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交通的创新发展

2018-05-12

张江科技评论 2018年2期
关键词:人力车独轮车上海

城市交通是城市建设和交通运输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城市交通史就是一部城市文化记忆史,也是一部人类创新创业史。

城市交通有着悠久的历史,大体经历了人、畜自然力时代,西式马车、人力车、自行车等半机械化动力时代,以及轮船、火车、汽车、飞机等各种动力的机械化时代。20世纪以来,城市交通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早期城市公共交通的形成

中国与西方国家早期城市均为“步行城市”,居民个人出行主要依赖于步行、骑马、乘轿等人、畜自然力。城市大众化公共交通出行始于近代,中国有独轮车,日本有人力车,西方有马车。

●独轮车

独轮车,又称“手推车”“羊角车”“江北车”等,是中国城市首个大众化公共交通工具。独轮车的发明源于中国的西汉时期。早期独轮车的车轮为木制,有大有小。车盘对称地分成左右两边,可载物,也可坐人,大的独轮能坐八九人。独轮车因适于长途跋涉、平稳轻巧而沿用至当代。

独轮车作为城市的公共交通工具是近代以后的事。19世纪60年代,独轮车由苏北地区传入上海,成为上海租界内主要的公共交通运输工具。据统计,1870年租界内独轮车数量已超过上千辆。独轮车因收费低廉,成为当时纺织女工等平民上班搭乘的主要交通工具。但是,独轮车因负重发出刺耳噪声和对路面的损坏,引起租界当局的不满,引发了多起群体事件。上海人力车出现后,独轮车的载客优势开始丧失。20世纪40年代,随着电车、公共汽车的运营日趋大众化,独轮车才完全退出租界,转向上海周边郊区。

●人力车

人力车,又称东洋车、黄包车、胶皮车等,是近代中国城市“交通革命”的开始。1874年,法国侨民米拉从日本把人力车带入上海,不久后即作为营运性载人交通工具。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人力车逐渐由上海传入中国沿海和内地城市而大兴,成为民国时期城市中使用范围最广、使用时间最长的大众化交通工具,达82年之久。

人力车源自日本,车身前有两根长柄,柄端有横木相连,左右各有一只车轮。关于人力车的发明,一说是旅居日本横滨的美国传教士戈布尔(Jonathan Goble)发明的;一说是三个日本人和泉(Izumi Yosuke)、铃木(Suzuki Tokujiro)和高山(Takayama Kosuke)发明的。不管怎样,1870年,和泉等人向东京政府申请并得到了人力车营运证。因人力车结构简单、易于仿制,1871年日本营运车辆就有10 820辆,1874年日本营运车辆达到2万辆。此后,人力车改良了挡泥板、增加了踏足板、装上了弹簧车篷、换上了橡胶轮胎,在日本得到迅速普及。据统计,1912年日本有15.4万辆人力车。人力车的便宜与快捷是其突飞猛进、快速普及的根本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运输工具的发展,人力车逐步为畜力车和机动车所代替。新中国成立后,人力车被视为人剥削人的象征,大多数人不再乘坐,逐渐被政府废除。

●西式马车

西式马车是最早为公众提供租乘服务的城市公共交通工具。1819年,法国巴黎首次出现了为公众提供租乘服务的公共马车,标志着城市公共交通正式开启。19世纪30年代,这一新的交通形式迅速从巴黎传到伦敦、纽约、费城和波士顿。19世纪中期,伦敦出现了最早的马车服务公交公司,纽约平均每天都有12万人次乘坐公共马车,乘坐马车成为当时西方国家主要的公共交通出行方式。虽然马车历史久远,但是作为公共交通工具的马车则是指近代意义上铁、木结构的车轮演变成橡胶车轮的载人马车,有座式车厢,或双轮或四轮,车轮及传动制动装置等运用了较为先进的机械技术。

1855年前后,上海街头首次出现西式马车,起初只是洋人乘坐,后来一些洋行买办、商贾富人也开始乘坐。19世纪70年代,上海出现了马车制造业和出租业。20世纪初,上海马车业达到鼎盛,租界内出租马车行有近百家。因马车行驶需要较为平坦的路面,租界洋人开始用沙石铺造比较平整耐雨的“马路”。进入20世纪,北京等内陆城市也开始出现西式马车。因马车驾资较贵,还只是富人的专利,直至汽车兴起之前,马车都是中国大城市里的上等代步工具,没能得到普及。但是,“马路”的出现使近代中国的城市交通道路有了很大的改观。

