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工院校开展院校新型学徒制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18-05-11李世存金鑫严勇

职业·下旬 2018年3期
关键词:试点工作技能型高技能

李世存 金鑫 严勇

摘要:本文阐述了技工院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新型学徒制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入研究了该育人模式,梳理了目前学校在试点院校新型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提出构建这一育人模式的思路,为其他院校试点工作的开展,技工教育发展政策、技能型人才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院校新型学徒制校企合作

随着社会生产信息化、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综合型工作任务对企业员工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职业院校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浅层次的校企合作却很难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获得整体化、过程化的职业技能。

在这一形势下,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会议召开并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三个对接”的新概念。2015年,人社部也印发了《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制定了《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决定在全国技工院校中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

虽然人社部所提出的是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对象是企业的新员工,但是技工院校完全可以参照这一方案的做法,在全日制在校学生中进行试点,就是将未毕业的学生输送到企业,像企业新员工一样进行长周期的学徒制培养,即“院校新型学徒制”。

一、技工学校开展院校新型学徒制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理论依据

1.技工学校开展院校新型学徒制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我国技工教育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第一,传统的学科制教学机制不符合现代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目前我国的职业院校无论是职高、高职院校,还是技工院校,总体的教学机制都是以学科制为主要形式。这种陈旧的学科制教学方法忽视了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忽视了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之间的联系,造成学生对整个专业所学的内容在实践中难以融会贯通。

第二,傳统的技工教育的教材内容陈旧。目前大多数的技工院校使用的专业课教材,普遍存在着内容陈旧过时的问题。制造业发展飞速,但是学校中的教材中却存在着许多古董内容,内容非常不实用。

(2)技工院校开展院校新型学徒制教学改革的紧迫性。第一,制造业在供给侧改革中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新概念。所谓的“供给侧改革”在制造业层面就是要从提高产品质量出发,生产一流的、高质量的产品。要生产出精致的产品,除了需要许多高水平的设计人员,同样需要大量的具有工匠精神和高超技艺的技术工人。第二,制造业向智能制造方向的转型对新型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2015年,国务院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构想,其中重点提到了智能制造工程,要求紧密围绕重点制造领域关键环节,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的“两化”融合,即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高度融合。

因此,企业迫切需要那些既懂专业技术又懂信息化、智能化的创新型、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2.技工院校开展新型学徒制教学改革的政策和理论依据

(1)新时期国家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2014年的全国职教会议提出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三个对接”,即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中也明确指出:到“十三五”末期,基本形成办学规模适合市场需求,专业结构适应产业发展,校企融合贯穿办学过程,教学改革实现工学结合,实习实训与工作岗位紧密衔接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

(2)人社部《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是实施新型学徒制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2015年,人社部印发了《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制定了《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方案中的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中的核心思想就是“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同时详细阐述了培养过程中的培养模式、主体责任、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虽然该工作方案培养对象是企业的新员工,但在技工院校和企业对全日制学生进行联合培养时完全可以参照这一方案进行。

二、技工院校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的构建

1.构建院校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前期准备

(1)试点企业和专业的选择及培养目标的确立。第一,要根据合作企业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培养目标,同时要注重合作企业的选择,尽可能选择管理制度比较规范,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

第二,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确定培养目标,一般选择对实践技能要求比较高的专业进行试点能够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

第三,培养目标一定要和企业共同制定,根据本行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最好能够得到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意见。

(2)确定详尽的培养内容和培养计划。院校新型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以企业为主导,以此确定学生具体的培养任务。培养任务要以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而设置,并由企业和学校分别承担对学生的培养任务。

校企联合培养,使学生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职业发展等能力,并将行动学习领域的内容延伸拓展到企业培训中,提高学生在职业技术学习领域的能力。

(3)选择最合适的培养方式。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主要是采取工学一体化教学方式,而在企业的培养方式应该是以通过企业导师带徒为基本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此阶段应按照企业对人才、岗位的需求,并遵循学生专业发展的规律,以“学徒一师傅”为主线,充分发挥企业实践培养的优势,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对岗位的适应能力。

在配备企业导师的同时,学校方面应该给学生安排学校的老师,采用技术和德育“双导师”的方式。学生虽然已经下厂,但身份还是学校的学生,所以要让学生有技术问题时能找企业的导师,当碰到生活或者思想上的问题时能够联系到学校的老师。

2.院校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的责任管理、分工与合作

(1)技工院校的主要职责。第一,根据院校新型学徒制的培养方式和培养内容,对学生在校阶段的专业基础知识教育进行大胆的改革,使其和下厂后的培养内容更好地衔接和互补。第二,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和行业需求明确院校新型学徒制的培养的目标并制定详尽的培养计划。第三,要和企业紧密配合全程积极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第四,和企业一起对学生进行阶段性和总结性的考核。第五,和企业共同开发适合学徒制培养过程的教材和课程。

(2)企业的主要职责。第一,企业要根据共同制订的培养计划安排具体明确的教学内容。第二,要根据不同的岗位为学生安排经验丰富的负责任的“师傅”来指导学生的实训。第三,要为学生提供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岗位。第四,要结合学生在岗位上的具体表现,制定量化的考核和激励办法。

总之,院校新型学徒制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校企双方的深度且紧密的配合,让学生能够切切实实地在生产一线全面而深度的学习最实用理论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学徒制”的最大优势,培养出企业和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作者单位:宁波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试点工作技能型高技能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涉军”企业信用评价扩大试点工作即将启动
“五个到位”推动未成年人案件审判试点工作
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座谈会召开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