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之城
——让城市像海绵般“呼吸”

2018-05-12

张江科技评论 2018年2期
关键词:呼吸临港径流

上海海绵城市建设序幕在临港率先拉开。临港试点区作为全国30个试点城市中面积最大的“海绵体”,大胆创新,先行先试,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韧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海绵城市是从源头对城市水体治理的理念。

为什么要建设海绵城市

极端的气候环境带来的大面积强降雨和洪水持续挑战着中国部分城市的承受力,与此同时,城市也会面临极端炎热天气带来的干旱和缺水问题。海绵城市便是为了解决气候变化产生的挑战提出的解决方案。随着城市居住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城市自然地表被居住区域的不透水硬质材料替代,雨水自然下渗、净化和收集面临很大挑战。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不透水面积急剧增加。城市道路作为城市主要不透水下垫面之一,占建设用地的比例超过了30%。然而,传统管道排水方式导致道路排涝压力大、路面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需求。海绵城市设计策略在收集利用雨水径流、控制污染排放等方面可产生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美学效益。

现存硬质场地基本为灰色建筑,土壤经反复夯实硬化,几乎丧失透水性能。常规硬质工程雨水管理,并未对雨水的有害后果做出相关回应,排放方式仅是简单地将污染问题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根据海绵城市相关理论,城市内部大面积硬质场地在暴雨期间,应有效解决快速排水问题,减少地表径流,在一定情况下,增加净水与蓄水功能,增加生态效益。

把城市公园绿地中的海绵设施连成系统能够有效传输和消纳雨水,在强降雨时能有条理地处理、消化雨水径流,同时层级净化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在收集绿地周边区域雨水时,若植草沟不能直接引流,可以通过设计地下管道,引流至绿地公园进行雨水消纳,灰色设施与绿色设施相结合。

住宅区的景观用地应考虑结合海绵城市设计方法,在有限的绿化面积里,采用下渗、滞留、净化的策略,缓解城市居住区洪涝灾害。例如,在传统的住宅区,建立宅间雨水花园,用来收集周边硬质铺装的雨水。

将城市的建筑屋顶改造为绿色屋顶也是有效缓解城市雨水径流压力的路径之一。一方面,通过海绵城市结构来收集、储存雨水,并利用雨水进行浇灌,可以节省各种能耗;另一方面,绿色屋顶将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的整体绿化率。绿色屋顶策略中,表面种植绿色植被,用以吸收雨洪期间多余的雨水径流,通过植物根系净化过滤,将雨水收集到雨水桶进行存储回用;绿色屋顶的多样植物搭配的绿色植被层可以吸收建筑热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上海的海绵城市建设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2015年1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配套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沪府办〔2015〕111号),建立了全市海绵城市建设领导机构,明确了相关工作要求。2016年,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地区入选为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试点建设期为2016年至2018年,临港作为上海首个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地区,也是全国目前30个试点城市中面积最大的海绵城市。改造涉及临港主城区、临港森林一期、临港国际物流园区和芦潮港社区功能板块,试点面积达79平方公里,包括7个示范区、15个项目包、100余项具体工程,这些项目体系性地覆盖了工业厂房海绵改造、居民小区与道路海绵化、亲水湖泊与河道海绵改造等各类型海绵项目,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保证规划区域内实现“5年一遇降雨不积水、100年一遇降雨不内涝、水质有提升、热岛有缓解”的总体目标。

随着《上海临港试点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和三年实施计划编制的出台。临港海绵城市建设形成“一核-两环-六楔-多片”的海绵城市自然生态空间格局,以滴水湖为水生态敏感核心,以水系为骨架向外围布置环状、放射状汇水片区。

“一核”指滴水湖水生态敏感核心。“两环”指包括主城区二环公园环带、主城区外围的滨海生态保护与修复利用带以及临港森林、骨干河道绿化生态通廊的外围生态环。“六楔”以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射河及楔形绿地为雨水滞蓄净化缓冲带。“多片”是指在老城区、新建开发地区依靠“蓄、净、用、排”手段达到区内雨水充分消纳、径流污染分级控制及超标雨水及时排出的效果,达到海绵城市建设与改造示范。

滴水湖环湖80米景观带工程,通过对环湖带及湖泊滨岸带进行雨水促渗、拦蓄、净化改造和生态建设,重点解决环湖岸线硬质化、径流污染直接入湖和雨水蓄滞等问题,达到减少入湖径流污染的目的。环湖景观带是紧临滴水湖的核心景观带,在景观处理上,通过梳理基地周边空间结构,建立道路与滴水湖之间的联系,结合基地内收放有致的节点,充分利用临湖的有利条件,打造一处生态亲水的公园景观。

口袋公园的站前广场均打造为透水铺装,结合排水沟,下雨天可以及时将雨水排放。口袋公园内部和周围建有许多雨水花园,有生态净化,涵养水源的作用。雨水花园由进水口、植物、改良种植营养土、透水盲管、防渗膜、溢流出水口等构成,雨水通过道路、硬质铺装、屋面等场地汇流至花园,一部分被雨水花园内的植物土壤吸纳,一部分过滤下渗排走,暴雨时花园还能发挥蓄水、缓排作用。

临港区芦茂路的道路改造方式包括人行道生态树池、侧分带雨水花园、中分带旱溪、红线外旱溪和雨水花园等。将人行道改为透水铺装,雨水可就地下渗消纳,提高行走舒适度;道路北侧人行道下敷设生态多孔纤维棉模块,车行道雨水导流进入模块,模块内雨水可自然释放进入土壤;道路南侧绿地改造为旱溪+雨水花园的形式;车行道雨水通过暗沟导流进入雨水花园,雨水经过下渗净化后多余部分进入市政雨水管,道路雨水排放口前段设置人工湿地,对市政雨水中的混接污水进行过滤净化,人工湿地下方配套建设真空冲洗装置,可对管道内沉积物进行有效抽吸和清理,保证雨水入河水质。

上海市以临港国家海绵试点区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2018年3月21日,上海市批准了《上海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5年)》,这标志着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基本目标是到2020年,绿地系统、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排水系统等新建、改建工程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有关目标和指标,试点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80%;采取蓄排结合措施,逐步提高城市排水防涝标准,上海市全市城镇建成区雨水排水系统不低于“一年一遇”标准,中心城建成区20%以上的雨水强排系统达到规划新标准要求。

猜你喜欢

呼吸临港径流
格陵兰岛积雪区地表径流增加研究
基于SWAT模型的布尔哈通河流域径流模拟研究
上海临港的海
鱼珠旧城改造调整! 黄埔临港黄金岸线建设再提速!
雅鲁藏布江河川径流变化的季节性规律探索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临港新片区开拓上海发展战略空间
近40年来蒲河流域径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浅谈呼吸对舞台发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