1855年前后

上海街头出现西式马车。

1862年前后

独轮车由苏北地区传入上海,一度成为上海租界内主要的公共交通运输工具。

1868年

上海街头首次出现了几辆自行车。

1873年

李鸿章在上海成立中国第一个轮船公司——轮船招商局,规定官督商办,招商集股。

自行车从新奇技术到公共出行的变迁

自行车,又称脚踏车、单车、洋车等,是一种半机械化动力交通工具,是个人出行的主要方式,在城市交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行车不仅是交通技术创新的重要范例,也是中国城市交通工具变迁的缩影。

●自行车是人力转为推力最有效的发明

自行车有200多年的发明史,甚至可以追溯至中世纪。1493年,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绘出世界上第一张“自行车”图案。1791年,法国人西布拉克(Comte de Sivrac)制作了第一辆木制自行车。1817年,德国人德莱斯(Karl Von Drais)制作出具有转向装置的带把木制自行车,并申请了专利。德莱斯自行车是世界上第一辆具有实用价值的自行车,他被公认为自行车的发明人。此后,自行车不断被改进完善。1874年,英国人劳森(Harry John Lawson)为自行车安装了链条传动装置,诞生了真正具有现代形式的自行车,但仍然前轮大后轮小,不太稳定。1885年,英国机械工程师斯塔利(John Kemp Starley)为自行车装上前叉和车闸,让前后轮大小相同,采用钢管制成菱形车架,使用橡胶车轮,并设计制造出专门生产自行车的机床,被誉为“自行车工业之父”。斯塔利的工作为自行车的批量生产和广泛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1889年,英国人邓洛普(Boyd Dunlop)发明了充气轮胎。至此,自行车基本定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当前自行车的发展也日新月异,目不暇接。在动力系统创新方面,出现了装有小型发动机、电动机、混合动力装置的电动自行车、风能自行车、气动自行车等;在车轮和轮胎方面,出现了山地车轮、实心胶轮、采用可调碳纤维棒的减震车轮等;在链条链轮方面,出现了无链设计、皮带传动、自由轮毂等;在轮毂轮辐方面,出现了无轮毂轮辐化的设计概念;在零部件方面,出现了更具一体化和人性化特征的碳纤维越野型车架、简单有效的杆式安装碟刹、自行车座、打气筒等。

●自行车是近代交通技术本土化的写照

自行车是“舶来品”,在清朝末年传入中国。1868年11月,《上海新报》首次报道了上海街头出现的几辆自行车。此后,上海的自行车日渐增多,骑车的中国人脸上写满了得意,成为上海一景。此时,内地其他城市也陆续出现了自行车,常常引起路人的围观。自行车成为近代中国人心中“文明”“先进”和“现代”的象征。

19世纪末,随着自行车的流行,一些外国洋行和中国公司开始销售、租赁自行车,自行车修理随之成为一门营生。1897年,诸同生在上海南京路开设了中国第一家自行车行——同昌车行(凤凰自行车厂前身),比日本的自行车工业起步还早2年。1911年,上海邮政局从英国购买了100辆自行车用于邮件投递,自行车首次成为中国城市的公用交通工具。此后,中国其他城市纷纷仿效。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几乎所有城市的邮政局、电报局、电话公司、公用局、警察局都配备了自行车,自行车在城市中产阶级中得到普及。据统计,上海租界的自行车从1925年的9 800辆增加到1933年的29 500辆。

1874年

法国侨民米拉从日本把人力车带入上海,不久后即作为营运性载人交通工具在上海租界营业。

1875年

英国在上海铺设的吴淞铁路是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

1897年

诸同生在上海南京路开设了中国第一家自行车行——同昌车行(凤凰自行车厂前身)。

1901年

中国第一辆小汽车在上海出现。

1908年

上海成立了第一家出租汽车公司——环球供应公司。

抗日战争爆发后,能源的紧张促进了自行车的再次兴起,成为城市代步和运货的主要工具,自行车因租赁业务大兴,开始成为城市公共交通工具。1940年,日本人在上海开办了第一家自行车厂——昌和制作所(永久牌自行车厂前身)。太平洋战争使上海自行车民族工业再次兴起。从1941年到1945年,上海先后成立了20多家车行,每年可生产自行车20多万辆,以应战时之需。抗战胜利后,上海已能全部应用国产零部件组装自行车,中国自行车工业体系初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前夕,上海全市共拥有自行车23万辆。

