可享受15天至21天的落地签证待遇,2012年率先开展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和离岛旅客免税购物,另有航权开放、邮轮游艇和国际旅游岛等多项优惠政策。
5.产业优势。按照“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集约发展新型工业、做精做特热带高效农业”的思路,海马汽车、金盘电气、英利光伏等一批优秀企业都“走出去”壮大了自身,“海口制造”远销海内外;齐鲁、普利、先声、双成、赞邦等医药企业已通过欧盟、美国、世界卫生组织的认证,产品获得国际市场准入证;海南立昇超滤膜等一些企业已实现了产品和技术的双出口;“旅游城市”正在向“城市旅游”转型,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现代物流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十大品牌农业”和海洋产业等都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二、主动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1.建设面向东南亚的航运枢纽和物流中心。一是丰富和提升港口的枢纽作用。加快推进港口经济建设,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港口发展的功能定位,将秀英港区改造为国际邮轮服务中心、游艇帆船基地和滨海旅游商业中心,将马村港区建成环北部湾集装箱中心枢纽港和面向东南亚的区域海港物流中心,將新海港区打造成为旅游服务的中心。以港口腹地和综合运输体系为依托,以港口产业链为支撑,大力构建跨区域、大容量、高效率的经济要素交流网络,建成为国际贸易、港航、物流资源的战略高地,成为南亚地区重要的国际商贸枢纽中心。二是打通陆上城市快速通道。加强高铁与高速公路网建设,积极推进海口—湛江的高速铁路融入国家高铁网建设,贯通琼州海峡两岸高速公路,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同时,不断完善城市快线建设,在海文高速、东线高速、海屯高速、西线高速、海秀快速的基础上,加强区域间的衔接,实现高速公路全网通。三是强化空港建设。海口与国际航空合作不断深化,美兰国际机场新增301条国内外航线,通航城市110个。美兰机场二期扩建,容量达3500万人次,不断提高国际国内航空运输中转及相关业务的联动功能,把美兰机场打造成为内陆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空港交通枢纽。
2.推进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口片区建设。进一步整合保税区、开发区、产业园区等优质资源,积极推动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口片区筹建。不断强化以旅游为主导,生活性服务业为主体,面向国内外游客的国际化滨江滨海花园城市,充分发挥以人员流为主体的旅游业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巨大作用,以人员流带动资金流和物流。同时,在服务业领域全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将健康、教育、医疗、文化、金融、信息和免税购物作为市场开放的重点,在国家政策许可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对外资提供优惠条件和降低开放的门槛。
3.加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一是加强同东盟友好城市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同东盟国家友好城市的产业对接,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互办文化年、旅游年和艺术节,打造文化交流基地。全面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充分利用海口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打造东盟国家及友好城市的后花园。二是积极参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不断拓展与南亚、西亚、北非及南太平洋地区交流,加快推进与相邻海关间的互联互通,促进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实现产业贸易融通互补。三是倡议构建“环南海经济合作圈”。将环南海的中国、中国台湾、印尼、新加坡、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纳入其中,形成一个以南海为中心的大型区域海上经济圈,就南海的开发利用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进行深度合作,条件成熟时可在海口设立永久会址。
三、以建设“琼州海峡经济带”为引领,为打造支点城市注入动力
海南省第七次党代会指出:扎实推进“琼州海峡经济带”建设。海口作为“琼州海峡经济带”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要借“一带一路”和省第七次党代会东风,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助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行稳致远,为建设美好新海南扛起省会城市的责任担当。
1.加强顶层设计,实现琼粤两岸一体化发展。一是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探索、推动琼粤两省尽快组成联合规划小组,启动相关规划编制工作,尽早与国家相关部委对接,力争将“琼州海峡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支持的区域合作项目。海口市各部门要经常开展走访考察,与湛江的部门、企业、民间往来建立联合会议制度,互学互鉴,研究适应“琼州海峡经济带”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琼州海峡经济带”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二是用活政策优势。充分利用海南“国际旅游岛”和最大“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结合自身优势,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在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和离岛旅客免税购物、航权开放、邮轮游艇、吸引外资政策等方面提供更加优惠的条件。三是健全法规制度。立法部门要发挥好立法优势,不断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让主管部门有法可依、群众有法可循,为“琼州海峡经济带”快速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四是充分利用本地的智库资源,加强与中国南海研究院,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省、市社科联等“智库”机构的交流合作,定期举办琼州海峡经济带建设研讨会,立时代之潮流,发思想之先声,为“琼州海峡经济带”建设提供管用的决策依据。
2.实现海洋强市,为“琼州海峡经济带”搭建平台。海口海洋资源得天独厚,三面临海,海岸线长136公里,海岛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管辖海域面积830平方公里,为实现海洋强市和建设“琼州海峡经济带”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一是推进陆海统筹,增強对海洋的管控和利用能力。要优化海洋管理职能,增强海洋意识,加强海洋管理的能力建设,构建海洋大发展大开发的格局。二是以海洋科技为引领。构筑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现代海洋渔业,积极引进国际海洋组织和国内海洋研究机构入驻海口,打造海洋科技合作新区,推进海口智慧海洋建设。三是推动“东西双港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港、产、城”融合发展,以空港、海港为依托,启动美兰机场生态产业园和新海生态临港新城建设。同时,与徐闻南山港精准对接,形成两岸“港、产、城”一体化布局。四是加强海洋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不断完善海洋防灾减灾、救助救捞体系,提升海洋公共服务保障。
3.加强旅游合作,共打“一峡两岸”牌。海口、湛江、徐闻地缘相近,旅游资源互补性强。早在2007年11月,就由海口、儋州、文昌、琼海、定安、澄迈、临高和广东省的湛江、雷州、徐闻等10个市县共同成立了“琼北湛江区域旅游合作组织”,共同推出了一批琼北湛江旅游产品线路。近年来,尤其是两地的乡村旅游更具发展潜力,形成了共同打造“一峡两岸”旅游品牌的良好局面,促进了旅游产品体系的不断完善,为加速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放发展提供了良好服务和产业支撑。
(作者系海口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