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错解了“用意不用力”
2018-05-12威龙侠
文/威龙侠
杨澄甫宗师在《太极拳说十要》中阐述:“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对此,一些不了解太极拳的练习者,总喜欢通过自己臆想来理解拳论,认为“用意不用力”是通过自己想象就可把人打走,如隔空取物一般。这其实违背了最基本的力学原理。那么,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本来意义是什么呢?
查阅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全文并没有专门提过“用意不用力”之词语,却有一段关于“用意不用力”的描述:“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从这段论述可以看出,“用意不用力”其实是一种懂劲的表现,并非全然不用力量;这种“用意不用力”的功夫也不是初学者能做得到的,更不是不通过练习就能得到的。这里的“用意不用力”,是对太极拳的松化功夫境界的一种描述,是对娴熟运用太极拳巧力技术最高境界的一种描述。
这么表述一般人也许还是不理解,那么我就展开一下用大众化的语言来举个例子。如你与别人推手时,别人开始用200斤的力量来推你,你若对松化的技术掌握不好,就须用100斤力量来对抗才让别人推不动;随着松化功夫的提高,你渐渐可以用50斤、30斤、10斤……甚至1分力就可以化解对方来力,而你则稳如泰山。发人时也是如此。你一开始使用巧力的功夫不够,要发200斤重量的汉子你用了100斤力;随着对巧力技术运用的娴熟,你下次可以只用50斤力发走此人,接下来你可以用30斤、20斤、10斤……甚至用1分力,或者基本不用力而利用对方自己重心的缺陷来发走对手。
根据杨澄甫宗师口述、陈微明先生录的《太极拳十要》原文中对“用意不用力”的练习方法的描述,与《太极拳论》有所区别。其中“练太极拳全身松开”,明确提出在练习过程中须将全身放松开的要求;而“不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一句,指出用拙力练习的缺点。用拙力练习会使得气血运行不畅,并且不灵活,而放松则可以练得圆转自如。这里也并没有“用意不用力”是通过想象然后隔空就可以把人发出去的描述,现在一些太极拳练习者的臆想显然违背了杨澄甫宗师的本意。太极拳名家王培生先生曾经说“用意不用力”的感觉就如同人拿筷子吃饭的感觉一样。作者本人通过拿筷子夹饭体会到,此时不是完全没有力,而是用力的过程是放松的,增一分力则多,少一分力则夹不起饭。“拿筷子吃饭”这种比喻,应该是最符合杨澄甫宗师在《太极拳十要》中对“用意不用力”的原义的表述的。
“用意不用力”这句话真的很重要,它为太极拳练习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有些人练了一辈子太极拳,还是在用力量对抗力量,这样会与太极拳越走越远,是走错了方向,永远也迈不进太极拳小力胜大力、以弱胜强的神奇大门。那些靠力量取胜的人要知道: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就算是大力士也终会有年老体衰的时候,所以功夫再好也是有限的;而松化的功夫却是可以无限提高的,随着境界的提高,取胜只会越来越轻松,就算耄耋之年也可以轻松战胜年轻力壮者。这也是大多武者梦寐以求的武术至高境界,同样应该也是太极拳最有魅力、最神奇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