●自行车是中国利用率最高的交通工具

1950年,新中国第一个全部国产化的“飞鸽牌”自行车在天津诞生。1958年,上海267家小厂合并,组建成了上海自行车三厂。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自行车仍是稀有之物,与手表、缝纫机并称为家庭“三大件”,是幸福生活的象征。八九十年代,中国形成了“永久、凤凰、飞鸽、红旗、金狮”五大品牌,拥有制造厂60多家,自行车年产量、消费量、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自行车王国”,自行车终于走进普通百姓家。但是,高峰时段成千上万辆自行车拥堵在各大城市的街头成为那个时代中国城市历史记忆、交通之痛。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私人轿车的普及,使自行车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随着现代社会对生态环保、机动车拥堵问题的重视,被遗忘的自行车再次受到人们的青睐,一些城市开始尝试建立公共自行车交通服务系统,让自行车承担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的职责。荷兰是最早建立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国家,20世纪60年代就实施了“白色单车计划”,放在城市中心,供市民免费使用。此后,美国、欧洲、韩国等多有仿效。2008年,我国杭州率先推行了公共自行车系统。此后,北京、上海、西安、武汉等大城市也进行了积极探索。2016年,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中国人发明了“共享单车”,并以不可阻挡之势得到快速发展,中国再次成为“自行车王国”。但是,“共享单车”在给大家带来便利的同时,同样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机动车交通工具的发展

工业革命后,随着机械动力的出现和电力的应用,世界城市交通进入了以汽车、电车、地铁为代表的机动车时代。

●小汽车成为城市现代化的主要推动者

汽车按发动机,可分为蒸汽机汽车、汽油机汽车和柴油机汽车;按用途可分为客车和货车。城市公共交通工具,主要指小型汽车和公交车,公交车又称“城市客车”“公共汽车”“巴士”或“大巴”。1875年,第一辆蒸汽机汽车在奥地利制造成功。1885年,德国人戴姆勒(Gottlieb Daimler)和本茨(Karl Benz)制成了第一辆现代意义上的三轮汽车。1886年,戴姆勒与迈巴赫(Wihelm Maybach)合作研制成功了第一辆四轮汽车。汽车的发明改变了人类传统的出行方式,开启了现代交通运输的新纪元。进入20世纪,汽车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仅1900年各国就生产汽车9 000辆。60年代,世界汽车总量达到12 087万辆。80年代,汽车逐渐步入电子化、智能化、环保数字化时代。

1908年

上海首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运行,标志着上海现代交通的开始。

1914年

英商上海电车公司开通了国内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时称“上海唯一之新发明”。

1917年

上海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大型机场——龙华机场。

1924年

上海成立了华界地区第一家商办公共汽车客运公司。

1897年,德国斯图加特诞生了世界首家出租车服务公司,小汽车进入了城市公共交通系统。1901年,中国第一辆小汽车在上海出现。1908年,上海成立了第一家出租汽车公司——环球供应公司。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仅有出租车行29家,营运车辆400辆,小汽车离普通百姓还很遥远。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后,我国小汽车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城市开始进入汽车时代。1984年,天津汽车工业公司与日本大发公司合作生产的中国第一辆“大发”微型汽车诞生。1985年,上海汽车和德国大众合资的桑塔纳开始量产。1987年,天津出现了第一辆“大发”车型的出租车,此后风靡全国。90年代初,北京街头满眼黄色“面的”,“天津大发”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任真正意义的出租车。后来,出租车换成了更为舒适的“夏利”,现已今非昔比,出现“滴滴出行”等智慧出行方式。小汽车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城市的交通设施、空间尺度和城市形态,城市越来越大,马路越来越宽,出行越来越智慧。

●公共汽车使城市交通从贵族化走向大众化

1891年,法国人庞纳赫(Panhard)、1892年美国人杜里埃(Frank Duryea)分别制成了客车。1906年,福特公司成立,客车在美国得到迅速发展。此后,客车技术不断改进,诞生了高速汽车。20世纪50年代,世界客车进入大发展时期。

1924年,上海成立了华界地区第一家商办公共汽车客运公司,先后开辟了三条线路。此后,一些长途汽车公司陆续成立,承担了从市区到郊区的客运业务。新中国成立初期,公交车是战时留存的道奇、福特、雪佛兰等老式“洋客车”。20世纪60年代,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出现了称为“大篷车”“巨龙车”的铰接式公交车。八九十年代,公交车得到发展,成为城市公共交通主要工具。如今,中国到处都是舒适、豪华的大巴、双层巴士、快速公交系统,公交智慧出行开始兴起。铁。截至1900年,全世界仅有7个城市修建了地铁。1969年,北京地铁建成通车。1993年,上海地铁建成通车。截至2017年,上海地铁运营里程合计617千米,居世界第一。地铁作为大型绿色时尚的公共交通工具,已成为现代化大都市身份和时尚的标志。

对于教学来说,重要的环节在于交流。对于网络教研来说,更是如此,在信息技术的大规模普及下,教师对于自身的教研成果能够直接运用于课堂教学,显得十分迫切。在此背景下,要想实现教师个人空间的高效性,可以采用MVA三层架构的模式来进行。这种模式不仅能够将数据库进行任意移动,还能够增加访问率,能够使受众面大幅度提升。

●轨道交通工具是大城市的“身份证”

城市轨道交通主要指大城市中的电车、地铁等。世界上最早的有轨电车出现在德国。1879年,德国西门子公司首次展出了电气牵引的电车。1881年,德国的里希特菲尔德(Lichterfelde)建成了世界第一条有轨电车客运交通工具。此后,有轨电车在西方各国迅速普及,成为20世纪初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风景线。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轨电车逐渐衰落,无轨电车兴起。

1906年,天津建成国内第一条环城有轨电车。1908年,上海首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运行,标志着上海现代交通的开始。有轨电车开通后,乘客不断上升。据统计,1911年乘客总数已达2 800万人次。1914年,英商上海电车公司开通了国内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时称“上海唯一之新发明”。20世纪90年代,我国有20个城市建成无轨电车,上海无轨电车达到鼎盛,拥有923辆,居亚洲第一。20世纪70年代,小汽车的普及使美国和欧洲国家的无轨电车网络快速萎缩。同样,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我国无轨电车也因“以汽代电”而衰落。截至2011年,上海无轨电车仅剩200辆。当前,受环保影响,有轨电车、无轨电车以城市轻轨、超级电容电车的面目再次出现。

地铁是城市交通拥堵的产物。1863年,英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地

1929年

美国在上海成立了中国飞行公司,并开通了上海至汉口的航线,龙华机场被改为民用机场。

1940年

1985年

上海汽车和德国大众合资的桑塔纳开始量产。

1993年

上海地铁建成通车。截至2017年,上海地铁运营里程合计617千米,长度居世界第一。

2006年

上海修建的世界上首条商业化磁悬浮列正式投入营运。

现代城际交通工具的出现

现代化轮船、火车、飞机的普及,极大地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使地球变小,过去几十天才能实现的洲际旅行现在一天就能完成。

●轮船:连接陆地交通的主要工具

水上交通运输有着悠久的历史。19世纪以前,水上交通运输都是靠人工摇橹和风帆推进的木船。1807年,美国工程师富尔顿(Robert Fulton)发明了第一艘蒸汽轮船,使水上交通运输发生了革命性变化。1884年,英国发明家帕森斯(Charles Parsons)设计出了以燃油为燃料的汽轮机。19世纪初期,客船和货船是不分的。到了1894年,英国实行商船法,客船和货船从此区分开来。

产业革命造成的大量移民使北大西洋航线出现激烈的竞争,各国相继成立轮船公司,客船制造业快速发展。1820年前后,西方列强就把轮船开进中国。鸦片战争以后,轮船成为中国南北广大地区远途交通的主要交通工具。1873年,李鸿章在上海成立中国第一家轮船公司——轮船招商局,规定官督商办,招商集股。1895年以后,各国轮船遍行内河内地,各地华商开始兴办轮船运输企业。民国初年,已初步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轮船航运网。新中国成立后,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沿海和内河客运供不应求,造船工业得到长足的发展。随着火车、飞机的兴起,水上客运逐渐衰退。

●火车:城市对外交通的主动脉

先有铁路后有火车。英国早在17世纪的木轨上就出现了手推和马拉车辆。1802年,英国人特里维西克(Richard Trevithick)制成了第一台实验性蒸汽机车。1825年,英国人斯蒂芬森(George Stephenson)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研制成功可在铁路上行驶的蒸汽机车,这段从斯托克顿到达林顿的铁路是公认的世界上第一条正式的铁路。从1826年至1830年,斯蒂芬森和他的儿子一起研制出第一台载客火车“火箭号”,从此开启了蒸汽机车铁路交通的时代。19世纪与20世纪交替时期,西方发达国家铁路网已基本形成。蒸汽机车由于热效率低、污染严重,20世纪40年代逐渐被柴油机车和电力机车所取代。六七十年代,工业化国家已基本停止使用蒸汽机车。

1965年,日本制成了第一辆速度为400~500千米/时的磁悬浮列车模型,80年代才在东京和大阪通车。1978年,德国建成了速度达500千米/时的磁悬浮列车。2006年,上海建成世界上首条商业化磁悬浮列车正式投入营运。

1865年,英国人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的一条铁路,被慈禧太后以破坏风水为由下令拆除。1875年,英国在上海以欺骗手段铺设的吴淞铁路是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1881年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建成通车。1894年以后,西方列强陆续在中国修建了一些铁路。1909年,中国京张铁路是第一条用自己的技术力量建成的铁路。从1875年到1949年,中国可以通车的铁路为21 989千米。1952年,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诞生了。2008年,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高速铁路正式通车。截至2017年底,我国铁路营运里程已达12.7万千米,居世界第二,高速列车里程达2.5万千米,居世界第一,高铁已成为中国一张靓丽的名片。

●飞机:20世纪一种全新的出行方式

像鸟儿一样飞行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梦想。2 000多年前,中国发明的风筝可视为“飞机”的鼻祖。最早把人类带上蓝天的是气球和飞艇。1888年,法国人卡尔约菲特(Karwöfert)首次把戴姆勒汽油机装上气球,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可供实用的飞艇。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的活塞式飞机试飞成功,开创了人类飞行的新纪元。1911年,从英国的亨登(Hendon)到欣德索(Hindsor)的邮件实验性航线是飞机运输业的开始。1919年,英国开辟了从伦敦到巴黎的世界上第一条国际航线。国际航线的开通带来国家与国家的领空权的问题,导致召开了世界首次巴黎国际民航会议。之后,欧洲许多国家都成立了航空公司,开辟了多条航线。1917年,上海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大型机场——龙华机场。1920年,中国第一条航线京沪线北京—天津段正式开通。1929年,美国在上海成立了中国飞行公司,同年上海龙华机场被改为民用机场。1930年,中国飞行公司与交通部沪蓉航空线管理处合并为中国航空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飞机生产和民航事业得到重大发展。1937—1945年,飞机年产从2万架增加到17万架。飞机发动机由活塞式逐步发展到喷气式,速度由最初的170千米/时提高到800千米/时。1947年,美国贝尔飞机公司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架超音速飞机。1968年,苏联研制成功第一架超音速客机,使航空运输事业进入超高速阶段。

总之,技术革命是交通发展的主要动力,带动了城市现代化的进程。第一次、第二次技术革命为现代交通运输的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第三次技术革命使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向专业化、自动化和大生产的方向深入发展。近10年来,随着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交通运输技术逐步由“数字化”向“智能化”“智慧化”方向发展,人们出行方式随之改变,城市也逐步呈现为数字之城、智能之城、智慧之城。

猜你喜欢

人力车独轮车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共产党“大官”也坐人力车
共产党“大官”也坐人力车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行政管理与劳资关系的调适*——以1934—1942年沪公共租界人力车业改革为论例
推独轮车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人力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